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黃河水沙關係 消除下游“地上懸河”威脅 | 建言中國063

發佈時間: 2020-07-27 13:3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編者按】“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韆鞦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已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黃河下游是華北平原,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平均高出兩岸地面,成為“地上河”,兩岸地區每逢汛期便都面臨著洪水的威脅。如何消除下游“地上懸河”的安全隱患備受關注。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民盟中央提交提案指出,目前,黃河下游“地上懸河”長達800公里,河床平均高出背河地面4-6米。通過流域水土保持和堤防加固、改道和穩定現有河道等辦法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對現有河道淤積的治理作用有限,穩定河道的衝淤平衡對策尚無可行方案。對此,民盟中央提出了加強黃河流域與河道創新治理,消除下游“地上懸河”威脅的建議。

提案全文:

關於加強黃河流域與河道創新治理,消除下游“地上懸河”威脅的提案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韆鞦大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洪水風險依然是(黃河)流域的最大威脅”,“地上懸河”與洪水威脅始終制約著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和社會發展。目前,黃河下游“地上懸河”長達800公里,河床平均高出背河地面4-6米,鄭州以下河道河床高於兩岸地面達 10米以上,其中新鄉市河段高於地面20米。黃河最大支流渭河下游及其南山支流、上游寧蒙河段也已經形成“地上懸河”。黃河下游淤積數量巨大,據統計,1950-2004年期間黃河鐵謝—利津河段淤積量高達85.3億噸,全下游段淤積量估算約150-200億立方米,“地上懸河”仍在加劇之中,洪水與泥流等災害風險日益加大。

當前,對黃河“地上懸河”治理主要包括流域水土保持和堤防加固、改道和穩定現有河道的延壽方案等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幅減少了入黃水沙量,相應降低了下游淤積和洪災威脅,但對現有河道淤積的治理作用有限,對穩定河道的衝淤平衡對策目前尚無可行方案。應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水土流失與河道水沙運作機理等的科學認識,提出變革性對策與技術,消除“地上懸河”及其水災威脅。為此,建議:

1.制定以黃河“減沙增流”為目標的水土保持政策,改善黃河水沙關係,促進懸河治理。根據懸河成因與治理需求,在目前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基礎上,系統分析黃河流域水土保持與水利工程水沙調控機理,探明水土保持“減沙水代價”的措施及其區域差異,提出可以減少黃河泥沙、增加黃河徑流與輸沙用水、調節黃河洪水過程的水土保持治理方略,儘快提出相應治理原則並開展區劃、規劃與治理工作。

2.根據“細沙易排”實際,建議採用“以沙適水”的調控對策,通過“化粗為細”和“留粗排細”提高有限徑流的排沙能力。懸河治理需要考慮河道泥沙的級配特徵,細顆粒泥沙容易輸送,但粒徑大於0.1 毫米的粗沙即使在“調水調沙”階段也難以被沖走,因此需要把“留粗排細”和“化粗為細”作為懸河治理的主要對策,提高有限徑流的輸沙能力。建議系統研發河道粗沙細沙分離與粗沙粉碎等技術,分析和提出“小水小洪”輸沙的最佳泥沙集配,綜合分析考慮機械成本、輸沙用水成本、加固堤防成本、水災損失和施工河段等條件下的技術適宜性,提出“地上懸河”綜合排沙優化方案。

3.建議採用“管道排沙”對策,提高全沙下排、外排的數量與效率。“束水攻沙”是促進下游河道排沙的經典辦法,但由於黃河下游河道比降小,延程水分蒸發和下滲導致輸沙用水損失等原因,輸沙效率不高。“管道排沙”是“束水攻沙”對策升級,該對策無需開挖河道,輸沙用水不損失,而且可以通過研發耐磨管道和分段加壓等技術可以減少輸沙成本、增加泥沙運距。建議開展黃河下游“管道排沙”綜合研究,分析和提出管道輸沙效益與保護、運作機制,建立分析管道參數、運距與成本的關係,提出不同排沙位置—輸沙目的地等管道布設方法與不同目標制約下的管道排沙優化方案。

推薦閱讀:讓智慧旅遊成為旅遊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 | 建言中國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