議庫沙龍大咖熱議中醫藥振興發展 人才培養、標準體系、評價機制等問題受關注

發佈時間: 2021-04-02 19:3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江虹霖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中國網北京4月2日訊(記者 江虹霖)4月2日,中醫藥主題沙龍暨中國網議庫第19期沙龍舉行,多位中醫藥界專家學者齊聚,圍繞“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亟待關注的若干問題”主題開展交流研討。

中醫藥主題沙龍暨中國網議庫第19期沙龍舉辦 姜一平/攝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醫藥衛生界、教育界政協委員時指出,要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使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近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十四五”期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以編制“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為兩大抓手,推動七大領域的建設,全面提升中醫藥特色優勢和服務能力,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需求。

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進入了新階段,踏上了新征程,廣大中醫藥人深受鼓舞。中國網議庫第19期沙龍在此背景下召開,中醫藥界專家學者有很多話想説,很多問題要議。中醫藥振興發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講中醫藥的故事要講什麼?中醫藥何時才能有量身定制的評價體系?中醫藥發展政策很多是否都已落地?中醫藥能否進入尋常百姓家……沙龍期間,眾多中醫藥大咖為中醫藥振興發展發聲建言。

特色人才培養問題被多次提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方來英 姜一平/攝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方來英錶示,中醫藥如何做好傳承工作,這是一個亟待關注的大問題,其中涉及到中醫藥的教育體制如何完善,基於現代醫學形成的教育體系如何適應中醫藥教育的特點等具體問題。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理事長曹錫榮 姜一平/攝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理事長曹錫榮表示,現代醫學用建立醫學院的方法來傳播知識、培養新人,而中醫藥的傳統以師承教育為主。我們應當“兩條腿走路”,院校培養和師承教育兩種方式並重,不要相互排斥。此外,我們的中醫學校目前無論是科研手段、人才集聚度還是吸引力等方面,跟其他高校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所以這方面呼籲國家加大投入,應該有各個學科的人才集中過來,共同發掘中醫藥寶藏。

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溫建民  姜一平/攝

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溫建民同樣關注教育問題。“我覺得在中醫的職業資格認定方面不能千篇一律,我們是否可以另辟蹊徑,建立一個適合中醫藥特點的職業資格認證渠道。”

首屆全國名中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邱健行  姜一平/攝

“我今年80歲了,我認為培養中醫藥人才的信念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首屆全國名中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邱健行表示,中醫藥振興發展要回答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首要的一點就是信念。堅定自信,能夠決心為中醫藥事業奮鬥一生,就不會半途而廢,就不會無所作為。

“不能用釐米的尺子來量寸”

全國名老中醫、四川省樂山市中醫醫院主任中醫師湯一新  姜一平/攝 

“中醫藥要堂堂正正地站起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標準的問題”,全國名老中醫、四川省樂山市中醫醫院主任中醫師湯一新説,我們現在用西醫的標準來衡量、檢驗中醫藥,容易把中醫藥引向“死衚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醫學實踐的結果就是療效,療效應當是檢驗醫學的根本性標準。在湯一新看來,療效分為三個層面:第一,讓病人生命的時長得到延伸;第二,讓病人生命的品質得到提高;第三,讓病人的痛苦得以減少。中醫藥治好了無數疾患,應該更加自信,及時建立自己的標準體系。

“用釐米的尺子來量寸,是量不好的。”廣東新南方集團執行總裁逯春明也呼籲能夠建立一個契合中醫藥特點的評價體系。

講好中醫藥故事要處理好文化與科學的關係

講中醫藥的故事,是講文化還是講科學?曹錫榮表示,講中醫藥的故事,要以療效為判斷是非的標準,療效是硬道理;如果脫離療效講故事,那是對中醫藥的“高級黑”。中醫藥文化很重要,但療效更重要。

