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閱讀
 
 
 

中國兩處自然遺産申遺成功 世界自然遺産總數居全球第一

發佈時間: 2024-07-29   |   作者: 韓琳   |   責任編輯: 李鑫   |   來源: 中國網

 

中國網訊(記者韓琳)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當地時間2024年 7月 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上,我國申報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遺産委員會評審,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至此,我國已擁有15項世界自然遺産、4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産,世界自然遺産總數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希拉扣 攝

巴丹吉林沙漠地處阿拉善高原,屬中國西北極乾旱的溫帶荒漠地區,是中國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動沙漠。該地區以連綿起伏的高大沙山和丘間眾多湖泊而聞名,展示了沙漠景觀不斷變換的地質和地貌特徵,令人嘆為觀止,全球少有沙漠可以比肩。巴丹吉林沙漠的重要標誌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對高度達 460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以及多樣的風蝕地貌。如此獨特的景觀展現了巴丹吉林沙漠非凡的自然美學價值,展示著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續的風沙地貌發展過程,同時也是豐富多彩的生物棲息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認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獨特、稀有、絕妙的高大沙山,以及無數色彩斑斕的丘間湖泊,是溫帶和超乾旱氣候下沙漠景觀和地貌持續演變的傑出範例,也是全球範圍內具有罕見自然美的沙漠景觀之一”。

黃河口候鳥棲息地蘆花濕地。張樹岩 攝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位於世界最大的潮間帶濕地,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候鳥的重要棲身地。這條遷徙通道由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經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縱貫22個國家,是全球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瀕危物種比例最高的遷飛通道,為數千萬隻水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本次會議,世界遺産委員會以重大邊界調整的形式,將上海崇明東灘、山東東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等五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該項目的提交和列入是候鳥遷飛區申報世界遺産的傑出範例。

遼寧丹東鴨綠江口候鳥棲息地。柳明玉 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認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功能,其潮灘對於保護世界範圍的遷徙候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為45種受脅鳥類在內的絕大多數鳥種提供了生存保障。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作為一個整體,對東亞——大利西亞遷飛區(EAAF)遷徙水鳥保護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遷飛區之一,也是瀕危物種最集中、生態系統最脆弱的區域之一。這一遺産的成功列入,對於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類共同遺産具有里程碑意義。”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兩個自然遺産項目分別於2020年、2022年正式申報世界遺産。申遺期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會同相關省區市,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及新冠疫情衝擊帶來的影響,聯合技術團隊,多次深入申遺區域進行調研,經反覆論證,科學劃定了遺産地及緩衝區範圍,全力推進申遺工作。

世界遺産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不可替代的人類共同財富。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世界自然遺産及雙遺産保護力度,依託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不斷建立健全保護管理制度體系,提升管理水準,較好地實現了遺産地的嚴格保護和永續利用。中國的遺産地涵蓋了自然美、地質地貌和生物生態三大突出價值,已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典型代表,日益凸顯出中國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發展和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堅定決心和卓越貢獻。

附:中國世界自然遺産、雙遺産巡禮

2024年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景觀、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在印度舉辦的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中國已擁有15項世界自然遺産、4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産,繼續保持全球數量第一。在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為世界呈現了“中國精彩”。

1、泰山

遺産類型:自然和文化雙遺産

所在省份:山東省

列入時間:1987年

面積:250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i)(ii)(iii)(iv)(v)(vi)(vii)

泰山是中國第一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産,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威武地聳立於平原之中,3000年來不斷有人前去朝拜,是中國最重要的山嶽祭祀對象。西元前219年,秦始皇曾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有歷史記錄的12位帝王封禪、1800余處碑碣石刻、22座廟宇建築,使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於中華大地,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搖籃。泰山現有300年以上的古樹名木1821株,“秦松”“漢柏”“唐槐”等23株列入世界遺産要素,是見證泰山悠久歷史文化的“活文物”,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繼承。

