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大利,今晚吃雞。”
這句話,相信經常玩某熱門網遊的朋友們絕不陌生。即便是普通的網遊愛好者,也會對“吃雞”有著天然的熟悉感。但是,請注意,愛玩各種網路遊戲的朋友們,尤其是天天蹲在小網吧,窩在宿舍裏沒日沒夜玩遊戲的童鞋,你們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點名了。
是的。玩遊戲上癮的童鞋們,你們已經被宣佈為“有病一族”了。世界衛生組織18日發佈新版《國際疾病分類》,“遊戲障礙”,即通常所説的遊戲成癮,被列為疾病。
具體來説,《國際疾病分類》是確定全球衛生趨勢和統計數據的基礎,其中含有約5.5萬個與損傷、疾病以及死因有關的獨特代碼,使衛生專業人員能夠通過一種通用語言來交換世界各地的衛生資訊。新版《國際疾病分類》將遊戲障礙列為一種成癮性疾病,這意味著遊戲成癮將屬於一種精神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中文官網截圖。
根據世衛組織的定義,遊戲障礙是一種遊戲行為模式,包括玩數位遊戲或視頻遊戲,特點是對玩遊戲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遊戲,以至於其他興趣和日常活動都須讓位於遊戲,即使出現負面後果,仍然繼續玩遊戲或不斷升級。
世衛組織還説了,遊戲障礙有持續性和反覆性,可對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及其他重要功能性領域造成重大損害。
看到這裡,愛玩遊戲的童鞋們,心裏是不是拔涼拔涼的?是不是萬萬沒想到?一首《涼涼》送給你們。
對此,網友炸開了鍋。部分網友觀點:
@看風景的貓-:你説我好好的一個人,健健康康的,怎麼就成精神病了呢?
@DRAXING:工作壓力越大,我打遊戲的時間越長。我都是利用玩遊戲來釋放工作壓力的。
@吃撐不打嗝:都別惹我,我有精神病
也有網友表示支援:
@唐僧他二徒弟的大叔:同意,這是病,得治。
@evanzkc:早該歸入精神疾病了!遊戲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來自一個戒了三年網癮的少年的心聲。
也有網友表示了擔憂:
Kylin_Will:所以以後因為玩遊戲混淆現實虛擬而殺人的,都是精神病不用判死刑了?
如何判斷一個遊戲成癮者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遊戲上癮者已經被視作一種疾病,如何判斷一個玩遊戲的人是“病人”呢?據介紹,遊戲成癮者的症狀,包括無節制沉溺于單機或網路遊戲;因過度遊戲而忽略其他興趣愛好和日常活動;明知會産生負面後果卻仍沉溺于遊戲等等。
當然,認定一個這樣的新型“病人”也不是一件草率的事情。畢竟,誰也不希望被別人稱呼為“有病”。世衛組織也明確表示,確診“遊戲障礙”疾病往往需要相關症狀持續至少12個月。當然,如果症狀非常嚴重(就是很明顯的意思),觀察期也可縮短。
那麼,是不是所有玩電腦遊戲的人都“有病”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作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方式,很多人即使不是非常熱愛玩遊戲,但是偶爾也會用玩遊戲來打發一些無聊的時間。畢竟,這年頭誰還沒有一部手機、電腦不是?
相關科學研究表示,只有一小部分人受到遊戲障礙影響。但是世衛組織提醒,遊戲玩家應警惕耗費在遊戲上的時間,不要讓遊戲影響到其他日常活動,並警惕玩遊戲在身心健康和社交方面引發的所有變化。
遊戲上癮是不是病?爭議其實也很大
當然,世界衛生組織是國際上最大的政府間衛生組織。其專業性自然不容置疑。但是,對於玩遊戲上癮就是“精神病”的這種説法,很多人內心其實是拒絕的。包括很多專家也有不同的意見。
支援方認為,這對迅速判定遊戲上癮至關重要,因為玩遊戲上癮的通常是青少年,不會主動尋求醫療幫助。
英國精神病學會行為成癮部門發言人亨麗埃塔·鮑登—瓊斯説:“一些家長心急如焚,不僅因為他們的孩子(因為打遊戲而)不上學,而且整個家庭因此支離破碎。”
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行為成癮問題專家馬克·格裏菲思研究遊戲障礙30年。他告訴媒體,從心理角度看,玩電子遊戲就是一種賭博。把遊戲障礙列為疾病,有助於正式確認這一問題並強化治療措施。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主任醫師田成華介紹,如果遊戲成癮正式劃歸為一種疾病,將對患者接受正規治療有很大幫助。以前醫院偶爾會收治此類病人,但並不是以遊戲成癮或者網路成癮的診斷來收的,都是用其他變通的方式,比如情緒障礙,行為障礙等等。國內有一些戒網癮中心很明確地用遊戲成癮、網路成癮的診斷來收的。以前不屬於精神疾病的時候,將患者收住院,尤其是強制住院在法律層面有很多需要違規的地方,如果採用了新版《國際疾病分類》)的分類標準,起碼在這方面的阻力會小一些。
當然也有專家認為世界衛生組織此舉是在大題小做。英國心理學會發言人錢德拉·薩克塞納就認為,玩遊戲的人中,僅少數會發展到遊戲障礙所定義的程度,把它列入《國際疾病分類》可能引發家長不必要的憂慮。
倫敦南丁格爾醫院的格雷厄姆博士提醒説,首先不要把人,尤其是青少年對於遊戲的熱情歸結成遊戲成癮。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郭萬軍教授也指出,不能簡單地把熱愛打遊戲理解為“遊戲成癮”,只有當患者不可控地持續或者反覆進行遊戲,不再關注其他活動,嚴重影響到其社會功能,甚至會給本人、周圍的人帶來痛苦,且長達一定的病程時間,才可能被判斷為“遊戲成癮”。
郭萬軍説,如果家長認為孩子或者患者自身認識到了遊戲成癮的症狀,不應該粗暴地判斷,而應該到正規的醫療機構,接受專業的心理衛生工作者或者精神科醫生的評估,判斷問題所在,才能“對症下藥”。