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王報換  姜一平/攝

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王報換表示,中醫藥振興發展要處理好道與術的關係,實際上就是中醫藥文化與科學的關係。應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方面從文化的角度深入挖掘梳理,一方面在臨床應用等實踐層面發力。

典籍整理、政策落地等方面要“加速度”

方來英説,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中醫藥界不少委員都提到了一個問題——我們要儘快把中醫藥典籍系統化整理,有些典籍可能不在中國,流傳到了國外,如果我們能夠系統整理、出版,對中醫藥守正創新將非常有益。某種意義上,中醫藥典籍系統化整理工作迫在眉睫。“中醫藥首先要生存下去,繼承下來,然後才能談發揚。”逯春明建議,對於名老中醫經典名方的蒐集、整理等工作,要再快一點,力度再大一點,覆蓋範圍再廣一點。

廣東新南方集團執行總裁逯春明 姜一平/攝

王報換認為,中醫藥大量的古籍、古方不僅要儘快整理,而且要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使其發揮更大的價值。此外,中醫藥振興發展中,官方力量很重要,但民間資源不可或缺。“我看到今年兩會期間,委員和代表都在呼籲,希望各級政府多鼓勵地方建立中醫藥發展基金,但我建議,中醫藥發展基金應由政府主導,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運作,要通過政策更好地引導、調動民間力量。

方來英還強調,當前國家已經高度重視中醫藥的發展,出臺了很多政策、文件等,但是這些政策的落地需要加強督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已經實施三週年了,如何推動它更好的落地?我覺得人大、政協應做好監督工作。”溫建民説。

中醫藥要更多進入尋常百姓家

曹錫榮表示,中醫藥經方經過千年傳承,有些是非常實惠也非常經濟,要更多走進尋常百姓家。在這方面我們要做大量的工作,要讓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我們先輩流傳下來的“寶藏”,為我們的健康服務。另外要利用好現代科學的工具、方法,重新發掘經方的價值。

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姚盛元 姜一平/攝

作為中醫藥接棒人中的一員,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姚盛元也積極發言,他説,對於中醫藥學子來説,必須要理解了傳統文化,才能對中醫思維有更好地把握。“現在老百姓可能一看病先想到西醫,可能就是因為對中醫藥的文化認同力不夠。”農工黨中央宣傳部二級主任科員徐煒則提出一個想法,近日一則“過敏已成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的新聞登上熱搜榜,如果中醫藥能在大家普遍關心的如“過敏性疾病”等疾病預防和治療方面展示更強的成效,會更快地提高影響力,老百姓也更易産生認同感。

農工黨中央宣傳部二級主任科員徐煒 姜一平/攝


媒體應積極推動中醫藥“入圈”“出圈”

中國網副總編輯薛立勝 姜一平/攝

中國網副總編輯薛立勝在沙龍總結發言時表示,中醫藥人要“入圈”也要“出圈”:從中醫藥圈內來看,我們要堅定自信,要有自己的標準和評價體系,也要有自己的人才培養體系;同時也要跳出圈外,讓中醫藥跨界發展,跨地域發展,也更好走向世界。作為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中國網有講好中醫藥故事的使命和擔當,願意更好地向中醫藥界學習,推動中醫藥“入圈”“出圈”,守正創新,振興發展。

中國網資訊中心副主任、中國網議庫創始人張寧銳 姜一平/攝

中國網資訊中心副主任、中國網議庫創始人張寧銳主持此次沙龍。他表示,此前,中國網議庫平臺已連續4次聚焦中醫藥議題,通過“向總理説句話”、調研沙龍向全國兩會提交提案等方式,講述中醫藥故事,參與見證和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本次主題沙龍將收集各方意見,繼續深入調研、報道,形成提案素材,推動相關問題的逐步解決。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副理事長周慶年等30余位專家出席本次沙龍。

中醫藥主題沙龍暨中國網議庫第19期沙龍舉辦 姜一平/攝

推薦閱讀:

2020“講好中國故事”中醫藥主題賽頒獎典禮舉行 書寫中醫藥好故事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