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欣:40年來 中醫藥從單純的醫療作用正轉向全方位服務人類健康

發佈時間: 2018-12-29 17:2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胡俊 張正朋 | 責任編輯: 胡俊

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視頻專訪。(點擊觀看)

中國網北京12月29日訊(記者胡俊 張正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40年來中醫藥從不同階段向世界廣泛傳播。”在中國網(《議庫》APP平臺)聯合第二屆中醫藥文化大會組委會舉辦的題為“未來40年 中醫藥文化與中國軟實力”的第11期議庫系列沙龍上,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接受中國網(《議庫》APP平臺)專訪時表示。

曹洪欣,1958年生於黑龍江,是我國中醫界知名的專家學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代表性傳承人、博士生導師。從醫3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我國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中醫藥領域的發展變化。

作為中醫藥領域的專家、學者,曹洪欣身上有很多“標簽”,他既是一線的專業醫生,又是著書立説的學者,還長期承擔著培養醫務人員的教育工作。曹洪欣認為,中醫藥是服務人類健康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中醫藥理論、非藥法療法等因其不可替代性和獨特作用,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群體認同。推動中醫藥走出去,不是單純為了中醫藥走向世界,更多是為了發揮中醫藥為人類健康服務的獨特作用。

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 曹洪欣。中國網記者 胡俊攝

以下為專訪原文摘編:

中國網(《議庫》APP平臺):您如何評價中醫藥這40年的發展歷程?

曹洪欣:近40年來,中醫藥應該説從不同階段向世界邁進。在80年代初期,當時中醫藥走向世界僅僅是以針灸為代表,到90年代,中醫藥就開始全方位的向世界推進。目前,我們中醫藥走向了180多個國家,開展實質性合作的協議大概有80多個。到了新世紀,應該説中醫藥已成為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我體會就是過去是單純的醫療,單純的研究,現在應該是向全方位服務於人類健康這種模式的轉變。

同時我們也看到,走向國際過程中很多國家在它的製造業的工藝、管理的現代化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啟示。比如説日本制藥企業的管理,包括還有一些國家在針灸經絡理論的研究,這些在國際交流中起到了互相促進、互相提高的作用。我體會最深的,首先應該是中醫藥人的胸懷、中華民族的胸懷,因為中醫藥這個寶貴財富能夠為人類健康發揮作用,不是單純為了中醫藥走向世界而走向世界。

中國網(《議庫》APP平臺):中醫藥的主要優勢在哪?

曹洪欣:我覺得中醫藥的優勢體現在幾個大的方面,第一個,中醫藥是基於人的臨床研究與實踐形成的理論;第二個,中醫藥學是人文和科學相結合的醫學知識體系。因為人有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恰恰中醫是人文與科學相結合的醫學知識體系。第三個,中醫藥是幾千年來形成的文化的積澱和非藥物療法。這些療法恰恰在解決高消費的醫療保健和人類健康需求之間的矛盾,特別是重大疾病的康復,比如大家知道的腫瘤、腦血管、腦出血、腦血栓以後半身不遂的康復,心臟支架搭橋以後的康復,這些康復中醫藥都有它的獨到的優勢。

中國網(《議庫》APP平臺):中醫藥如何服務人類健康?

曹洪欣:中醫藥走向世界或者是中醫藥服務(人類)健康,人才是關鍵。目前我們國家有註冊資格的中醫藥人大概是64萬,那我們服務的人數有統計數字大概是16億,按照這個數據算,我們每一個中醫藥人屬於是人滿為患。但是按照全國80億人次的病例,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比如説,我做中醫科學院長的時候,馬來西亞、紐西蘭、新加坡都跟我們簽協約,需要我們去高層次的人才(交流),我們跟美國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合作也需要派出互相交流的高層次人才。做科學研究進行交流或者是個別病例的那種診療服務,這種能派住人,但是真是要大面積的一次派出幾十人或者是上百人,我們覺得很困難。

中國網(《議庫》APP平臺):如何培養中醫藥人才?

曹洪欣:這幾十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中西醫教學是5:5到6:4,課程內容設置上,中醫、西醫是5:5或者是中醫6,西醫4。到近二十年,基本是中醫是佔70%,西醫佔30%,7:3。我一直認為,在疾病診斷包括疾病歸類把握上,中西醫是一樣的。中西醫碰撞結合的過程(中),中醫包括了西醫的診斷,這幾十年中在防治艾滋病、腫瘤,包括突發性疾病、SARS、甲流、手足口病、慢性疾病,甚至是在養生保健方面,都在發揮著作用。

現在通過這幾十年的摸索,構建了有獨立設置的25所中醫院校,有培養中醫藥人才的高等中醫院校,就是大專以上的43所,這樣每年培養在校生75.2萬。(同時)院校教育和繼續教育的結合,比方説我們搞了6批優秀臨床人才的培養,畢業以後搞了6批,現在都成為主力了。比如説搞了6批的名老中醫傳承,傳承什麼呢,就是可以帶徒弟,本科畢業以上來學習。

我們在全國建了1000多個名老中醫工作室,(名老中醫工作室)要求你要有傳承項目,要帶學生,這樣就保證了中醫人才的培養。應該説從課程體系的完善到培養過程的完善,到品質的保障。總的來説,需求還大於培養的人才的數量,比如説中醫藥大學出現了幾種現象,第一種現象非中醫專業的多於中醫專業,這是一種現象。第二個是重藥輕醫,藥學專業多於中醫專業。

隨著“醫改”不斷深化,我們説“健康中國”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週期的健康服務,就必須調整招生結構,這招生結構一定是以醫學為主體,其他專業相輔,而且結構合理的一個培養模式。需要儘快培養出一批能夠適應“健康中國”建設,能夠適應中醫藥走出去的一批人才。

中國網(《議庫》APP平臺):實現“健康中國2030”目標,中醫藥應發揮哪些作用?

曹洪欣:健康2030年的規劃應該是養生保健、中醫為主,重大疾病,中西協同,疾病康復以中醫為核心這種格局。我們現在做的還是醫療服務,全方位全週期應該從懷孕開始,中醫就講養胎,保胎,安胎,受胎,到了生下來以後中西醫,比方説一類疫苗,包括中醫小兒調理,中醫調理小孩是非常有效的,無論是小兒發燒、感冒、發熱、包括消化系統疾病等等,包括人隨著不同年齡的健康調整就不讓你得病,這樣就可以有效的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

(總策劃:張寧銳;記者責編:胡俊; 攝製\後期:張正朋)

相關閱讀:11期議庫沙龍:中醫藥文化裏的“中國故事”(視頻)

叢斌:讓中醫藥服務各國人民健康 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