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Th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Kuomintang)簡稱民革,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的民主黨派之一,由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和其他愛國民主分子創建、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是與執政黨中國共産黨通力合作的一個參政黨。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英文:Th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Kuominta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的民主黨派之一。主要由國共內戰時的中國國民黨左派及其後裔組成,現時與現時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已無任何關係。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創建於1948年1月1日,原來是李濟深、宋慶齡、何香凝、譚平山等人創建的;後來許多國民黨籍的倒戈將領和被俘釋放的軍政人員加入。截至2012年底,共有黨員約10.2萬人。其中,大部分成員是留在中國大陸的原國民黨黨員或其子女、親屬。
1927年後,以宋慶齡、何香凝為代表的國民黨民主派,堅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不懈的鬥爭。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內的民主分子和其他愛國分子贊同中國共産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擁護國共第二次合作。
1943年一部分國民黨民主分子開始籌建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1945年10月在重慶成立;1943年另一部分國民黨民主分子在桂林、平昭籌建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簡稱"民促"),1946年4月在廣州正式成立。1947年11月,民聯、民促和國民黨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代表在香港召開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代表會議,決定聯合組成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聯和民促仍繼續存在)。
194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推選宋慶齡為名譽主席,李濟深為主席,何香凝、馮玉祥、李章達、譚平山等為中央常務委員,併發表成立宣言,主張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實現中國的獨立、民主與和平。民革的成立使國民黨各派愛國民主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爭取民主革命的勝利。1948年5月 ,民革領導人和其他民主黨派領導人、無黨派民主人士通電全國,響應中國共産黨關於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 、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號召。
1949年1月,民革領導人李濟深等和其他民主黨派領導人、無黨派民主人士聯名發表《我們對時局的意見》,宣佈願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將革命進行到底,隨後積極參加籌備新政協的工作。9月 ,民革 、民聯、民促的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11月,國民黨民主派第二次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決定將民革、民聯、民促和國民黨其他愛國分子進一步統一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聯和民促宣告結束)。原國民黨著名人士程潛、張治中、邵力子等參加會議並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民主革命時期民革在團結原國民黨民主派、國民黨其他愛國分子以及與國民黨有歷史聯繫的人士,繼承和發揚孫中山不斷進步的革命精神,在參加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鬥爭中,作出了貢獻。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各級組織是:中央組織為中央委員會。地方組織為省級、省轄市級、縣級委員會。省級組織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委員會;省轄市級組織為省轄市(自治州、盟)、直轄市的區委員會;縣級組織為縣級市、縣(旗)、省轄市的區委員會。基層組織為支部、總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