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應以和諧包容理念履職 更好建言資政凝聚共識

發佈時間: 2019-06-14 08:4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萬家陽 | 責任編輯: 張正朋

人民政協是愛國統一組織,發揮好人民政協包容性強的獨特優勢,以一線思維和理念履職,紮實做好新形勢下人民政協工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紓民意、匯民心、聚民智,共創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新篇章作出應有貢獻。

人民政協的主題是團結與民主,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統一戰線組織。海納百川,相容並包既是人民政協組織自身特色,也是開展各項工作的必然要素。在人民政協的三大職能中,無論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還是參政議政,包容無不是其應有之義。貫穿和諧包容的理念,創造和諧包容的語境,是人民政協有為有位,更好發揮其獨特作用的必然要求。

協商中體現政治包容,和諧中凝聚力量

人民政協不立法、不執法、不司法,而是協商民主的專門機構。在政治生活中,體現的形式是政治協商,這也是我國民主政治的具體表現。政協最大的權利是話語權,話語權的含義不是説了白説,而是體現一個群體的訴求,是一種力量導向。在很多時候,話語權的掌握實際會導致矛盾雙方力量平衡點的變化,因此話語權的擁有是一種很大權力。在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中所體現的話語權,服務於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社會各界與中國共産黨在追求民富國強這一共同目標過程中肝膽相照、開誠佈公、坦誠相見,為黨執政興國創造更加和諧的政治環境。政治協商是協商民主最直接的體現。政治協商就是尋找利益或訴求的平衡點,尋找共識的最大公約數。因此,政治生活中,人民政協要主動與黨委政府就大政方針政策或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進行協商,努力構建政治和諧。通過鼓勵參與和理性思考來奠定決策的合法性基礎。在具體的治理層面體現為各政治行為者之間交流和溝通。從而使得理性的個人和組織能夠通過論述達成共識,從而採取集體行動。這樣黨和政府的政策、決策就容易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就能更好地激發起社會力量,為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的順利實施創造善治語境。

創造和諧包容人文環境,讓人民生活得更加有尊嚴

人的尊嚴,從根本上説,就是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人權得到切實的保障,他們的人格受到應有的尊重。人要生活得有尊嚴,必須要有和諧的法治環境、人文環境,體現人文關懷。人文關懷,從倫理學的角度講,就是對人的價值,人的個性,人的人格尊嚴,人的地位、發展、人的自由的關注、愛護與尊重。其核心是對人的精神價值的重視和對人性的關懷。人民政協在履行參政議政的過程中,著重關注人的發展、自由、價值、人格尊嚴,尋求解決存在於社會之中不和諧音符的途徑。人民政協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建言獻策,不是意味著只是圍繞經濟建設建言,而是要更多地把影響五大發展理念的消極因素反映給黨委和政府,同時積極為黨委和政府出謀劃策,為黨委、政府解分憂,為民解難。讓每個人,每個群體都能有反映訴求的正常渠道,真正把維護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人民政協履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講話中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紮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政協工作是黨的工作組成部分,當然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們在組織調研、視察的時候,要靜下心來,撲下身來,從和諧包容的理念出發,從百姓的切身利益出發,不擺架子、不打官腔,不説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空話,説真話,做實事,讓人愉快幸福,從而自己也得到愉快幸福。要有衙齋臥聽簫簫竹的情懷,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頭,多從建設和諧共用社會的角度,多從維護人民生活尊嚴角度,多從化解社會矛盾的角度,切切實實運用好政協平臺,發揮好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把群眾的心聲反映上來,把影響人的自由、人格尊嚴、人的發展問題反映上來,著力推動社會的公平正義,彰顯人格尊嚴,從而實現社會的真正和諧。

化解社會矛盾,創造和諧包容的社會環境

在化解社會矛盾方面,人民政協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發展的過程,也是除舊布新的過程,必然涉及到事物之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從而重新建立新的平衡點。但在新平衡點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之前,利益的衝突與訴求會急劇增加,社會衝突的風險也會增加。過去被推到私人領域的衝突現在進入了公共領域。公共領域成為一個利益的調解場所。而群體的訴求不能指望從自我調節的市場中獲得滿足,轉而傾向於國家調節,人民政協是從社會各界別中産生的,他們是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表,可以説是社會階層的代言人。社會界別,或者説是社會階層,其形成源於社會的發展,是自然人在社會中的地位、職業、文化、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素形成的社會心理認知。因此,在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衡量、評判自己所處位置的標準,在每個界別中都有著自身的文化及利益的認同。這一特點,決定人民政協在化解社會矛盾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與便利,使得人民政協能夠協助公共領域的管理員(政府)更為妥善地解決改革、發展中出現的矛盾與糾紛。一方面,政協委員對聯繫的本階層的人民群眾思想動態有直接的感性認識,便於委員們更深入了解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再加上廣大政協委員一般都具有較高素質,對於正當的訴求的判斷也更為準確。通過政協的渠道,把社會階層中的動態與訴求及時傳遞給黨政部門,迅速化解由於訴求得不到滿足所産生的怨憤。通過反饋機制,便於黨政部門能夠及時了解民情,在改革、發展的進程中進行的決策、執行時,更多地考慮不同利益群體的切身利益,儘量滿足各方面合理需求,尊重各方意見,促進決策科學化、執法民主化、人性化,推動社會進步,讓所有的人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作者係 安徽蚌埠市政協研究室副主任 萬家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