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發展繁榮的美好未來(一帶一路5年間)

發佈時間: 2018-08-27 09:44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許志峰 王 珂 趙展慧 暨佩娟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在東非國家吉布地,如今許多人經常乘坐舒適便捷的“中國製造”亞吉鐵路列車;在俄羅斯,商家和顧客逐漸熟悉並喜歡上了來自中國的移動支付服務;在寮國,瑯勃拉邦象龍村的村民在中國專家指導下發展特色旅遊、迎接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在中國,消費者正以更實惠的價格購買中歐班列運來的法國奶酪、德國啤酒……這一幅幅生動畫面,都緊連著一個關鍵詞——“一帶一路”。

時間指針撥回5年前。2013年9月,在瓜果飄香的中亞國家哈薩克,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倡議;同年10月,在椰風送爽的東南亞國家印度尼西亞,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自此,一條相遇相知、共同發展之路鋪展開來,各國攜手走向幸福安寧和諧美好的遠方。

壯麗畫卷,描繪美好未來的發展藍圖

走進塞內加爾考拉克區久姆比村,在中國企業打井施工現場附近,歡快的場景令人難忘:用上新水井的村民們,開心地以水桶底部做鼓,踩著鼓點載歌載舞。這是一首中塞友誼曲,也是一首幸福生活曲。塞內加爾是第一個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西非國家,該國人民真切感受到“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變化。

從亞洲、歐洲到非洲、美洲,5年來,“一帶一路”建設朋友圈持續擴容,全球100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積極支援、踴躍參與。

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産。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傳承弘揚絲路精神,描繪了順應時代潮流、主動把握髮展機遇的新藍圖。

“一帶一路”要建成和平之路,“一帶一路”要建成繁榮之路,“一帶一路”要建成開放之路,“一帶一路”要建成創新之路,“一帶一路”要建成文明之路。

2017年5月,北京。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擘畫了建設“一帶一路”的美好前景,指明建設“一帶一路”的方向和路徑。

偉大事業在偉大實踐中不斷推進。5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步履鏗鏘,成果豐碩。這5年,各方政策溝通不斷深化,實現了“一加一大於二”的良效;這5年,各方設施聯通不斷加強,支撐“道路通,百業興”的複合型基礎設施網路正在形成;這5年,各方貿易暢通不斷提升,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水準再上新臺階;這5年,各方資金融通不斷擴大,彼此之間的金融合作網路層次清晰、初具規模;這5年,各方民心相通不斷促進,頻繁的往來交流讓各國人民的心越來越近。

時間不會辜負實幹者。5年來的實踐證明,“一帶一路”宏偉構想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利益,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胸懷與擔當,給“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譜寫了各國攜手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新華章。

恢弘交響,奏響互利共贏的嶄新樂章

“中國建設者用900天造就了火車900秒穿行大山的奇跡,當地居民再也不用翻山越嶺或者繞行他國了。”烏茲別克安集延車站站長阿赫曼·薩馬多夫説。中烏“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安格連—帕普”鐵路卡姆奇克隧道的建成,填補了烏茲別克鐵路隧道的空白,也創造了世界隧道建設史上一項新紀錄。

5年來,“一帶一路”如同一條紐帶將各國緊密連接在一起,合奏著互補互助互利的雄渾交響曲。

紮實推進,項目建設多點開花——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四位一體的互聯互通碩果纍纍。

在陸地,被譽為“一帶一路”“鋼鐵駝隊”的中歐班列累計開行達10000列,非洲第一條跨國電氣化鐵路、東南亞第一條高速鐵路都是“中國造”,中緬油氣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中俄天然氣管道促進能源互通;

在海上,中國參與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等34個國家42個港口的建設經營,海運服務覆蓋面越來越廣;

在空中,中國已與45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家實現直航,每週約有5100個航班,中資企業參與投資合作成立航空公司,還幫助培訓航空專業人才;

在網上,中國—緬甸、中國—巴基斯坦、中國—吉爾吉斯斯坦、中國—俄羅斯跨境光纜資訊通道等一批標誌性合作項目取得明顯進展,通信技術應用領域的標準體系、檢驗檢疫、認證認可對接互認,中國與土耳其、波蘭、沙烏地阿拉伯簽訂資訊互聯互通諒解備忘錄,促成網際網路領域深度合作。

悠悠絲路,光彩煥發。“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主骨架加速隆起。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國際經濟合作走廊逐步打通,鐵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資訊高速路交織成網,多國成為合作重點,多港撬動聯通支點。

旅遊合作、文化交流,增進民心相通的項目層出不窮。

在肯亞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非洲學生希爾達·朱馬的一曲《我愛你,中國》字正腔圓。學中國話、唱中文歌,已成為不少“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家的新時尚。

“一帶一路”還走進了課堂。在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30多位學生開始學習“一帶一路”倡議的課程,透過歷史和文化視角,感受“一帶一路”倡議給歐亞大陸乃至世界帶來的變化。目前,47個與中國實現了學歷學位互認的國家和地區中,“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佔了一半以上。“一帶一路”倡議在文化藝術學術領域廣泛傳播,滋養民心,成為各國合作的隱形橋梁、精神紐帶。

聚焦民生,百姓真正得到實惠——

“一帶一路”建設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給地區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5年來,“一帶一路”讓參與國家的人民生活增添了更多亮色。

“冬天家裏不冷了,電器不再是擺設。”杜尚別市民因迪佐説。中國與塔吉克共建的杜尚別2號熱電廠讓當地居民徹底告別了限電的日子。

中國與汶萊合作的大摩拉島石油化工項目,給汶萊提供近千個工作崗位,還為當地開展聯合教學、培養化工人才,加入中國企業成為當地大學生引以為榮的就業選擇。

中國車企在南非設廠,當地僱員接受中國企業的專業培訓,成長為熟練技工,也圓了安居夢,“一家7口住進了離工廠不遠的寬敞大房子裏,這都是因為中國企業啊!”中國一汽約翰內斯堡工廠的員工帕特裏克·姆布伊説。

