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民國大學建築背後的故事

發佈時間: 2016-07-18 11:42:34 | 來源: 北京晚報 | 作者: 黃強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眼下正是高考學子填報大學志願的時候,在選擇學校時,除了師資力量,校園風景也成為他們考量的重要因素。清新秀麗的風景,給正值青春年少的學子們帶來美好的遐想。

民國時期,隨著科舉制的廢除,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不斷涌現,這些大學在建校之初,同樣非常注重校園風景的建設,由此誕生了一些別具特色的校園。幸運的是,雖然這些大學歷經變遷,但一些校園建築得以保存,如今的大學生們仍然能夠感受當年的浪漫。

燕京大學與金陵女子大學

是同一設計師

在民國高等教學體系中,教會大學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它的建校歷史多數比國立大學更早,在清末科舉尚未廢除時期,只有國外的教會在中國涉足教育,並逐漸由普通教育發展為高等教育。民國期間,由外國教會創辦的大學有13所,這些大學水準高、影響大,而位於北京西郊的燕京大學,是這13所教會大學中的佼佼者。

燕京大學的前身是美國美以美會創辦匯文大學、華北協和女子大學、通州協和大學,在1916年三所大學合併而成的“北京大學”。1919年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出任校長,改名燕京大學,並推行教育改革,學校才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1921年燕京大學在北京西郊購買前清親王賜園,聘建築設計師墨菲進行總體規劃,建築群全部都採用了中國古典宮殿的式樣,使得燕京大學成為近代中國規模最大、品質最高、環境最優美的大學之一。

燕京大學以玉泉山塔為軸線,從校門經石拱橋、華表,方院兩側是九開間的廡殿頂建築穆樓和民主樓,正面是歇山頂的貝公樓(行政樓),兩側是宗教樓和圖書館。未名湖畔有思義亭、博雅塔、臨湖軒。幾十幢建築形成建築群,以玉泉山塔為軸線,穆樓、貝公樓、宗教樓、思義亭、博雅塔、臨湖軒,點綴其中。未名湖盪漾的湖水,映照塔影,師生們時常在建築群、湖邊穿行,感受美好風景。

當時,在北方的燕京大學聞名遐邇,而在長江流域,最為著名教會大學就是金陵女子大學。有趣的是,它們是同一個設計師:墨菲。

1915年,金陵女子大學在南京成立,開辦初期,校址在南京東南繡花巷李鴻章花園舊址,1923年7月移至隨園。金陵女大在隨園開辦時,聘請美國建築師墨菲設計校園,中國建築師呂彥直設計參與,營造了一組7幢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會議樓、科學館、文學館、圖書館、大禮堂、學生宿舍),而且樓宇之間以中國古典式外廊相連,不僅美觀,而且實用。雨天師生在樓宇之間走動,因為有走廊連接,不需要帶雨具,這形成了校園獨特的風景。

  金陵女子大學校園一景

校園按東西向軸線對稱佈局,主體建築物以大草坪為中心,林蔭道座位入口增加縱深感,校園環境優雅,金陵女子大學因此有“東方最美麗校園”之讚譽。

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學院(1930年改為此名)和金陵大學合併為私立金陵大學,1952年院係調整,學科與專業併入南京大學,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址改為南京師範學院(現南京師範大學)校址。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