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愛興委員呼籲治理社會戾氣 文明古國不能毀於國人的不文明

發佈時間: 2019-03-11 21:2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張寧銳 耿鑫 | 責任編輯: 耿鑫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姚愛興

中國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張寧銳 耿鑫)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黨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紀中葉要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國現代化強國。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在人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豐富的同時,卻出現一些不和諧、不合理、不合法的現象,這不僅破壞了優美和諧的環境,也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的。

2019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姚愛興帶來一份建議,呼籲治理社會戾氣,向精神虛弱的現象説不。

姚愛興列舉了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件和現象,如:

乘車霸座事件,公交車上毆打司機搶方向盤事件;插隊加塞闖紅燈現象,“扶不扶”現象,醜化、侮辱英雄現象,網路"憤青"喧囂現象;路怒、車怒、“碰瓷兒”、醫鬧、校鬧、車鬧、網鬧,無理取鬧;還有各種騙局花樣翻新……精緻的利己主義大行其道,以至於見義勇為成為稀缺資源。

姚愛興説,文明是每個人點頭或談指間流露的內在修養,是個人風度和魅力的體現。文明的形象往往毀於生活中的點滴惡習,而文明的古國就毀於國人的不文明。“我們不可沉迷于物質生活的饕餮盛宴,我們該醒醒了!道德淪喪、誠信缺失只能讓我們精神虛弱,那時我們究竟該魂安何處?”姚愛興發問。

針對上述出現的現象,姚愛興認為,當前如何治理社會戾氣,提升公民的道德水準,已成為當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點,也是全民關注的熱點和焦點。黨和政府已經在積極努力,有諸多措施已取得成效。為此,姚愛興還提出了六條建議:

一、加強領導、綜合治理。小不忍則亂大謀,社會戾氣往往會導致發生道德失衡、社會失序,進而影響社會穩定。因此中央要高度重視社會戾氣的治理,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出臺必要的政策,明確部門的職責,形成綜合治理的合力。

二、教育引導、持續發力。要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人們曉是非,知榮辱,勿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在全社會開展類似“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從娃娃抓起”,從大人做起,大力推行“養成教育”,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主渠道作用,讓道德、友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三、典型引領、適度懲戒。建立揚善懲惡的社會風尚。在全社會引領好人有好報的價值導向,讓好人成為社會主角、群眾偶像,引導群眾見賢思齊、崇德向善;樹立一大批群眾身邊可親、可敬、可學的“最美典型”,充分發揮群眾身邊先進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讓“好人”成為家喻戶曉的社會名人、爭相效倣的道德榜樣和看齊對照的價值坐標,用群眾身邊可親可學的榜樣來引領社會風尚。 同時,加大對壞人壞事的懲戒力度,讓一次受罰,累及一生,一次失德,處處受制約,讓壞人壞事成為過街老鼠。  

四、依法打擊、依法保護。一方面,要加大對公眾法制教育,在全社會樹立學法、知法、尊法、守法的意識,將法制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另一方面,要厘清道德法律邊界,完善涉及網路犯罪、失德失信等法律制度,不留死角,不給壞人可乘之機,嚴厲打擊,維護公平正義,讓人們內心確信正義絕不會缺席,讓好人不再傷心,讓壞人不敢行惡。

五、預防為主、化解疏導。要有防止醫院、學校、交通工具等公共場所暴力行為的預案;對網路上語言粗俗、人身攻擊等通過網路管理及時攔截;對一些特定人群要建立疏導化解機制,讓怨言怨氣有地方釋放,不要讓矛盾積累、怨氣蓄積,要努力挽救迷途者,用愛心去喚醒、感化他們,用友情去勸導、關愛他們,用熱心去幫助、引導他們;要加大對社會貧困邊緣群體的關愛,幫助解決工作生活中的特殊困難。

六、全社會要自覺行動起來,講正義、樹正氣,養成勇於同不文明、不道德、危害公共安全、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的行為大膽鬥爭的風尚。

相關閱讀:

兩會大數據日報(3.11)“智慧財産權”比昨天同期增長2倍

動漫裏也能學中醫藥知識?委員張其成建言中醫藥文化全媒體傳播

西部鄉村集鎮“規劃跟著建設走” 楊鴻生:實施專項督查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