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要“老城區+新城區+新社區”,大城市實行“積分制”
問:中國的城鎮化能否照沿襲西方城鎮化模式?
答:三、堅持走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
有關統計顯示,當前中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0%以上,超過很多人的預期,主要是因為這個統計把在城市居住了半年以上的農民工都算做了城市人口。如果按擁有城市戶口的人數計算,中國的城鎮化率只有30%多,與歐美發達國家80%左右的城鎮化率相去甚遠。按照發達國家這個比例計算,假定再過一二十年中國人口達到15億,就需要有12億人住在城鎮。即在當前6億多人口生活在城市的基礎上還需增加5億多人進城,屆時城市恐將不堪重負,城市生活水準恐將大幅下降。因此中國不能照搬西方城鎮化模式,一定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
筆者認為因此,,中國的城鎮化模式應該是“老城區+新城區+新社區”。其中新社區是中國城鎮化的最大特色。老城區應進行改造,如改造棚戶區、城中村等,變成商業區、文化區、服務區以及宜居區。在試驗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新城區,應大力發展商業,吸引民眾定居,不能到了夜晚就成空城。新社區建設作為中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首先應建設新農村,這需要將村的建制改為社區自治,還需要到位的公共服務以及城鄉社會保障趨向一體化,這又涉及到戶籍制度。將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合二為一,並非一朝一夕的事,“積分制”與“分區推進制”可雙管齊下。大城市實行“積分制”(例如上海)。將教育背景、專業技術職稱和技能等級等作為積分項,積分達到要求即可解決戶口。在新社區(包括部分新城區),條件成熟時可實行“分區推進”,即一個地區一個地區地解決戶口問題。
今天中關村咖啡店裏,或許坐著的是二三十年後中國的創新人才
問:面對未來,中國真正增強競爭力的途徑在哪?
答: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
美國《華盛頓郵報》曾于2011年9月刊登一則長篇通訊,標題是“美國究竟應該害怕中國什麼?”文章指出,美國應真正害怕的,不是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也不是中美不斷縮小的GDP差距,而是中國不斷涌現的創新人才。該報記者在北京中關村一家咖啡店調查後發現,該咖啡店幾乎每天都坐滿了來自名牌大學的博士、博士後,還有一些研究機構的年輕研究人員以及民營企業家。他們整天在那裏談創意、創新、創業等問題。這恰如30年前,比爾·蓋茨和喬布斯等都是美國大學城咖啡店的座上客。或許再過二三十年,中國大量的創新人才就會從這些人裏出現。在我國當前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下,各市場主體應有敬業精神和創業精神。並通過産權激勵等各種制度鼓勵創新,這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方法,也是國家增強競爭力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