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口述③】嘉瑞國際李遠發30年堅守深圳的動力在哪?

發佈時間: 2018-10-08 09:1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王靜

與在深圳發展的香港同行聚得多了,我們發現彼此面臨的很多問題是相通的。香港經過多年的發展,各行各業已經形成了一套既定的辦事標準和程式;而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在引進外資方面還在做很多新鮮的探索和嘗試,這對我們這些“人生地不熟”的港商就提出了很大挑戰。但同時,我們能清楚地感受到政府對於迅速發展經濟的堅定決心和迫切期望。

1988年,我剛到平湖的時候,地方政府就低價給了我兩萬平方米的面積辦廠。隨著公司生意越來越好,十年後我們的地方不夠用了。1998年,政府再次給我們批了五萬平方米搞擴建,對我們企業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援。

1980年代,李遠發公司位於平湖的廠房。

在當時來深圳闖蕩的港商群體中,也有一小部分人只想著賺快錢,鑽海關監管的空子,影響了我們這些以誠信為本的港商和地方政府之間的互信。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政府主動組織海關和我們企業開會,加深我們雙方的了解,逐漸列出一個“信得過香港企業”的名單,在報關通關的過程中給予了我們很大便利。

每到盛夏6月,政府還會邀請組織我們參加一年一度的荔枝節。利用這一契機,政府官員不僅向我們介紹最新出臺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傾聽和解決我們面臨的實際問題。他們常會問我們:“地方夠不夠用啊?”“配套服務好不好啊?”“最近有什麼困難嗎?”這些話對我們而言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寒暄,更是我們多年來堅守深圳的動力。

除了一一傾聽和解決我們各自面臨的困難,地方政府還十分支援港商群體的共同繁榮。1997年,我和二十幾個行業同僚成立了以港商為主的平湖商會,秘書處設在一個鐵皮房,不僅辦公地方狹小,設施也很簡陋。1999年,在平湖鎮政府領導的支援下,我們取得了近4000平方米的土地作為商會辦公新址。商會成員自籌1300多萬元,最終建成一幢集客房、西餐廳、游泳池、大中小型會議室、展廳為一體的一流鎮級商會大廈。有了新家的平湖商會,在政企溝通、營商、勞資關係等方面逐漸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早在1985年,我與幾位同行就成立了香港第一個行業學會——香港壓鑄學會(後更名為香港壓鑄業協會),目的是將外國的壓鑄技術引進香港,促進香港壓鑄技術的研究和開發。2008年,香港壓鑄業協會與香港鑄造業協會合併為香港壓鑄及鑄造業總會,成為香港鑄業界唯一的行業領導機構。而我,也有幸被推舉為總會的首任創會會長。

過去的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行業協會在優化行業資源、溝通政府企業上的重要性。所以,在1997年平湖商會成立之時,我就積極參與並出任了商會第一屆理事。

在平湖商會成立僅僅3個月後,“鵬城名鎮——深圳市平湖鎮投資環境介紹會”就在深圳市五洲賓館召開了。介紹會迎來了海內外近千名客商,簽訂了5項投資協議,投資金額超過1.2億港元。而平湖商會會員以此為契機,一鼓作氣為平湖鎮引進了外資企業13家,這在當時已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績。

此外,商會還為港商辦了不少實事,包括為會員辦理了會員醫療證、出入當時特區檢查站的“優檢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優檢證”。因為當時通過沙灣海關要下車檢查,進出都十分耗時。自從有了“優檢證”,港商出入海關時就不用下車檢查耽誤時間了,給大家省了不少事。

2011年,平湖商會與平湖民營工業協會合二為一,由我擔任新一屆商會會長。隨後,平湖商會開始在一個更加廣闊的平臺發揮作用。我們不僅組織會員企業參觀互訪,彼此學習;還擴大會員隊伍,走訪會員企業並派送會員牌,引進新律師所、諮詢公司等服務會員項目。同時,商會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帶領會員赴紫金扶貧捐資,一共募集到扶貧款近千萬元;還安排了慰問平湖部隊,並贈送了慰問金。

最初,平湖商會對我們這些深圳的“外鄉人”而言就像是凝心聚力的同鄉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不僅成為溝通港商和政府的重要平臺,更成為回饋社會的寶貴渠道,讓我們在深圳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給深圳的成長貢獻出力所能及的力量。

1997年香港回歸,很多港商移民國外,而我出於對深圳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念,毅然選擇了留在這片土地上。7月1日那天,我恰好在內地出差,回歸的慶祝儀式我還是後來在電視上回顧的。對我而言,香港回歸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我的心情一直很平靜,內心反而産生了一種落地生根的踏實。

李遠發公司早期的生産車間。

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我的企業一直貼著時代發展的脈搏,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在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創新蛻變。1996年,我的公司成為一國際家居用品商的主要供貨商之一;1997年公司開始涉足汽車零部件壓鑄領域;1998年,我們率先推行了TQM(全面品質管理)管理系統,並開始研究和發展鎂合金壓鑄,獲得了多項國家專利。

三十年來,我見證著龍崗區滄海桑田般的變化——從過去的泥濘不堪,到現在的車水馬龍;從昔日的貧瘠荒蕪,到如今的綠樹成蔭,龍崗區完成了從農業社會向城市化社會過度的巨大轉變。隨著承辦大運會,建設國際低碳城等新變化不斷出現,龍崗區綠色發展的軌跡也越來越清晰,這對我的企業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創業是一個大浪淘沙、千錘百煉的殘酷過程——參與過程的人前赴後繼,走到終點的人卻寥寥無幾。我想自己能夠堅持下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不斷地捫心自問究竟能為市場和社會帶來什麼。我堅信,壓鑄業未來必然是向高效節能的方向發展,必然是與維護環境的綠色價值息息相關。

所以我不斷關注環保,帶領企業成長為第一家實現從壓鑄到電鍍零排放污水系統的綠色環保壓鑄企業,榮獲了香港工業獎之“香港生産力促進局生産力獎”及“香港環保成就獎”。我們還與南京工業大學合力研發新技術,實現了表面處理工藝的綠化生産。我相信,在綠色蛻變之路上,我的企業將伴隨龍崗區的發展一路向前。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