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尚福林:提高財政産業貨幣政策協同性

發佈時間: 2018-07-15 14:39 | 來源: 澎湃新聞 | 作者: 盧夢君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現有發展經濟的制度安排、法律法規、政策體系、考核指標體系、人才機制等大都是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形成的,目標取向是促進經濟高速增長。經濟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後,這些制度政策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同時一些與高品質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仍然存在。”

7月10日,全國政協“發展實體經濟 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專題協商會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在發言中對制約實體經濟發展、制約供給體系品質提高的問題作出上述總結。

此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和全國工商聯深入山東、江蘇、重慶開展實地調研,還委託遼寧、浙江、安徽、湖南、深圳等五省市政協開展了協同調研。

在題為《加快制度政策轉型 助推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發言中,尚福林詳述了調研中發現的與高品質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適應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思想觀念尚未全面形成,制度體系仍不健全,法律法規有待完善,政策體系亟需完善,人才支撐不足,體制機制改革仍然滯後。

例如,在思想觀念方面,個別地方和企業還有路徑依賴的慣性,對“高速增長”的情結不願主動割捨;大部分幹部和企業已經認識到應該轉向高品質發展,但在實踐中仍存在“不會轉、轉的慢、轉不好”的問題。

在政策體系方面,部分宏觀經濟政策間的關聯性和耦合性不夠;政策難落地、落實中走樣的問題在某些領域和地方依然存在,“最後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個別地區在執行“去産能”、“去杠桿”等政策過程中還存在“一刀切”、“層層加碼”等問題。

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混合所有制等國企國資改革進展比較緩慢;民營資本“進入壁壘”、隱性障礙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放管服”改革取得重大進展,但部門資訊壁壘嚴重、“資訊孤島”突出。調研中某地方反映,28個政府部門用了82套辦公系統,企業辦事便捷感不夠。

尚福林在發言中也列出了委員們從制度政策出發,助推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建議:

一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引領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各級黨政部門應聚焦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深入開展調研,既幫助企業解決共性問題,又宣傳推廣先進典型經驗,教育引導廣大幹部和企業真正樹立高品質發展理念。

二是健全適應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制度體系。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快財稅、金融、科研製度改革,推動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完善智慧財産權服務體系,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和侵權行為,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培育中國品牌。

三是完善適應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法律體系。加快電子商務、網際網路金融、共用經濟、對外投資等新經濟領域的法律供給;修訂《專利法》、《公司法》等法律中與高品質發展不相適應的條文,加強執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和高科技企業的創新動力。

四是健全適應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政策體系。儘快研究出臺推動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指標體系、標準體系等六大體系。提高財政政策、産業政策與貨幣信貸政策的協同性,在出臺限制性、管理型政策時,合理設置過渡期或實施過渡政策,避免出現“斷崖式”負效應。完善分類管理、區別對待的差異化政策體系,避免“一刀切”。

五是深化教育改革,為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健全以創新能力、品質、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引導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潛心培育高水準創新人才。在土地指標、教師編制、資金投入等方面支援職業院校建設,在教師招聘、資金分配、專業設置、招生考試等方面給予職業院校更多辦學自主權,出臺促進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實施細則,切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

六是加快體制機制變革,為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加快推進國有企業集團公司層面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非公資本持股比例,推動形成有效制衡的國企治理機制。按照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的要求,建立完善政商溝通聯絡機制、容錯糾錯機制、“雙向評價”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健全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務資訊共用平臺建設和部門間資訊系統的整合,促進資訊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