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小浪底和三門峽:“天上來的”黃河水如何在這裡變清?

發佈時間: 2017-07-25 19:4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秦金月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中國網 記者 秦金月 河南 報道

 望三門,三門開,

“黃河之水天上來”!

神門險,鬼門窄,

人門以上百丈崖

……

59年前,我國著名詩人賀敬之先生在三門峽黃河大壩建設期,望著滾滾而來的黃河水和巍峨險峻的大壩工程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三門峽歌》。

三門峽黃河大壩1961年4月全線建成,而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1991年9月12日開始進行前期準備工程施工,2001年底主體工程全部完工。

三門峽和小浪底,這兩座黃河上極具代表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在建國初期和改革開放初期建成的。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治黃71年的歲月裏,兩座大壩為保黃河安瀾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7年7月7日和8日,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的“保護黃河萬里直播行動”(下載《議庫》APP,或通過一直播“議庫”賬號,可觀看直播)第5站和第6站分別來到河南省洛陽市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和三門峽市三門峽大壩。

三門峽黃河大壩(攝影:秦金月)

“萬里黃河第一壩”承擔了怎樣的歷史重任?

無論從時間還是從空間的維度來看,三門峽黃河大壩都是新中國當之無愧的“萬里黃河第一壩”。

1946年,中國共産黨領導的解放區成立了黃河水利委員會,開啟了人民治理黃河的新紀元。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統的江河流域規劃,首次以黃河整體為對象統籌規劃,強調除害與興利的一致性,突出綜合開發利用原則,提出“對水資源和泥沙加以控制”的治河思想,並確定了第一期工程計劃。黃河治理開發規劃自此上升為國家的意志,標誌著人民治黃事業進入全面治理、綜合開發的歷史新階段。

在此背景下,1957年4月,作為《綜合規劃》第一期工程的三門峽水利樞紐破土動工。這也是新中國在黃河干流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為何第一座大壩選擇建在三門峽?因為三門峽具備當時建壩的多種有利條件:一是三門峽谷是黃河中游河道最狹窄的河段,便於截流;二是黃河三門峽谷水流湍急,建壩後容易發電;三是三門峽谷屬石質峽谷,地質條件優越;四是人門、鬼門、神門三島屬岩石島結構,可作為壩基,有利於施工導流;五是三門峽位於黃河中游的下段,是黃河上的最後一道峽谷,攔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積大,能最大限度減輕下游水害。

因其特殊的地位,三門峽大壩始終都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周恩來總理曾三次到工地現場,主持會議,研究工程建設問題。劉少奇、董必武、鄧小平、李先念、彭真、陳雲、陳毅、李富春、聶榮臻、彭德懷、鄧穎超、羅榮桓、陶鑄、習仲勳、萬里、李鵬、胡啟立等領導同志也都曾來此指導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銀行原監事長車迎新曾在三門峽市工作了很多年,在“保護黃河萬里直播行動”中,他介紹:“三門峽大壩是黨和國家領導人來過的次數最多的一個大壩。”

五十多年過去了,三門峽大壩通過對水庫的調節,為黃河下游防洪防淩安全、沿黃河城市工業和農業用水、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區生態平衡等,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水庫調度、機組抗磨蝕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多泥沙河流水庫如何長期保持有效庫容、長期保持水庫壽命,積累了寶貴經驗。

三門峽黃河大壩美景(攝影:秦金月)

“第一壩”的寶貴之處不可否認

但三門峽大壩並非十全十美,甚至可以説,它存在很多的弊端。

車迎新回憶:“三門峽大壩建起,尚未竣工,中蘇關係破裂,蘇聯專家全面撤出,設計圖紙全部被拿走。中國共産黨堅強領導,我們中國人迎難而上,最終大壩勝利完工。”車迎新介紹,圍繞三門峽大壩建設,在周圍建立了水泥廠、毛紡廠等等設施,整個三門峽市都是因三門峽大壩的建設而形成的。

黃河水利科學院原總工程師姜乃遷在“保護黃河萬里直播行動”中表示,三門峽工程建設時有幾個問題考慮不週:沒有預測到泥沙問題有多嚴重,認識不足;水庫泄洪能力設計不足;運用方式有錯誤,高水位蓄水,泥沙大量淤積,造成渭河下游洪水、地下水位上升、土地鹽鹼化等問題。

姜乃遷回憶,規劃和設計的經驗不足,迫使三門峽大壩在投入運用不久就不得不進行兩次改建,三次改變運用方式。1964年12月決定在樞紐的左岸增加兩條泄流排沙隧洞,將原建的5~8號4條發電鋼管改為泄流排沙鋼管,簡稱為“兩洞四管”。1969年6月又決定實施第二次改建,挖開1~8號施工導流底孔,1~5號機組進水口高程由300米降到287米。1990年之後,又陸續打開了9~12號底孔。隨著改建增建的進行,樞紐泄流規模也由315米時的每秒3084立方米逐步增加到了每秒9701立方米。

水庫運用方式也由“蓄水攔沙”先改為“滯洪排沙”,之後進一步改為“蓄清排渾”,調水調沙控制運用,對水量和泥沙進行雙重調節,一般水沙年份水庫可以達到衝淤平衡,可以保持長期有效庫容,為水庫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應該説,‘蓄清排渾’的使用是三門峽對國家多沙水庫的最重要的貢獻,”姜乃遷説,現在很多多沙水庫都在採用這種方式。丹江口、小浪底、葛洲壩、三峽等大工程都從三門峽大壩這裡得到了極其寶貴的經驗教訓。

三門峽大壩引出了很多問題和爭議,然而沒有這第一次的嘗試,又哪來後來者的成功呢?

