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社會主義學院進入“新時代”

發佈時間: 2019-02-25 11:1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李稻葵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201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印發《社會主義學院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2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發消息,翌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出全文。《條例》的頒布是社會主義學院工作乃至統一戰線事業的重要事件,不僅為社會主義學院的發展開闢了“新時代”,而且進一步彰顯和推進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協商民主與統一戰線,是“新時代”政治文明進步的標誌。

《條例》規定:“社會主義學院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治學院,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聯合黨校,是統一戰線人才教育培養的主陣地,是開展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部門,是黨和國家幹部教育培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學院長期工作實踐的基礎上,中共中央首次以條例的形式,把社會主義學院工作與其他的人才教育培養工作區分開來,更將其職能定位提升到新的高度。事實上,社會主義學院的發展儘管經歷過曲折,但其總體歷程正是遵循《條例》規定的這“五個是”。“五個是”從理論上肯定了長期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做法,明確了指向、要求與標桿,對社會主義學院的發展至關重要。

《條例》指出,社會主義學院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培訓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統一戰線其他領域代表人士,培訓統戰幹部,培養統一戰線理論研究人才,承辦黨委和政府舉辦的有關專題研討班”。這一“基本任務”需要制度化、常態化。對社會主義學院長期在工作中形成的做法,要總結好、堅持好、發揚好。一是機制靈活。例如,堅持專職教師與外聘教師相結合,充分調動外聘教師的創新力量。二是面向實踐。教學培訓要緊跟當前國內國際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形勢,凸顯現實意義,強調實踐性、操作性,起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三是注重時效。根據實際需要來設置學時,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不同班次實際設置學時,避免“一刀切”和形式化。

《條例》指出,中央社院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聯合黨校”,要堅持“聯合辦學、開放辦學”。“聯合黨校”的職能定位,表明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自己的黨校”,既由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與辦學,也教育培養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聯合”二字體現在,民主黨派與無黨派人士是參與者、受益者、奉獻者,與社會主義學院共同商議課程安排與教學管理,既作為學員來參加培訓,經過學習、實踐後又可以登上講臺,最終實現共同受益。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發揮“教學相長”的特色。

《條例》指出,“選聘領導幹部、專家學者、先進模範人物和優秀黨外代表人士等擔任兼職教師”。完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將統一戰線各領域優秀人才納入兼職教師隊伍,既是社會主義學院工作的重要經驗,也是持續研究推進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學院應該具有一種“雷達系統”,時刻接收各種資訊並加以研究,密切關注當前的重大課題、相關領導和學者的觀點以及他們的分享意願與表達能力等。例如,國際關係是很大的領域,要密切關注該領域的研究現狀並進行細化,了解到哪些學者適合講中美關係,哪些學者適合講中日關係,哪些學者水準很高但不願意或不善於公開表達,哪些學者願意且善於分享最新觀點等等。對於如何完善和擴展兼職教師隊伍,可以學習借鑒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形式,實現對學界動態資訊的把握力。

《條例》指出,“社會主義學院應當開展學員調研工作,了解學員思想動態,開展政策宣傳,徵求意見建議,做好聯誼交友”。社會主義學院要在課程設計和教學管理兩個方面,更好地對接學員需求,增強教學針對性。在課程設計上,既要學習中共中央最新的講話和文件,了解和貫徹中共中央的要求,也要聆聽在一線工作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需求,從而更好地體現培訓效果。例如,國際形勢、中美關係發生變化,學員希望領導和專家進行解讀,可以將其納入課程設置當中。在教學管理上,課前要充分掌握學員的背景和需求,課後積極蒐集反饋意見,從而不斷改進教學工作。

《條例》指出,“社會主義學院應當發揮科研工作的基礎性作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作為統一戰線理論研究基地,已于2016年全面啟動統一戰線高端智庫建設,聚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中華文明繼承與創新三大研究領域10大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多次獲得中央領導批示。統一戰線高端智庫必須明確其服務對象,根據目標對象來研究和開發相關課題,按需定産而非閉門造車。如果要針對重大問題為中央提供決策參考,那就要緊跟領導幹部最關心的甚至超前和敏感的話題。如果有一部分研究是針對社會輿論的,研究成果就要注重可傳播性,內容和形式也要更加生動。

《條例》指出,社會主義學院要“打造海內外學術交流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認識到當前海外交流工作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升。提升的關鍵在於,要全面了解我們的傳播對象。要影響誰?他最想知道什麼?他最易接受什麼?這是必須做好的功課。在此基礎上才能反過來設計我們的故事、我們的理論。反之,如果是把現有的“産品”直接翻譯成外語告訴對方,亦即把國內的説法灌輸給外國人,一般都不會成功,他們或是聽不明白,或是抵觸這種宣傳。如果要影響外國政要,就要通過各種方式了解他最想知道什麼、最能接受什麼。如果要引導外國學者,則要採取另一種方式:首先對他的理論要非常了解,進而告訴他該理論換一個形式在中國也成立,或者説中國的理論也能解釋同樣的問題,二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這樣一來,他就會願意交流,也會願意聆聽中國的故事和理論。例如西方學者講“開放社會”,我們就可以告訴他,中國的社會也是開放的,只不過開放的形式和西方不同,是把在社會上有影響的黨外人士作為中國共産黨的朋友,在決策時聽取他們的意見,這一制度叫做“多黨合作和協商民主”。這樣表達,西方人才會聽明白,才會認識到中國不是一黨制,才會對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協商民主制度有所了解和接受。總之,社會主義學院在海外交流和傳播時要明確對象,根據對象來設計宣傳的內容、方法和形式。

(作者:李稻葵,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教授,無黨派人士。)


推薦閱讀:

全國政協提案工作情況通氣座談會召開 已向全體委員提供參考選題857個

農民進城落戶 承包地和宅基地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