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西撫州,空氣清新,街道寬敞整潔。驅車進入市區 “文化之邦”“才子之鄉” 美譽的牌匾煞是醒目。而與之相媲美的“醫學之鄉”的盛名更是讓人心生欽佩。撫州是歷史上極具盛名的“建昌藥幫”和“旴江醫學”發源地。“建昌幫”發祥于撫州市南城縣,以擅長傳統飲片加工炮製、藥材集散交易著稱,為中國南方古藥幫和中藥炮製的重要流派,與“樟樹幫”合稱為“江西幫”,是全國13個大藥幫之一。源於撫州的“旴江醫學”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我國中醫藥學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江西古代十大名醫中,有7家出自撫州.也許是這樣獨特的淵源和美譽,讓第二屆中醫藥文化大會召開落地在撫州這個小城,並如約隆重召開。
大會開幕唱國歌 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 田福良/攝
大會舉行中醫祝拜儀式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 田福良/攝
10月28日,以“傳承創新、文化引領産業驅動、科學發展”為宗旨以“改革開放40 週年——中醫藥改革之路與展望”為主題的第二屆中醫藥文化大會在湯顯祖大劇院隆重召開,莊嚴肅穆的中醫祝拜儀式後開始。會上充分挖掘和展示了撫州的區域特色,並積極推動産業對接和項目落地,安排了江西撫州中醫藥大健康落地項目簽約儀式、撫州中醫藥大健康産業招商對接會。大會簽署發佈了中醫藥文化大會撫州宣言,大會呼籲國家,要創立“中華中醫藥文化節”,全方位傳播中醫藥獨特的宇宙觀、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防治觀。大會主論壇邀請國家有關部門領導、兩院院士、國醫大師、知名專家圍繞大會主題做特邀報告,同時還組織了藥幫文化分論壇暨盱江醫學與建昌藥幫振興發展研討會、中醫芳香療法分論壇、民間特色療法論壇、全國首屆中藥材種植産業發展論壇、海峽兩岸中醫藥合作論壇、宜黃·曹山中醫藥文化論壇等六大平行分論壇,針對相關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大會主論壇邀請國家有關部門領導、兩院院士、國醫大師、知名專家圍繞大會主題做特邀報告,同時還組織了藥幫文化分論壇暨盱江醫學與建昌藥幫振興發展研討會、中醫芳香療法分論壇、民間特色療法論壇、全國首屆中藥材種植産業發展論壇、海峽兩岸中醫藥合作論壇、宜黃·曹山中醫藥文化論壇等六大平行分論壇,針對相關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大會還發佈了中醫藥創新發展優秀成果、中醫藥民族品牌,進行了大會相關項目發佈與戰略合作簽署。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馬培華出席大會並講話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 田福良/攝
馬培華在致辭中表示,撫州是一方福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文化悠揚,也是中國中醫藥的誕生地之一。馬培華暢談了關於中醫藥傳承與發展的感想。他指出,要深入了解健康中國發展戰略,準確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變化,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大力傳承發展中醫藥科學文化,造福人民百姓。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擴大中醫醫療資源,發揮名老中醫作用,培養更多的優秀中青年中醫藥優秀人才。加快中醫藥傳統藥物有效作用機制的研究,提高民族醫藥水準。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吸收先進的醫療診治技術。要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和方法,積極探索中醫藥服務模式。
江西省副省長孫菊生出席大會並致詞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 田福良/攝
正如江西省副省長孫菊生會上講話表態説,“傳承和發展中醫藥文化是黨和國家交給我們的時代重任,我們有信心也有責任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中醫藥文化大會”是我國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不可替代的重要平臺,也必將在推動我國發展中醫藥文化繁榮創新方面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撫州更要著力加強中醫藥挖掘傳統、創新發展,圍繞建設“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中醫藥強省目標,以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為契機,積極推進中醫藥産業事業平衡發展,不斷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現代中醫藥産業發展勢頭強勁,中醫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深入推進中醫藥繁榮創新發展,並不斷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在全國産生了重要影響。
撫州市長張鴻星致辭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 田福良/攝
撫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張鴻星在致辭中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醫藥文化的傳承發展,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中醫藥發展進行全面謀劃和系統部署。撫州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撫州中醫藥資源優勢,大力實施“中醫藥強市”戰略,堅持把振興老字號作為推動中醫藥發展的重要抓手、把中醫藥産業列為四大新興産業之一重點發展、把中醫藥與文化旅遊産業融合起來發展、把中醫藥服務融入到醫養結合之中,努力打造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撫州模式”。(記者田福良郝雪)
大會啟動儀式現場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 田福良/攝
第二屆中醫藥文化大會現場中醫藥産業企業,現場設置展位推介産品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 田福良/攝
與會領導和中醫藥界國醫大師在共同觸摸大螢幕正式啟動第二屆中醫藥文化大會後,還發佈了中醫藥文化大會撫州宣言,大會呼籲創立“中華中醫藥文化節”,全方位傳播中醫藥獨特的宇宙觀、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防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