三門峽大壩改建和運用方式的改變,從根本上來説,是中國的治黃理念發生了改變,從“控制洪水”轉變為“維持河流健康生命”,而小浪底工程的投入使用,成為這一“生態治黃”理念得以實現的關鍵所在。

小浪底的絕美風光 (攝影:王永和)

小浪底吸取了三門峽大壩的哪些經驗教訓?

“保護黃河萬里直播行動”中,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規劃院主任工程師潘明強在小浪底壩下二、三百米的地方取水,發現“這裡的水很清澈,含沙量非常低”。

在“生態治黃”的理念下,“黃河清”已經成為現實。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屬於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工程于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它不僅是中國治黃史上的豐碑,而且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戰性的傑作,是黃河干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

小浪底水庫區為峽谷河段,有利於保持較大的長期有效庫容,可以長期發揮調水調沙、興利除害的效益,防洪運用比較可靠,不僅可以攔蓄特大洪水,還可以根據下游防洪需要適當控制中常洪水。這是其他工程措施所不能比擬的。

小浪底水庫攔調泥沙,能夠較快地減緩下游河道淤積,還可以通過人造洪峰、調水調沙等運用方式,長期發揮較大的減淤作用,與其他減淤措施相比,在減淤效果、減淤單位投資、影響人口等方面,小浪底工程都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小浪底水利樞紐在保證下游防洪、滿足下游減淤的前提下,還可以調節徑流,為下游工農業用水增加可利用的水源,發電調峰可以改善電力系統的運作條件。

可以説,建成後的小浪底工程基本實現了防洪、防淩、防淤,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等開發目標。姜乃遷認為,當前黃河的水沙調控,是以小浪底工程為核心的。

小浪底工程紀念廣場(攝影:秦金月)

母親河從害變利,人民治黃為何值得紀念?

在“保護黃河萬里直播行動”中,有一段歷史引起了大家的興趣。據介紹,當年有來自51個國家的工作人員參與了小浪底工程的建設,外商達到700多人,工程現場可謂是一個小“聯合國”。而追溯到1957年,當時的新中國一窮二白,與世界上很多國家還尚未建交。三門峽大壩建設,只有蘇聯人來援助,而在建設的後期,蘇聯人也全面撤出了,只剩下中國人自己“摸著石頭過河”,艱難地探索。人民治黃史,某種意義上是中國發展史的縮影。

我們所熟知的大禹治水,治理的也是黃河。“母親河”在歷史上“三年兩決堤”,改道頻繁,氾濫成災,我們與“母親河”的鬥爭從未停止過。

就在開國大典後的一個月,1949年11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召開各解放區水利聯席會議。會上,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雲作了題為《三年來的治黃鬥爭》發言,總結了人民治黃以來艱苦卓絕的工作,明確提出在人民共和國旗幟下“讓黃河變害為利”的治黃總目標。

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在河南蘭考東壩頭視察黃河時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一直鼓舞著人們為實現黃河長治久安而奮鬥。

70多年過去了,古老的黃河發生滄桑巨變。黃河歲歲安瀾,徹底扭轉了歷史上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險惡局面,保障了黃淮海大平原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和經濟社會的順利發展。

黃河水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利用,流域及下游兩岸地區發展成為國家重要的糧棉生産基地,黃河為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420個縣(旗)、流域能源基地提供了水源保障。

截至2016年7月,黃河干流建成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等25座水電站,裝機總容量1724.54萬千瓦,成為國家重要的水電能源基地。

在長期的實踐中,歷屆黃河水利委員會領導人和一代代的治河專家不斷深化對黃河自然規律的認識,及時研究應對黃河的新情況、新問題,先後提出“寬河固堤”“蓄水攔沙”“上攔下排、兩岸分滯”“調水調沙”“攔排調放挖”“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等治河方略,同時,實行全河水量統一調度,在確保沿河居民生活用水、基本保證流域經濟用水前提下,實現連續16年不斷流,河口三角洲生態環境明顯恢復。

從古至今,黃河就讓中國人又愛又恨。古語雲:“黃河清,聖人出”,寓意極為罕見、難得的事情。這件罕見的事情,如今正在變成現實。本次活動組委會秘書長張寧銳介紹,正因此,中國網實地調研報道,講述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治理黃河的故事,讓更多人走近黃河、理解黃河。

(部分資料來源於黃河報、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網站)

 更多精彩內容進入專題:

相關閱讀:

黃河特鏡:中國網“保護黃河萬里直播行動”走進小浪底

黃河特鏡:中國網“保護黃河萬里直播行動”走進三門峽

母親河不是唐僧肉 “議庫”沙龍委員呼籲保護黃河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