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除中小學生負擔重“病根”?政協雙週會上委員這樣説

發佈時間: 2018-07-11 19:3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胡俊 | 責任編輯: 胡俊

中國網北京7月11日訊(記者胡俊)7月6日十三屆全國政協第六次雙週協商座談會在京召開,委員們圍繞“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建言資政。

7月6日,十三屆全國政協第六次雙週協商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會議並講話。 新華社記者王曄攝

誰在加重中小學生的課外負擔?

會議現場,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表示,公立校大幅度“減負”之後“擠”出的時間和學習任務空間,被民辦教育培訓機構擠佔,形成新的負擔。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則認為,公辦學校一個老師要關注幾十位近百位學生,很難關照到學生的個性化需要,所以很多趕不上課程的學生,會來到像新東方這樣的課外培訓機構,求得老師一對一的輔導。

到底誰加重了中小學生的課外負擔?委員們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馬景林表示,過去幾年,學校“減負”的主要做法是控制學生在校時間、作業量、教材及考試難度、招生過程中文化課要求等方面,這些做法一度起到了明顯作用,但也引發了相對消極的結果,使得公立校的教育教學地位受到質疑,學生之間學習品質有落差。這個落差就會給家長造成一種導向,如果孩子僅靠在學校學習,在升學考試或高考中考不上一個好學校的話,就會轉移目標,選擇課外教育培訓機構。

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務副主席陳曉光做主題發言時指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過重,主要原因是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和家長希望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培訓機構對學生負擔過重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導致問題的源頭主要是我國的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俞敏洪也認為,現階段我國大中小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總體供給不足且分佈不均衡,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好學校,導致“擇校熱”,造成學生課業負擔加重。

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的“病根”是什麼?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浦東新區副區長李國華認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有“校內原因”,其中包括考試、招生和課程的改革三個方面。他指出,目前一些學校疲於應對不斷更新變化的教育政策,表面上採取素質教育的各項措施,實質上絲毫不敢放鬆應試的挑戰,學生面臨的課業和升學競爭外松內緊,最終導致家長轉投校外培訓機構尋求應試之策。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副市長白清元則認為,造成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的原因很多,其中“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育評價方式”和“‘唯分數論’的高考招生制度”是兩個重要原因。

在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大連市副市長溫雪瓊看來,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從表面看,有培訓機構過度渲染、家長焦慮盲從等原因,但其本質則是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與教育資源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所致。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科技師範大學副校長徐景坤解釋説,公立學校如果減負了,家長就讓孩子去讀民辦學校,老師減負了,家長就讓孩子去上培訓班,最終結果是“減負難”。公辦學校嚴格執行在校時間規定,三點半小學放學了,但是不少寄宿制民辦學校在晚上甚至週末都在對學生進行培優補差。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對學生管理“一松一緊”的問題導致學生課外負擔加重。

委員支招 部委回應 優化教育資源供給

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主任,教育部原部長袁貴仁建議:一要治理校外培訓機構。要治理無資質的“黑機構”,治理名實不符、打著其他旗號從事培訓業務的假冒機構,治理不遵循規律、家長學生對品質不滿的偽劣機構,治理有證無照、有照無證的不規範機構。要規範培訓機構的入門標準和程式,規範業務項目和收費標準,規範培訓內容和培訓用書,規範公開資質資訊的內容和平臺。要推進“兩隨機一公開”事中事後監管,做好部門聯合執法工作,促進培訓機構強化辦學主體責任。抓緊出臺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細則。

二要規範學校辦學行為。學校教師不得參與校外培訓,或誘導學生參加培訓,或被培訓機構作為“名師”招攬生源。學校不得與培訓機構舉辦“佔坑班”及各種競賽活動,不得將培訓機構有關證書、獎項與入學掛鉤。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

三要優化學校課後服務。課後服務可由學校辦託管班;可邀請社會人士辦興趣班;也可引入優質校外資源進校辦補習班和特長班。政府應在經費等方面給予支援,建立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服務性收費等課後服務保障機制。

四要統籌利用社會資源。把少年宮、文化館、青少年實踐基地、社區活動中心等納入學生課後服務範疇。利用資訊化、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提供網路資訊資源和平臺,讓每個學生選擇適合的教育,接受個性化服務。

五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快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不斷深化高中課程和中考內容改革,加強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強家庭教育,營造良好的教育社會生態,讓課外負擔失去存在的土壤環境。

馬景林則希望民辦機構能為公立學校做一些補充。他表示,有些孩子確實需要一對一的幫助,有些知識真的不是一遍能學得會的。馬景林認為,教學水準高的老師,最能夠把最新的、有效的教育手段方法途徑應用到學生身上,提高教育效果,減輕學生負擔,所以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同時需要用法律手段明確公立學校、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各自的任務。

對於公辦和民辦學校教育資源過於集中的問題,徐景坤表示,對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管理應該一視同仁,讓二者公平競爭。現在上海等地實行“公民同招”政策,即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同時招生,消減民辦學校的招生優先權,這樣可以讓“擇校熱”降溫。

針對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建議,陳寶生表示,教育部將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外負擔作為一項重中之重的任務,組織開展系統調研,明確下一步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和舉措,以校外治理規範、校內提質增效為重點,比如大力提升中小學教育教學品質、深化課程改革、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等,切實提高學校育人能力和水準,更好地發展素質教育,讓學生在學校能“吃飽吃好”。同時,深化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發揮好評價的“指揮棒”作用。

轉載請標明出處: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

推薦閱讀:政協雙週會聚焦中小學課外負擔重“老大難”  一圖速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