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沙鳴:“十四五”京津冀協同發展應實現更高品質生態美 | 建言中國091

發佈時間: 2020-11-20 09:3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駱沙鳴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編者按】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生態協同發展是短板,也是重要增長極。”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表示,通過視察調研更加堅定了區域協同發展要注重綠色發展的“四生一體”(生産、生活、生態和生命健康)理念,尤其要處理好城市生産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如何在“十四五”期間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實現更高品質的生態美?駱沙鳴提出了建立健全京津冀生態環保協作機制、建立綠色GEP核算新體系等十點建議。

以下為建言全文: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包括交通協同發展、産業協同發展、生態協同發展、環境協同發展、創新協同發展、開放協同發展、民生協同發展),需要做到京津冀的規劃共編、制度同建、治理同商、交通同網、産業同鏈、市場同體、生活同享,創新同思、資訊同聯、生態同守,釋放綠色紅利。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生態協同發展是短板,也是重要增長極。如何在“十四五”期間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實現更高品質生態美,通過視察調研更加堅定了區域協同發展中要更注重綠色發展的“四生一體”(生産、生活、生態和生命健康)理念,尤其要處理好城市生産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既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品質,增進綠色福祉。

在梳理京津冀城市群共同訴求和追求共同目標的基礎上,應構建日益完善的基於利益共同體運作的保障組織、協同規則、一體化考核機制、利益分配與補償機制,在促進“雙迴圈”中作出更大貢獻。

以下就如何促進京津冀生態系統協同發展和生態要素市場一體化提出十點建議:

一、必須持續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頂層設計,不斷建立健全京津冀生態環保協作機制,開創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制聯想新局面。要以雄安新區生態建設經驗推廣到京津冀生態協調發展中,在北運河生態廊道為主線和在“十四五”期間運用點—軸—網路—域面的系統論方法整體規劃建設京津冀城市綠色廊道連接線,因地制宜開展森林城市、森林鄉村、濕地城市、海綿城市創建工作,構建“林水相依、林水相融、藍綠交錯”的自然生態系統,打造京津冀國家級森林城市群,使得京津冀的港産城人生態融合發展,建設燕山、白洋淀等國家公園,提高京津冀藍綠空間佔比和生態高品質穩定性,促進京津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上新水準,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京津冀。

二、結合我國高品質發展新的考核指標體系,在京津冀建立綠色的GEP核算新體系(GEP是指: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最終産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這個標準能較客觀的評估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的支撐和福祉)。在京津冀金融機構建立一體化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應用包括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股權、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投資等在內的綠色金融工具,進一步提高綠色經濟活動生態效益和社會綜合效益,防範“綠天鵝”事件風險。推動京津冀城市群創新鏈、産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價值鏈、生態服務鏈融合發展,持續增強京津冀協同綠色發展動力和活力。

三、整合京津兩地區域性碳交易市場,推動建立京津冀資源環境教育體系。打破思維定式,加快政府機制突破與要素市場建設同步發展,推動在京津冀碳交易市場發育基礎上,建立京津冀用能權交易、用水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等生態環境資源交易體系。設立京津冀協同發展新興産業地圖。開展京津冀國土綠化,擴大綠色空間,加大京津冀濕地保護與恢復補助和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補助、退耕還濕等工作力度,完善濕地生態用水機制。加強聯防聯控,提升生態治理能力和提升生態産品服務功能,促進綠色惠民。要加快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構建京津冀生態綜合治理新體系,統籌考慮京津冀一體化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干支流協同治理,改善京津冀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提升京津冀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

四、建立京津冀生態資源大數據運營中心,探索建立京津冀生態利益共同體利益分配機制、生態多元橫向補償機制、生態利益共同體一體化考核機制。創新京津冀生態經濟“飛地企業”稅收收益分享(442分配,其中20%投入共同設立的産業發展基金)機制也培育一批環保産業型“雛鷹”“瞪羚”領軍企業,加強京津冀環保企業資質和産品互認,在生態系統發展中釋放出更大的潛能,推動高品質生態協同發展。