對於上網成癮的人群 政協委員們一直在關注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網路的普及,玩遊戲上癮的人群一直在不斷擴大,尤其是在年輕人當中。網癮少年,已經成為當下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不管它是不是一種精神病,但這個問題值得深入思考。政協委員們也早就提交過相關提案。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孫德漢此前在接到一封學生家長的求助信後,就組織有關部門對信中提到的網癮問題展開調研,並多次組織工作人員赴省內外城市了解網癮治療和監管的情況,形成了厚厚的調研報告。這份經過週密調研的提案被先後帶上市兩會、省兩會直至全國兩會。
“把網癮問題帶上全國兩會,我們的目的不光是要引起代表、委員的重視,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尤其是立法和執法部門的重視。”孫德漢説,提案結合現實狀況提出了六個方面的建議,其中很重要的兩條就是,呼籲有關部門立法或修改現行的相關法規,組建起一支專業、嚴格的執法隊伍。
具體來説,他的“網癮”提案的六條建議是:
●推動立法部門修訂過時法規,用立法手段加強對網遊和網吧的監管。
●對違規網吧實行“一次性出局”政策,建議將目前“三次發現容留未成年人”才取消營業資格的規定,改為“一次性出局”的政策。
●網遊産業不要先“污染”後“治理”,建議國家運用政府調控和市場杠桿相結合的方法,凈化網吧經營環境。
●網遊經營者出錢建網癮治療康復中心
●新聞媒體設違規網吧“曝光臺”
●網遊網吧監管實行“首長負責制”,建立地方行政長官和主管部門首長負責制以及精神文明和社會綜合治理一票否決制。
此外,早在2010年,全國政協也曾圍繞“加強政府引導和網際網路行業自律、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網路沉迷”的主題,召開提案辦理協商會,與會人員討論熱烈,集思廣益共商醫治“網癮”之道。
會上,時任致公黨中央參政議政部副巡視員孟繁義在發言時指出,由於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較差,難以抵擋網路上的誘惑,加上一些網路經營商家在利益的驅使下不能自覺做到維護健康的網路環境,近年來一些未成年人受到不良網路文化的影響比較嚴重,呼籲有關部門規範網路文化市場,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郗傑英認為引導青少年養成健康的上網習慣比單純限制他們更有意義。郗傑英説,“幫助青少年適應高速發展的資訊化生活,培養健康上網習慣、提高網上資訊辨別能力、學習文明表達、平衡網上網下生活等,迫切需要加強未成年人網路素養教育。”
全國政協委員李玉玲同樣認為,要加強對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導,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元素,通過開展有關活動幫助未成年人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杜絕網路不良資訊的影響。
如何根治網癮人群 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北京市第九屆政協委員柯惠新經過多年對於網癮治療機構的調查,發現相當大比例的未成年人沉湎網路是由於家庭不和睦、成績不佳受歧視、缺乏正常社交和課外活動等原因造成的。
遺憾的是,對於現在的網癮人群,目前並沒有根治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此前也曾經因為家長的心態,導致不少網癮少年被“電擊治療”的新聞出現。
郭萬軍介紹,目前還沒有一種藥物或者物理類療法,能夠肯定有效地治療遊戲成癮。“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方面的干預和調整,激發其戒斷動機為主,聯合認知行為治療、社會干預,調整認知、行為、動機,可能會有一些效果。”郭萬軍説,對於同時患有焦慮症、抑鬱症、社交焦慮等精神障礙,達到使用藥物的診斷標準,可能也會使用藥物進行治療,但這些藥物並不是專門針對遊戲成癮。因此,如果某個機構或醫生宣稱有某種藥物或者某種獨特的物理治療方法能夠對遊戲成癮有絕對效果,這是不可能的。目前,社會上一些宣稱專門針對“遊戲成癮”或“網路成癮”的“戒斷中心”,實際上採用的是簡單粗暴的網路隔絕、體罰等方式,不太可能達到好的效果,很可能反而造成或加重個體的心理創傷。
郭萬軍説,有女孩子曾告訴過自己在戒網癮學校的經歷,一旦犯錯,教員會讓學生雙腳倒挂在床上,手指在地上支撐作俯臥撐姿勢,上半身與地面平行,保持2個小時,如果動作不標準或者支撐不住,還會面臨其他更嚴厲的懲罰方式。
郭萬軍説,在遊戲成癮的表像背後,實際上,多存在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心理創傷與應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針對這些因素進行綜合干預才可能獲得較好的效果,而其中“缺少關愛“是較為普遍的一個因素,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
但無論如何,不管網癮人群算不算精神病,至少有一點是顯而易見。那就是,現實生活永遠比虛擬的網路遊戲世界更加美好。醒來吧,網癮少年們!
資料來源:央廣網、新華網、成都商報等
本期編輯:胡俊
轉載請標明出處: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