2、黃山

遺産類型:自然和文化雙遺産

所在省份:安徽省

列入時間:1990年;2012年(邊界微調)

面積:160.6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ii)(vii)(x)

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於世,展現了獨特的自然美景與文化元素的完美結合。黃山摩崖石刻、黃山古登道、古建築包括歷代鋪築的磴道及沿線的樓、臺、亭、橋等景觀建築,展示了尊重自然的營造理念和天人同構的人文思想,是山嶽景觀建築藝術的典範。自唐朝起,黃山就在中國藝術和文學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末清初時這裡誕生了我國唯一以山命名的畫派——“黃山畫派”。黃山同時還擁有豐富的植被資源,其豐富的植物物種中包括三分之一的中國苔蘚類植物物種和超過一半的蕨類植物物種,此外還擁有多種重要的動物資源,雲豹和東方白鸛等13個物種屬於國家級保護動物。

3、黃龍

遺産類型:自然遺産

所在省份:四川省

列入時間:1992年

面積:600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vii)

黃龍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脈中段、松潘縣境內,尤以多姿多彩的彩池鈣華景觀和高山雪峰著稱於世。遺産地內分佈著橫斷山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為包括大熊貓和川金絲猴在內的許多瀕臨滅絕的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

4、四川九寨溝

遺産類型:自然遺産

所在省份:四川省

列入時間:1992年

面積:720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vii)

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産地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是中國首批世界自然遺産地。九寨溝有原始天然的自然環境、舉世罕見的喀斯特地貌和壯觀的鈣華瀑布、豐富的原生植物、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和保存完好的第四紀冰川遺跡,具有極高的美學、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

5、武陵源

遺産類型:自然遺産

所在省份:湖南省

列入時間:1992年

面積:264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vii)

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武陵源區,最顯著的特徵是3100個石英砂岩岩柱和砂岩峰組成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峰巒之間,溝壑、峽谷縱橫,溪流、池塘和瀑布隨處可見,兩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橋增加了自然景觀的豐富性。武陵源包括眾多喀斯特地貌,40余個洞穴內包含了豐富的鐘乳石景觀。除了美麗壯觀的自然景觀,遺産地還為眾多瀕臨滅絕的植物與動物物種提供了棲息地。

6、峨眉山—樂山大佛

遺産類型:自然和文化雙遺産

所在省份:四川省

列入時間:1996年

面積:154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iv)(vi)(x)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主峰金頂海拔3079米,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峨眉山以雄秀神奇的自然風光、典型的地質地貌、保存完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人類的瑰寶。

在自然價值上,峨眉山位於四川盆地邊緣和東喜馬拉雅高原的過渡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文化價值上,峨眉山是中國佛教最初興起之地之一。樂山大佛位於峨眉山東麓的淩雲山棲鸞峰,瀕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流處,坐身高達59.96米,是世界最高的彌勒石刻大佛;遺産地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佛教石窟造像技藝方面的創造性智慧,也是華夏文明中佛教造像藝術與山水景觀完美結合的突出範例。

7、武夷山

遺産類型:自然和文化雙遺産

所在省份:福建省、江西省

列入時間:1999年;2017年(邊界微調)

面積:1070.44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iii)(vi)(vii)(x)

武夷山既有以九曲溪、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為代表的天然山水景觀,又有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典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同時,武夷山還是偏居中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的發祥地,以及深刻影響著東亞、南亞地區近 800年政治、文化、哲學思想的朱子理學文化的搖籃。

8、三江並流

遺産類型:自然遺産

所在省份:雲南省

列入時間:2003年;2010年(邊界微調)

面積:9600.84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vii)(viii)(ix)(x)

“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産地由位於雲南西北部橫斷山區的八大片區組成,是中國唯一符合世界自然遺産全部4條標準的遺産地,它的價值無與倫比。

“三江並流”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反映地球演化重大事件和青藏高原隆升的關鍵地區。遺産地是各種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擁有豐富的冰川地貌、高山喀斯特地貌和中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

