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鄉村集鎮“規劃跟著建設走” 楊鴻生:實施專項督查行動

發佈時間: 2019-03-11 18:5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秦金月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常委楊鴻生

中國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 秦金月)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住滇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常委楊鴻生帶來了《加大西部鄉村集鎮建設力度帶動鄉村振興的建議》。

關於鄉村的概念,我們已經很熟悉。而集鎮指的是鄉、民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經縣級人民政府確認由集市發展而成的作為農村一定區域經濟、文化和生活服務中心的非建制鎮;是介於鄉村與城市之間的過渡型居民點。

楊鴻生認為,鄉村集鎮位居城市之尾、農村之首,是城與鄉、工與農融合發展的黏合劑,是城市現代文明向廣大鄉村傳播的橋梁,在助推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實現全面小康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楊鴻生尤其關注西部鄉村集鎮的建設力度。他發現,我國農村鄉村集鎮建設仍明顯滯後,特別是西部地區大多數面貌變化不大。

以雲南為例,他認為這裡呈現出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承載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道路、公交、供水供電、通信網路、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配套不到位;鎮容鎮貌改善步伐緩慢,建制鎮燃氣普及率、每人平均道路面積、綠化覆蓋率遠低於全國平均水準;教育、衛生資源缺乏,鄉鎮學校、衛生院人力資源增長緩慢,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不足,集鎮居民較難享受到再就業培訓、職業介紹、職業指導等公益性就業服務。

二是佈局亂——空間結構亟待完善。很多小集鎮規劃編制流於形式,規劃實施監管體系不夠健全,很多投資項目先建設、後規劃或者邊建設、邊規劃,規劃跟著建設走,致使多數集鎮佈局散亂,地方及民族特色不突出,難以承接城市的功能輻射,面向鄉村的公共服務能力較弱。

三是支撐弱——産業發展水準不高。多數集鎮産業主要以傳統種養業為主,第二産業發展嚴重滯後,第三産業種類少、規模小、層次低;落後的環境難以吸引各類企業到集鎮落戶,導致就業機會少,對農村勞動力吸納力弱。

四是投入少——持續發展難以為繼。目前,鄉村集鎮基礎設施項目主要靠向上級政府申請和各種“化緣”投資建設,鄉鎮政府負責運營和維護,省、市、縣三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非常有限,而投融資機制又不完善,資金不足成為制約鄉村集鎮發展的重要因素。

五是制約多——體制機制障礙沒有真正消除。農戶土地、房屋等資産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財産權益,無法帶資産進入集鎮發展,不具備創業資本、財富轉化無路;與戶籍制度相關的配套改革沒有到位,農村人口進入集鎮生活的激勵機制以及成本分擔機制不健全;鄉鎮管理職能不到位,缺乏必要的行政事權和與之相匹配的財權,“小馬拉大車”現象較突出。 

六是特色無——模倣建設千鎮一面。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是西部地區集鎮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部地區最具打造獨特魅力和吸引力鄉村集鎮的條件。集鎮建設沒有結合當地特色進行總體規劃設計,深度挖掘和保護傳承文化力度不夠,古鎮、古村落(寨)保護亟待加強,集鎮建設無序發展,導致連接縣城和鄉村的集鎮建設千鎮一面。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常委楊鴻生

對於這些問題,楊鴻生認為,要著力加大對西部地區鄉村集鎮建設的支援力度,使之打造成為縣域內、縣城外、與縣城互補、具有銜接鄉鎮區域內外、帶動促進區域發展的衛星城鎮群,帶動區域鄉村振興。

為此,他建議:

其一,加大財政資金支援力度。西部地區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建設資金短缺具有普遍性,建議中央對之實行與東、中部發達地區不同的差別化支援政策,設立專項資金並向涉及西部地區鄉村集鎮的重大建設項目給予傾斜支援,由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積極探索創新西部地區鄉村集鎮建設的金融産品和服務,對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中長期信貸支援。

其二,強化相關政策、機制建設。建議國家加快建立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並盡可能減少鄉鎮一級政府需要承擔的支出責任,發揮好鄉村集鎮就地就近接納農業轉移人口的主渠道作用。

其三,發揮鄉村規劃的重要作用。建立鄉村規劃多部門聯合協調機制,加強對地方科學編制鄉村規劃的指導、培訓和監管,適時開展鄉村規劃編制和實施專項督查行動,推進“三線劃定”、“多規合一”、和 “規劃先行”重要基礎性作用的落實,確保鄉村規劃依規依法、科學合理、特色適宜,真正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保障作用。

相關閱讀:

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專題

動漫裏也能學中醫藥知識?委員張其成建言中醫藥文化全媒體傳播

兩會大數據日報(3.11)“智慧財産權”比昨天同期增長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