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改革開放40年“中國矽谷”煉成記

發佈時間: 2018-09-12 13:5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王靜

提早十年搭上全球IT産業鏈的快車

1984年,深圳布吉鎮壓寶聲電視機廠,顯像管生産線。(攝影:潘其華/FOTOE)

“你無法想像,當年每天有十萬輛貨櫃車轟隆隆地通過深圳市區拉到香港,而整個城市的運作卻幾乎不受影響”,著名學者金心異難掩激動,“上世紀九十年代,台灣的電子産業也開始向大陸分撥,就是利用了香港已經建立起來的珠三角東岸商業網路,包括原材料、銷售網路、全球技術聯繫,也包括完善的物流體系。”

在金心異看來,深圳很“幸運”地提早十幾年就跟全球電子産業體“挂上了鉤”,成為了全國最早接觸全球十萬億美元級産業的城市。放眼全球,電子製造業發展要尋找成本洼地,中國很幸運地迎來了改革開放,迅速跟全球的電子産業建立了聯繫。而對於深圳更加幸運的是,“經濟特區”的大環境使得深圳獲得了發展先機。

1995年5月,深圳街頭的索泰(SOTEC)筆電巨幅廣告。(攝影:石寶琇/FOTOE)

21世紀初,深圳再次迎來了産業升級的關鍵節點。

彼時對於GDP和高科技選擇的討論不絕於耳。深圳給出了堅決的答案:建設自主創新型城市。不追求短期GDP,繼續加碼科技創新。自此,深圳從輕工製造業正式轉向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軌道。

産業迎來再次升級,對於像宋少鵬這樣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技術人才而言,深圳是個“有夢可期”的地方。宋少鵬2002年碩士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專業,畢業的時候,UT斯達康、以色列Zoran、微軟都向他遞出過橄欖枝,他選擇了專業更對口的Zoran。

Zoran中國公司的Base正是在華強北一帶,他見證深圳電子行業的若干次爆發,從DVD、MP3、手機、智慧手機到平板,到今天的人工智慧早期産品。而他本人,在經歷了多行業領先的大公司後,終於完成了自主創業的“一躍”,方向是AI語音交互。

因為工作原因,宋少鵬常年在深圳、美國矽谷、歐洲、以色列和日韓等地來回跑,也“跑”出來不少心得。他發現,無論是地理、人文、政治經濟環境,深圳和矽谷都有著DNA級別的相似。

然而,深圳也有著獨特的DNA——完整的産業鏈。“改革開放在過去40年中,所積累的整個電子産業相關的研發、生産和製造的産業鏈,這是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也正是宋少鵬選擇留在深圳的理由,“我們的客戶在這裡,我們供應鏈的夥伴也在這裡。整個産業就像一個溫泉,我們自然願意享受它帶來的溫暖和礦物質。所以我們選擇紮根在這樣一個地方。”

6個“90%”的深圳模式

1998年,馬化騰、張志東、陳一丹、許晨曄和曾李青五個20多歲的青年,在華強北賽格科技創業園的一棟坐北朝南的老房子裏,開始了他們創業生涯。這是一間借來的辦公室,面積只有30多平方米。公司註冊名為騰訊,主要業務是網路通訊。

創始人之一的張志東回憶説,有一天,他跟馬化騰在辦公室裏暢想騰訊的未來,他們做了“一個三年規劃”——三年後,騰訊的員工將達到18人。

他們沒有想到的是,20年後,這家公司竟然成了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2017年,騰訊的收入達到驚人的2377.6億元。在資誠(PwC)會計師事務所6月29日發佈的《2018全球市值百大企業排名》分析報告中,騰訊躋身全球最大市值企業前10名,名列第5。

1985年,深圳的深南大道仍然是一條狹窄的柏油路,路上車輛稀少。如今騰訊等知名科技企業總部都在這條路周圍。(攝影:安哥/FOTOE)

“中國創新看深圳,深圳創新聚南山”。作為深圳科技創新的重鎮,南山區目前有接近3000家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每一個10年,每一波産業浪潮,南山都有代表性的創新企業出現。”南山區區長王強曾自豪地對媒體説,家電時代的康佳,手機時代的科健,智慧時代的華為、中興、酷派,網際網路時代的騰訊等知名企業,都選擇在南山發展。近年來,則是大疆創新、優必選、柔宇、光啟等一大批先進製造業企業。

在深圳,創新發展不止于一個産業領域的創新,而是從單一創新上升到整合創新,從部門創新上升到系統創新,從産業創新上升到全面創新。

2006年,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生汪滔帶著在RoboCon亞太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中獲獎的飛控系統研究,在深圳一間不足20平米的倉庫開始了“飛控系統商業化”的創業歷程。

僅僅只用了11年的時間,2017年,這間名叫大疆的公司就完成了銷售額從0到180億元的征途,成為佔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70%市場份額的獨角獸。

圖為720°視野看深圳福田中心區。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能從另一個視角去看深圳。

在金心異看來,國內創新科技無非兩種模式:北派模式、南派模式。“北派模式的典型就是北京的中關村模式,以政府主導,推動大學、科研院所跟産業作對接;南派模式就是深圳模式,更強調市場的作用。”

而深圳的數據,證實了他的這一論斷。在深圳,有6個90%之説:90%的創新型企業為本地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研發投入源自企業,90%的專利産生於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的重大科技項目由龍頭企業承擔。企業和市場,在科技創新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