“三江並流”地處全球溫帶地區生態系統類型最多樣的橫斷山地區,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這裡只佔中國國土面積的0.2%,卻擁有中國20%的高等植物種類和8.5%的珍稀瀕危植物種類,同時成為滇金絲猴、怒江金絲猴等旗艦物種的棲息地。

9、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遺産類型:自然遺産

所在省份:四川省

列入時間:2006年

面積:9245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x)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位於中國西南部四川省的邛崍山脈,在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之間,生活著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也是人工繁育大熊貓的最重要來源地。遺産地還擁有大量本地和瀕危動植物,除大熊貓以外,全球性瀕危動物還有小熊貓、雪豹和雲豹,遺産地的植物多樣性表現為多樣的分佈類型,並與其他植物區保持著複雜而廣泛的聯繫。

10、中國南方喀斯特

遺産類型:自然遺産

所在省份:重慶市、貴州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列入時間:2007年;2014年(重大邊界調整)

面積:971.25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vii)(viii)

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是一個系列遺産地,它包括7個喀斯特遺産組成地,分佈在4個省,分別是石林喀斯特、荔波喀斯特、武隆喀斯特、桂林喀斯特、施秉喀斯特、金佛山喀斯特、環江喀斯特。遺産地分為兩期進行申報,第一期包括石林、荔波和武隆,于2007年列入;第二期包括其餘4個組成部分,于2014年列入。中國南方喀斯特是全球最大的喀斯特高原之一,展示了在濕潤、半濕潤、熱帶、亞熱帶等多種不同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下的一系列喀斯特地貌,被公認為濕潤熱帶亞熱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地區。

11、三清山

遺産類型:自然遺産

所在省份:江西省

列入時間:2008年

面積:229.5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vii)

三清山位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記錄了地球近8億年來的演化發展歷史,遺存有地層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地貌學等多學科價值的珍貴地質遺跡。遺産地擁有類型齊全、特徵典型、分佈集中的花崗岩微地貌現象。花崗岩地貌與生態、氣象的巧妙融合併以奇特的景觀形式,展示了傑出的自然美,是世界花崗岩山嶽峰林景觀的典型代表。

12、中國丹霞

遺産類型:自然遺産

所在省份:福建省、廣東省、貴州省、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

列入時間:2010年

面積:821.51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vii)(viii)

中國丹霞是由6部分(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組成的系列遺産地。中國丹霞的名稱起源於中國境內由陸相紅色砂礫岩在內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來力量(包括風化和侵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此景觀的特點是壯觀的紅色峭壁和一系列侵蝕地貌,包括巨大的天然石柱、塔、峽谷和瀑布等。

13、澄江化石地

遺産類型:自然遺産

所在省份:雲南省

列入時間:2012年

面積:5.12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viii)

澄江化石地位於中國西南邊陲雲南省玉溪澄江市,展示了非凡的、保存精美的生命演化記錄,是距今5.18億年前寒武紀早期地球上生命的快速輻射演化的見證。幾乎所有後生動物門類都起源於這一短暫的地質歷史時期。澄江化石地眾多的地質證據代表了化石保存的最高品質,展示了寒武紀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完整的記錄。澄江化石地是最早的複雜海洋生態系統的記錄之一,更是一個深入認知“生命大爆發”時代的獨特窗口。

14、新疆天山

遺産類型:自然遺産

所在省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列入時間:2013年

面積:6068.33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vii)(ix)

新疆天山世界遺産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一個由分佈于天山山脈中的4個組成部分構成的系列遺産,包括托木爾、喀拉峻—庫爾德寧、巴音布魯克、博格達。新疆天山是全球內陸規模最大、距離海洋最遠的山脈,幅員遼闊,高差懸殊,氣候類型多樣;遺産地也是全球溫帶乾旱區正在進行的生物生態演化過程的範例,還是全球3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科研價值。

