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葛均波:讓科研管理更科學

發佈時間: 2018-08-09 09:05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葛均波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環顧全球,科技強國、科技創新已被世界各國提升至發展戰略層面。可以毫不誇張地説,誰做到了“科研改革,科技創新”,誰就能走在未來世界發展的前列。

科技進步推動社會變革,科技創新引領社會進一步發展。近年來,我國科技發展迅猛,但不得不承認,我國的原創科技,尤其是高精尖技術與發達國家依然有較大差距。另外,國內科研管理制度改革的相對滯後,也制約了科研工作者的創新熱情。值得關注的是,2013年到2016年與科研經費相關的司法案件呈遞增趨勢,科研工作者在科研經費管理和成果轉化上有較大困惑,現行的科研管理制度無法適應科研工作迅猛發展的實際需求,繁瑣的審批制度束縛了科研工作者的熱情和創造力。為此,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強調:“要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作機制”,科研體制改革和創新已經迫在眉睫。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結合實際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有幾點想法。

簡化程式,高效管理。現行科研管理制度上的一些弊端,包括項目審批、驗收和經費報銷過程中的管理僵化、程式繁瑣等問題,是很多科研工作者的“難言之痛”。科研創新不同於一般的公務活動,因為科學研究的本身的不確定性,需要更加靈活、彈性的管理模式。但現實中的科研管理體制“計劃性”太強,程式上過於僵化,阻礙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探索。李克強總理曾提到,人類的重大科學發現都不是“計劃”出來的。我們應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策權,結合研究實際情況做出調整,並且減少科研項目實施週期內的各類評估和檢查,由“重過程”改為“重結果”。另外,科研管理程式過於繁瑣,體現在立項申報、階段驗收、經費管理等方面。科研經費的發放繁瑣,導致發放時間滯後,不得不通過其他項目經費來填補,埋下安全隱患。有的科研人員自嘲“很多科研項目的管理,都把科學家逼成了會計”。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院士大會上強調,“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通知》裏提到要簡化科研項目申報過程,推行“材料一次報送”以及避免重復檢查制度等舉措,反映了政府部門對簡化管理流程、高效運轉管理模式的決心。

創新評價考核制度。《通知》提及,優化整合科技領域人才計劃,切實精簡人才“帽子”,開展科技人才計劃申報查重工作,不得將人才“帽子”同物質利益直接掛鉤。開展“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問題集中清理,建立以創新品質和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對承擔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任務的團隊負責人及引進的高端人才實行年薪制。科研人員是科研工作的主體,目前科研人才評定存在“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等誤區,一線科研人員薪酬激勵較低,部分地區存在項目人才稱號終身制的現象。人才考核方面,我們應更看重科研人員的思路、想法及幹勁,而且項目經費上向承擔任務的中青年科研骨一線人員傾斜;項目績效方面,建立以創新品質和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從重數量、重過程向重品質、重結果轉變,對評價科研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等多方面進行評估,並且不同的科研項目類型採取側重點不同的分類評價,尤其是涉及國際前沿及顛覆性技術領域,予以免責機制,設立探索基金類項目,績效考核與常規科研項目區分。

改革試點和綠色通道。《通知》指出,實行科研項目績效分類評價,加強項目關鍵環節考核,績效評價結果作為項目調整、後續支援的重要依據。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剛回國時,發現急性心梗患者經常因為時間耽誤而得不到有效救治,於是當時開通了華東地區第一條心肌梗死綠色通道,讓心梗患者能儘快得到醫療救助,效果顯著。改革試點和綠色通道是一條行之有效的策略。可以挑選創新績效顯著、開創性工作突出、科研誠信良好的單位進行改革試點,給予“綠色通道”支援,對證明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及時總結提煉在全國推廣。最近,我們在海南響應號召,成立了博鰲醫學創新研究院,作為心血管乃至醫學創新的試點陣地。在這個試點裏,可以落實所有改革性的政策,包括擴大科研經費自主使用權,賦予科研人員研究決策權,建設不同科研類型項目管理和考核體系,同時鼓勵探索創新型基金項目,對這類項目的績效考核放寬要求,重在積累經驗;探索轉化醫學成果認定政策,賦予科研人員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激活科技人員的熱情。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我們應抓住機遇,深化科研管理體制的改革,加強科研創新,爭取“彎道超車”。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相信新政策將進一步解放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創造力,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