中巴經濟走廊電力項目實施後,電力嚴重短缺的巴基斯坦千家萬戶亮起了燈光。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中國企業承建的城市輕軌運營至22點,商場、餐館因此推遲了打烊時間,全城居民的夜生活愈加多姿多彩;中方不僅帶來輕軌,也帶來先進的培訓體系,已有近千名當地學員獲得城市輕軌相關專業的上崗資格證。

蒙內鐵路在建期間,就為肯亞提供了4萬多個就業崗位,當地員工佔比超過90%,現在仍有1500多名當地人直接參與鐵路運營。

無論是衣索比亞還是肯亞、盧安達、烏干達,中國企業建設運營的工業園區,經常有排隊找工作的青年人。“大家都説這裡機會多,總有新工廠開業,相信我能找到滿意的工作。”在衣索比亞東方工業園門前,年輕的恩格達索·拉耶説。

加強溝通,政策支援更加給力——

“一帶一路”建設實現戰略對接、優勢互補。“一帶一路”要走得更順暢,離不開建設參與國家的政策支援。5年來,建設參與國家努力拓展政策溝通的領域和渠道,不斷強化“一帶一路”建設的政策保障。

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發佈圓桌峰會聯合公報,達成270多項成果。截至目前,高峰論壇成果中的絕大部分已完成或可轉為常態化工作。

5年來,中國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被納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等重要國際機製成果文件。政策溝通,在國際社會營造了共建“一帶一路”的良好氛圍。

正是得益於各方政策支援,“一帶一路”兼顧各方利益和訴求,匯聚各方智慧和創意,發揮各方優勢和潛能,形成新的合作優勢。

在內馬鐵路的穿山隧道,中國工人與肯亞工人並肩作戰,在隧道裏抓緊施工;在比雷埃夫斯港碼頭,中國員工與希臘員工一起努力,讓金融危機後的這一希臘最大港口重現活力;在中阿産能合作示範園,中國企業與阿聯酋企業牽手,推動傳統油氣和低碳能源的“雙輪”合作……

增強互信,各方共識不斷累積——

5年來,“一帶一路”逐步從“概念股”走向“績優股”,在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在共商共建共用的原則下,在一連串豐碩喜人的成果面前,認同更廣,共識更深,聯結更牢。“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僅為我國改革開放和持續發展提供了新動力,也為世界經濟復蘇、各國合作發展和全球治理變革貢獻了中國方案。

中非人民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也是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中非關係在“一帶一路”藍圖下邁向更高水準。

匯涓成流,積聚乘勢而上的磅薄力量

“凝聚更多共識、匯集更多力量,能夠有力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功。”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彼得·莫雷爾的話,令人印象深刻。

“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用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世界各國的合唱。5年來,“一帶一路”建設牽動著國際社會的目光,也激發起各國人民的共鳴。

“一帶一路”閃耀的中國智慧贏得廣泛認同——

白俄羅斯通訊社社長德米特裏·茹克説: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著眼於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撰文稱,“一帶一路”建設讓所有參與國乃至全世界都能從中受益,增進所有國家人民的福祉。“一帶一路”是具有跨時代意義、很了不起的倡議。

“一帶一路”建設將改善建設參與國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幫助這些國家貧困群體儘快脫貧,並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地區發展與繁榮。巴西裏約天主教大學教授洛佩斯告訴記者,經濟上的繁榮有利於消除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溫床,“一帶一路”建設將為世界和平作出新貢獻。

“一帶一路”展示的中國擔當贏得更多尊重——

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東亞研究院教授李遠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意味著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邁入新階段,世界期望中國進一步參與國際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

非洲新聞電視臺報道稱,中國發揮著全球經濟“穩定器”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分享共建“一帶一路”紅利時感受到,該倡議有助於釋放更多經濟合作潛力,推動世界經濟朝著更加均衡、包容和可持續的方向行進。

“一帶一路”提供的中國機遇贏得更多讚譽——

美國《福布斯》雜誌稱,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魅力,在於打造了一個多樣化的網路:這是一個連接中歐的升級版運輸線路和新貿易樞紐網路,一個覆蓋整個歐亞地區的加強版經濟體系。

歐洲知名智庫布魯蓋爾研究所發表報告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給歐洲國家帶去發展貿易的新機遇。數據顯示,比利時、荷蘭和斯洛伐克的交通運輸成本降低後,國際貿易額同比增長接近10%;奧地利、匈牙利、丹麥、摩爾多瓦、德國、波黑及波蘭的國際貿易額同比增長8%以上。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説,在促進國際合作、反對保護主義的時刻,我們需要“一帶一路”這樣的宏大倡議,因為“一帶一路”項目是促進發展、避免戰爭的好答案。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説,“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促進世界穩定的倡議,從精神和物質層面把不同的國家、文化和人民聯結在一起。

今年3月,德國工業巨頭西門子公司宣佈在北京設立全球“一帶一路”辦公室,並已與100多家中國企業合作開拓市場。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報道,美國霍尼韋爾公司、英國匯豐銀行等大企業的高管都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意味著在基礎設施等領域將催生大量新的機會。彭博新聞社評論指出,“一帶一路”已成為“真正的全球方案”。

“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5年來,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滴努力,“一帶一路”建設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堅持相向而行,攜手共進,“一帶一路”建設承載世界各國發展繁榮的共同夢想,為人類社會的美好明天帶來新的生機和希望。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27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