五、建立京津冀綠色發展科技數據管理中心,推動京津冀大氣污染協同治理和水環境保護土壤污染生態修復,強化京津冀生態保護與空間管控,嚴格京津冀生態環保聯合督查執法。探索在京津冀地區消防用水法定使用中水制度,避免大力調水與浪費用水並存。嚴格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抓好白洋淀、衡水湖、渤海近海海域綜合治理,加強海河各斷面監測和上下游聯防聯治、生態修復協同工作。以水定城,以水定産,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需。提高水資源合理配置率和高效利用效率,促進京津冀水資源價值最大化。

六、要樹立生態治理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的理念。京津冀流域面積近32萬平方公里,多為海河流域水系,海河流域水資源污染問題不容忽視,建議建立京津冀海河河長制和定期召開京津冀海河治理聯席會,加強評估監督和解決跨省市流域治理問題。探索必要的水庫、水系聯通工程,加大水資源統籌調度和協同治理力度,確保京津冀水生態安全,創新跨區域水污染治理協同發展共治模式。建議儘快在京津冀啟動水生態足跡和虛擬水核算,將水資源利用效率納入水資源配額與動態調整方案。

七、在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設立京津冀綠色發展專利池,通過加快綠色專利運營和加快産業化市場化轉化,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生態經濟,促進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提質增效。加快提升京津冀區域環保産業協同自主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應用能力,探索資源利用最優化、環境污染最小化、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生態經濟發展之路。加快美麗京津冀建設中體制機制的協同創新,更好地發揮基礎性、保障性的作用。支援京津在河北設立綠色技術轉移分支機構或研究推廣機構。進一步完善京津冀三地綠色企業資質認證和生態産品認證對接機制,以及投入共擔利益共用的稅收分享機制,努力實現京津冀環保産業差異性發展、要素協同創新發展、環境友好的環保産業轉型升級新路徑,為京津冀生態協同發展提供更多生態公共産品,讓京津冀生態美更有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加安全。

八、進一步激活京津冀生態數據生産要素,以生態數據要素、生態技術要素為切入點,推進京津冀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助力京津冀生態治理和生態修復。要通過加快推進生態數據確權、生態數據資産化、生態數據流通交易,使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構建京津冀數據監管治理體系,推動完善生態數據要素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深融合的機制。通過大數據開發利用,實現京津冀的生態産業化和産業生態化,以數據生産要素打通産業的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推動數據動能更加澎湃,數據紅利更加普惠,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助力京津冀城鄉統籌高品質發展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   

九、建立京津冀區塊鏈安全聯盟,加快推進京津冀政務大數據利用區塊鏈技術應用,營造跨級別、跨部門、跨地域的數據網際網路安全可信任的環境,破除京津冀協調發展中的資訊孤島瓶頸,打造一體化的數字京津冀,打造親清政商關係和對標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加快區塊鏈在京津冀政務領域的應用,提高行政服務品質和人民群眾辦事便捷性、獲得感、滿意度,解決京津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十、京津冀協同發展在打造生命健康新高地方面要緊緊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有序有效推動非首都核心醫療衛生功能疏解,積極引導和支援在京醫院通過多種方式向河北、天津等醫療資源薄弱地區疏解,通過共建共管、整體託管、設立分院等深度合作,全面推動京津冀疾病防控、衛生應急和中醫中藥等領域協調發展。在京津冀三地對口支援雄安新區三縣醫療衛生機構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國家醫療中心建設項目和高端化康養結合機構項目落地河北(保定)。加快京津冀衛生健康相關重點實驗室共建工作,推動具有臨床價值、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創新藥物及臨床急需、市場前景良好的仿製藥、生物類似藥的研究開發應用。在助力健康京津冀中精準施策,擴大和共用醫療、醫藥、醫保、醫價的“四醫聯動”改革成效。加快京津冀醫療機構檢查結果有效互認、京津冀執業醫師多點執業電子化管理、柔性引進衛生健康人才和建立一體化衛生健康人才培養機制、實現京津冀醫療耗材聯合採購、積極開展京津冀中醫藥康養旅遊合作和中醫藥旅遊示範基地建設。如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鎮的河北燕達國際醫院開展的醫養結合型高端診療中心。

推薦閱讀:一些村幹部擠破頭想“回城” 激發鄉村基層創業熱情要多管齊下 | 建言中國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