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祖國的好兒童,明天做祖國的建設者。從小學習做人、學習立志、學習創造,美好的生活將屬於你們,美麗的國家未來將屬於你們。”又至一年“六一”時,習近平總書記三年前在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寄語全國各族少年兒童的話,又一次縈繞心間。
在學校這樣一個充滿儀式行為和活動的教育場域裏,我們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六一”,今天的學校教育,能為國家培養什麼樣的兒童?我們如何用好充滿儀式感的主題活動,將我們想傳遞的育人主題入這個時代兒童的心、兒童的腦?我們的學校德育工作如何承擔總書記所期許的,為兒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當重新思考這些問題時,這個“六一”,給孩子們的節日主題已經清晰:將志在家國寫入孩子們心間。
為什麼要在“六一”,將家國情懷傳遞給孩子?可以從這個時代我們要為孩子立什麼德説起。在筆者看來,新時代的兒童,“德”應涵蓋三個維度:首先是愛祖國之德。家國之愛,是一個人德之起點與歸宿,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祖國強大,才可能實現個人的幸福。而國之強大,如總書記所説,需要每一個個體的對她的愛、需要明天的建設者對她的熱愛。其次是為人之德。一個人要實現人生幸福,還應在行事之中注意為人之德,對己對人真誠,敢於擔當,願意把他人和事放心上。最後,是立身之德。立身之德的核心是尊重、是同理心、是共情力,一個人如果從內心深處能認識到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生命,他們有自己的成長歷程與狀態,能真心真意地去尊重欣賞他人,那他不僅能夠很好地和自己相處,也能在一個集體或社會單元中和他人很好地共處。在筆者看來,如果一個學校,能夠引導兒童在立德修為的萌芽期,去習得如何處理自己和社會、自己和他人、自己和自己關係的方法,那這個孩子未來一定是光明的。我們的國家由一個個光明的個體組成,未來也將是美好光明的。
在立德樹人的要義達成共識後,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培養兒童的為民德、為人德和立身德,如何為兒童提供學習做人、學習立志、學習創造的教育場景。今天,我們處在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兒童接受訊息、知識的渠道多元廣闊,帶給學校教育很多挑戰,不僅要求傳統學科教學,也要求德育教學由過去的教學內容被既定預設、場景封閉、師生關係簡單固化為我教你聽,轉變為大主題下的探究式、師生關係的導師式,我們的學生需要走出校園、走進真實的社會與生活場景,把世界作為育人場域的“教材”。
伴隨教育場域的這一變革,這個“六一”,我們不妨把“舞臺”交給走進社會與社區中、收穫滿滿體驗和故事的孩子們。在筆者看來,只有一個孩子走進多彩的世界,親歷而為得來的調研、體驗、感悟,才是有溫度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成果,才能入他的心、他的腦,而也只有真實的體驗與看見,一個孩子對他所生活的國家、家園,有可能有共情般的認識和理解,他們愛家愛國的情感,才能是一種內驅力式的生長。
今天,我們的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給孩子知識的獲取,愛才是教育的果實。教會學生在微言善行中涵養大愛情懷,學會養成愛己愛人、愛家愛國的自覺,並擁有愛的能力,應為學校教育的真諦。
少年之日正是育德之時,應從小學習如何做人、如何立志、如何通過自己的創造去服務社會。在筆者看來,這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於少年兒童成長中首要關懷的重中之重,也應為教育人共同遵循的育人目標重中之重。如果説“服務社會”是一顆立德的種子,我們要做的,便是將這顆充滿愛與責任的種子從小栽種在每一個孩子的心中。通過不斷的服務實踐,讓孩子們將服務變成一種習慣,變成一種生活理念,變成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一種方式。
今天,我們讓兒童走進真實的世界,讓他們敢於樂於獻出他們童稚溫暖之力,明天,他們會帶給世界一個更加溫暖的未來!這個“六一”,讓我們一起,把“家國”留在孩子的心間。(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東城區史家教育集團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