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常委劉曉莊:暢想新時代的“同心”禮讚

發佈時間: 2018-07-26 08:48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劉曉莊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有了“同心”,視野才會更加廣闊,前進道路上才能步伐一致,靈魂深處才會産生“四個認同”,載夢的航船才能劈波斬浪、駛向遠方

今年初夏,來到處於江西中部深山裏的龍岡調研,那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工農紅軍第一次反圍剿的主戰場,毛澤東曾在這裡寫下了氣吞山河的詩篇《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清晨漫步于山崗,輕霧撲來,林濤響起,仿佛聽到了當年偉人的聲音:“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

倏然間聯想起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我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聯組會上首次縱論新型政黨制度。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共同目標尋求最大公約數,以大團結大聯合畫出最大“同心圓”。

怎奈清風舞楊柳,又聽小蟬鳴草叢。從呼喚“同心幹”,到擘畫“同心圓”,80多個春秋過去,中國共産黨一路走來,經歷了“枯木朽株齊努力”的瀰漫硝煙,也跨越過“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急流險灘,一條彌足珍貴的經驗不能忘卻:“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在大革命年代,由於左傾路線的嚴重干擾,中央蘇區搞“革命隊伍清而又純”,結果遭到嚴重挫折與潰敗。毛澤東後來總結其深刻教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混一色好打,清一色難“和”。在延安的艱苦歲月,邊區政府實行“豆選法”,政權機構人員分配實行“三三制”,在群眾中産生了極大影響,被譽為當時中國的“民主典範”。

行程萬里,不忘初心。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而民主黨派、無黨派的初心,在響應中共“五一口號”之後就作了堅定表白:“願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貫徹始終”。從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始,同心合作便成為各民主黨派、無黨派的共同選擇,也成為新型政黨制度的“壓艙石”。

同心可以斷金,團結匯聚力量,聯合是勝利的保障。69年來,人民政協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有了“同心”,視野才會更加廣闊,前進道路上才能步伐一致,靈魂深處才會産生“四個認同”,載夢的航船才能劈波斬浪、駛向遠方。

邁進新時代,擔當新使命,“同心”的意義顯得愈加重要。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其中無不蘊涵著“同心”的哲理、閃耀著“同心”的光輝。什麼是“同心”、為何要“同心”、怎樣做到“同心”?習近平總書記闡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從而彰顯出“共産黨領導,多黨派合作”的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實踐邏輯,展示了中國共産黨、中國人民、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心心相映的“同心”風範、“同心”氣派。為之,我暢想著新時代人民政協的“同心”禮讚。

“同心”就是緊緊圍繞一個“圓心”,猶如眾星拱月、葵花向陽。中國共産黨代表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具有無比的感召力、凝聚力,是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在當今中國,沒有大於中國共産黨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麼力量。”“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這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擁戴核心、緊跟核心,只有把這個“心”定準了,而且始終不偏“心”,才能集聚萬眾一心、無堅不摧的磅薄力量,共同把中國的事情辦好。

“同心”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群眾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齊心協力,通過各種途徑、渠道和方式,為各社會利益群體搭建反映其多元利益訴求的平臺,“做到知民情、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當前開展的“三大攻堅戰”,件件工作事關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大事來抓,切實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

“同心”就是有事善於商量,真正做到“每有大事,必相咨訪”。毛澤東曾經指出,人民政府的性格,就是跟人民商量辦事,“可以叫它是個商量政府”;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商以求同,協以成事,中共中央帶了個好頭,每年召開4至5次專題協商座談會,就重大問題徵求民主黨派中央和工商聯、無黨派人士意見。近年來,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以各種形式把協商民主貫穿履行職能全過程,發揮了商量出共識、商量出團結、商量出感情的作用,讓人民群眾感覺政協離他們很近。

“同心”就是厚德載物,海納百川,虛心聽取各方面意見。“‘虛心公聽,言無逆遜,唯是之從。’這是執政黨應有的胸襟。‘凡議國事,惟論是非,不徇好惡。’這是參政黨應有的擔當。”胸襟和擔當,求同和存異,真誠地相互尊重與體諒,構成了新時代的“同心”基礎。有了這個堅實基礎,就會把朋友交得多多的、交得鐵鐵的,把同心圓的半徑延伸得長長的,“用共同理想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國精神激發中國力量,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創造中華民族新的偉業。”攜手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奮鬥的汗水流淌在一起,“同心”共築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事業必定無往而不勝。(作者係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