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平原是內蒙古自治區乃至我國西北地區的主要農業區。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協調研組,圍繞“發展區域特色農牧産業,提升農牧業産品品質”年度協商議題,在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董恒宇的帶領下到此進行深入調研。
“內蒙古作為我國重要的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加工、流通、輸出基地,農牧業生産面臨著農畜産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産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發展特色農牧業以提升農牧産品品質勢在必行。”臨行前,董恒宇對記者作了解釋。
一週時間,調研組先後深入18個産業基地、企業、合作社、農牧戶,詳細了解區域特色農牧産業發展的情況,並召開座談會。與巴彥淖爾市政協、相關部門負責人、駐巴彥淖爾市自治區政協委員和農牧業企業代表就如何進一步促進發展區域特色農牧産業以提升農牧産品品質進行深層探討。
在田間地頭,看著一根根縱橫交錯的水管、一個個排列有序的噴頭,調研組的成員們感嘆道:“黃灌區過去澆地靠大水漫灌,不僅浪費水資源,土地還容易鹽鹼化。現在改用噴灌和滴灌,節約了用水,以前隨處可見的中低産田也變成了高産良田,農産品品質得到穩步提升。”
“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農牧結合’戰略,走出了一條‘以農養牧,以牧促農,農牧結合,迴圈發展’的生態農牧業路子。”巴彥淖爾市政協副主席王志雲介紹説。王志雲口中的“以農養牧”,就是把發展種植業同發展畜牧業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種植青貯玉米和優質牧草,為牲畜提供優質的飼料;“以牧促農”,是通過規模化養殖,有效收集牲畜糞便,為種植業發展提供大量有機肥料。
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總商會副會長陳槐森,為調研組算了這樣一筆賬:“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30多畝天然草場才能飼養一隻羊。而在農區種植牧草,只要2畝人工飼草就可以養一隻羊。”
“以農養牧,以牧促農”,既改善了土壤的生態環境,增加了土地的肥力,又保證了農牧業的總産量,可謂農牧結合、良性迴圈。
巴彥淖爾市幅員遼闊,複雜的種養殖環境,造就了多種形式的種養殖結構,也替人們選擇了提質增效的模式,即“因地制宜,因態置業”。
“我們鎮60%以上的草場都屬於國家規定的禁牧區,剩下可以季節性放牧的草場也只能供養很少的牛羊。傳統的飼養方式對生態造成很大的壓力,更別説增加牧民們的收入了。現在根據烏拉特後旗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我們鎮在集中精力發展戈壁紅駝駝肉産業和駝乳産業。”調研組到烏拉特後旗滕和泰沙駝産業基地,聽潮格溫都爾鎮的幹部這樣介紹。
“戈壁紅駝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也是草原的生態管理者。因地制宜發展紅駝産業,是在走綠色發展之路。”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梁存柱帶著“專業眼鏡”發出感慨。
與養殖戈壁紅駝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五原縣的葵花籽種植。五原縣部分土地鹽鹼化嚴重,種植傳統農作物收益不大,而向日葵具有改善鹽鹼地的作用。五原縣根據自身的土壤條件,多年來持續扶持葵花産業,培養出以“三瑞農科”為代表的民族種業公司,使葵花成為該縣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把“塞外米糧川”轉化為“塞外糧倉+天下廚房+草原上的菜籃子+黃河岸邊農藝園”。座談會上,調研組成員對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發展狀況給予了充分肯定,也進行了反思。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副院長路戰遠,在參觀了烏拉特後旗巴音寶力格鎮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後提出建議:“發展‘農牧業+大數據’,一定要把核心掌握在自己手裏,做好外部行銷,掌握客戶數據,構建品牌價值。發展畜牧業不僅要打好自然牌,也要發揮‘草原+圈飼’的作用,穩定出欄數量,保證産品品質。”
企業家們提出了涉農企業融資難、貸款難等問題。針對這類問題,自治區政協常委、農牧業委員會主任吳平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政府可以學習風險投資的模式,設立助農扶持基金,選擇重點産業、重點領域,將資金借給企業,待企業發展壯大後,歸還資金,基金再用這筆錢扶持其他企業,迴圈滾動使用。”
在巴彥淖爾市的調研告一段落,年度協商還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