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作全:脫貧路上的“當頭雁“

發佈時間: 2018-07-19 09:0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琴冬子 | 責任編輯: 王靜

九三學社社員、馬鈴薯專家尹作全(左)在田間指導農戶種植技術。

春節過後是馬鈴薯即將播種的黃金季節,黑龍江省綏化市馬鈴薯研究會門口就排起長龍,薯農都是帶著大大小小的馬鈴薯和植株來,大家翹首企盼等著他們心中能治百“病”的九三學社社員、馬鈴薯專家尹作全。

尹作全是中國馬鈴薯專業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科技服務團農業專家。1985年,他在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農科所創立了馬鈴薯課題組,改變了該所過去只從事大豆、玉米、高粱研究,沒有馬鈴薯研究的狀況。1992年,他成功引進國內生産應用面積最大的馬鈴薯品種“早大白”。當年他研究生産的脫毒一級種薯賣出了每噸5000元的馬鈴薯天價,創造種薯國內價格最高記錄,至今無人突破。此後,他主持完成了超早熟馬鈴薯復種高産高效栽培技術、馬鈴薯大棚高産栽培技術、在國內首創發明瞭馬鈴薯脫毒小薯無基質噴霧栽培新技術、馬鈴薯3層結薯新技術。

“在以糧食經濟為主的黑龍江,想讓農民真正脫貧,走向富裕,就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讓能進城打工的農民進城後留得下,這是城鎮建設和管理者該考慮的問題;二是讓走不出農村的留守農民不離家也富得起來。”尹作全説。2017年,尹作全在黑龍江省青岡縣推廣“62411馬鈴薯原原種庭院生産精準扶貧項目”,即6000株脫毒馬鈴薯定植苗無償獲得,農戶負責200平方米院子安置網棚,40天馬鈴薯培苗從定植到收穫,每戶貧困戶春秋兩茬收入6000至1萬元以上, 1項先進農業技術免費教授。

尹作全為馬鈴薯“看病”。

“62411”模式推廣開始時,當地農民心存疑慮。“種馬鈴薯好賣嗎?這種模式可持續嗎?”為了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他以訂單的方式承諾,不僅免費提供設施和種苗,還收購農民生産出的全部種薯!

“指導農民掌握新技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專家如同給學生講課一般的給農民講技術,農民就好像鴨子聽雷,根本聽不懂。但是你把種子選好了、肥料配好了、操作規程定好了,把讓農民犯難的事情都解決好了,讓他們照單去做,一切效果就好多了。”尹作全説。

尹作全在田間查看馬鈴薯長勢。

“這一模式特別適合我們這些沒有大型農機具,也沒有足夠勞動力從事大田生産的留守農民。而且前期投入、技術規程和産後銷售等問題尹作全專家都包攬解決了,我們只需在生産季節在自家庭院裏搭建的育種網棚裏做些強度不大的勞動,就可以脫貧了!”黑龍江省綏化市青岡縣勞動鎮勞動村馬鈴薯種植戶曲亞鵬説。

“任何農業增收模式都不是無限萬能的,‘貪多嚼不爛’,我們得掌握好節奏,不能盲目擴大範圍,那樣就是蠻幹。” 2017年,尹作全首先在綏化市青岡縣的禎祥、勞動、連豐3個鄉鎮選擇350戶貧困戶進行示範。示範結果是最低的貧困戶200平方米一茬收入3700元,最高的收入4500元;200平方米兩茬最低的收入6300元,最高的收入8700元。貧困戶無投入無風險,350戶貧困戶當年就實現脫貧!

2018年4月13日,尹作全在拜泉縣主會場進行技術講座,115個分會場同時直播,20萬薯農收看講座。

在馬鈴薯種植事業上,尹作全可謂“醫者”仁心。為了幫助薯農提高生産效率、産能,努力。從馬鈴薯研究會義務“診室”不間斷的全套服務開始,又在我國首家開通了“114”服務新模式,每年光是為薯農發放技術資料幾萬份。1993年至今,尹作全在中央二套、中央七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67家電視臺,通過講座、訪談、線上答疑等形式指導馬鈴薯生産、解決馬鈴薯生産難題。在各類媒體講課累計150次以上,受眾薯農幾百萬。

“62411”模式試行成功以後,看著那些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尹作全的幹勁更足了,但同時壓力也更大了。因為他更清楚,儘管用他的模式生産出的脫毒種薯在國際、國內市場上都不愁賣,但畢竟總需求量是有限的,而市場競爭是無止境的。要讓更多的農民用這一模式脫貧,需要他以更多的付出去解決投資、技術和銷路方面的問題。為此,他又把努力的方向由種薯研發拓展到商品薯開發,計劃在綏化市建立5000畝商品薯出口生産基地。

“不能讓一個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九三學社是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參政黨。作為一名從事馬鈴薯科研生産30多年的社員,如何發揮自身技術成果和黨派界別優勢,為脫貧攻堅提供技術支撐服務,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我要讓別人覺得像個九三人幹的事!”尹作全説。(楊琴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