15、湖北神農架

遺産類型:自然遺産

所在省份:湖北省、重慶市

列入時間:2016年;2021年(邊界微調)

面積:796.24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ix)(x)

神農架遺産地地跨中國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巴東縣和重慶市巫山縣,地處東亞地貌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過渡帶,也是亞熱帶和溫帶氣候過渡區;特殊區位和複雜的地形使得其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成為全球著名的特有、孑遺植物分佈中心之一。神農架還是許多物種的模式標本採集地,自19世紀末以來一直是國際學界認識中國乃至東亞植物區係和演化歷史的一處重要窗口。神農架如此高的植物多樣性水準在溫帶地區極為罕見。

16、青海可可西裏

遺産類型:自然遺産

所在省份:青海省

列入時間:2017年

面積:37356.32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vii)(x)

青海可可西裏也是我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遺産地,創造了中國世界自然遺産的新紀錄,具有里程碑意義。

可可西裏位於青藏高原東北角,囊括了海拔4500米以上、面積近40000平方公里的完整高原夷平面,並包括了青藏高原邊緣的極高山和冰川、美麗的高原湖泊群、宏偉的長江源區和大型野生動物聚集的高寒草原等獨特的自然景觀。可可西裏遺産地是長江源北部的重要集水區,是全世界受人類影響最小的區域之一,是大量高原特有動植物的重要庇護所和棲息地,也是亞洲腹地荒野景觀保存最為完美、最為典型的地區。

17、梵凈山

遺産類型:自然遺産

所在省份:貴州省

列入時間:2018年

面積:402.75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x)

梵凈山是喀斯特丘陵“海洋”中的變質岩孤島,完整記錄了我國華南地區地質歷史和演化過程。遺産地保存著亞熱帶原生生態系統,具有獨特的生物多樣性,森林覆蓋率達到97%,繁衍著7925種野生動植物,是“世界獨生子”黔金絲猴和梵凈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棲息地,是中國三大苔蘚植物分佈中心之一和世界上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分佈地之一,也是水青岡屬植物在亞洲最重要的冰期庇護所,完整地展現和保存了中亞熱帶孤島山嶽生態系統的各項特徵。

18、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

遺産類型:自然遺産

所在省份:江蘇省、河北省、遼寧省、山東省、上海市

列入時間:2019年;2024年(重大邊界調整)

面積:3285.01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x)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位於黃海生態區西岸南側的江蘇省鹽城市,包含江蘇鹽城南部候鳥棲息地(YS-1)和江蘇鹽城北部候鳥棲息地(YS-2)。這裡分佈有全球最大的潮間帶淤泥質灘塗生態系統,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最重要的候鳥棲息地。遺産地的濱海灘塗支援了大量國際性候鳥物種的生存,其中包括全球僅有數百隻的勺嘴鷸、僅有千余只的小青腳鷸,也是黑臉琵鷺、黑嘴鷗等全球受脅物種最重要的季節性棲息地。這一遺産地對於保護世界候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2024年7月,又有上海崇明東灘、山東黃河三角洲、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丹東鴨綠江口共計5處重要候鳥棲息地以“邊界重大調整”形式增補進入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系列。這使得這一世界遺産地完整性進一步增強,中國為國際候鳥保護再做重大貢獻。

19、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景觀

遺産類型:自然遺産

所在省份:內蒙古自治區

列入時間:2024年

面積:7262.91平方公里

列入標準:(vii)(viii)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景觀于2024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遺産地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高原,屬中國西北極乾旱的溫帶荒漠地區,是中國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動沙漠。該地區以連綿起伏的高大沙山和丘間眾多湖泊而聞名,展示了沙漠景觀多樣的地質和地貌特徵,令人嘆為觀止,全球少有沙漠可以比肩。巴丹吉林沙漠的重要標誌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對高度達460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以及多樣的風蝕地貌。這些特徵代表了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續的風沙地貌發展過程,從而也造就了非凡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樣的生物棲息地。(插圖由國家林草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