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 2024-06-04 | | 責任編輯: 李鑫 | 來源: 中國網圖片中心
我國旅遊發展步入快車道,形成全球最大國內旅遊市場,成為國際旅遊最大客源國和主要目的地,旅遊業從小到大、由弱漸強,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徵的民生産業、幸福産業。
旅遊業作為全球最大的産業之一,不僅促進了經濟增長,還促進了文化交流與理解。然而,伴隨著旅遊活動的日益增長,對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産的保護與開發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議題。在全球範圍內,旅遊保護與開發的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旅遊保護與開發,作為一對看似矛盾的概念,實則尋求著和諧共生的可能。
一、發展歷程
1、保護探索階段
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對部分重點文物古跡進行了修復和保護,並出臺了一系列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如1961年的《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此階段更側重於保護,對一些重要的文化遺産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主要體現在開放名勝、保護文物和整理古跡上,一些著名景點如故宮、頤和園等開始有了初步的管理和保護措施,這個階段的工作奠定了中國文旅資源保護的基礎,但規模和系統性相對有限。
2、弱保護強開發階段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文旅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旅遊被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此階段保護與開發並重,但開發活動有時會犧牲保護,出現了一些過度商業化的問題。大量旅遊資源被開發,如張家界、九寨溝等自然風景區,以及麗江古城、平遙古城等歷史文化名城,成為熱門旅遊目的地。國家開始重視旅遊規劃,制定了一系列旅遊發展政策,同時加入《世界遺産公約》,開始申報世界遺産。
3、可持續發展階段
近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深入人心,中國文旅業的保護與開發更加注重平衡與可持續性。從“弱保護、強開發”轉向“強保護、輕開發或不開發”,強調生態優先,保護放在首位。政府加大對自然保護地的投入,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
二、理性思考
1、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旅遊保護的核心在於維護目的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和文化完整性,確保旅遊資源的長期可用性和吸引力。自然景觀如國家公園、海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以及文化遺産如歷史遺跡、傳統村落,都是需要精心保護的對象。保護工作不僅有助於保持生態平衡,減少生態足跡,還能促進當地社區的文化自豪感和社會福祉。
2、旅遊開發的必要性
旅遊開發,則聚焦于提升旅遊基礎設施、服務品質以及創造新的旅遊産品,以滿足不斷增長的旅遊需求。合理的開發可以帶動就業,提高居民收入,促進地方經濟多元化。通過科學規劃和管理,旅遊開發還能增強目的地的競爭力,吸引國際遊客,推動地區知名度的提升。
3、保護與開發的平衡
意味著保護好自然風光和文化遺存不僅是對自然的敬畏,更是對未來的投資。保護不是簡單的限制開發,而是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確保旅遊活動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進行,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開發也不再是無序擴張,而是要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推動旅遊業與環境保護、社區發展相融合,形成綠色低碳的旅遊模式。
三、未來建議
1、前期:洞察市場,和諧共生
(1)洞察市場與群眾需求
在旅遊保護與開發的過程中,做到洞察市場和群眾需求至關重要。明確旅遊項目的目標客戶群體,包括年齡、性別、興趣愛好、消費能力等特徵,進行細分市場研究,根據不同群體的需求設計個性化的旅遊産品和服務,提升市場競爭力。在洞察市場需求的同時,要高度尊重和保護目的地的原生文化,避免文化同化和商業化過度。市場和群眾需求是動態變化的,因此旅遊項目需保持靈活性,適時調整策略,引入創新元素,開發可持續旅遊産品,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2)合理利用與適度開發
推廣低碳、綠色的旅遊産品和服務,如生態旅遊、文化旅遊等,減少對環境的負擔。對可開發區域實施適度的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旅遊活動不會超出環境承載力。開發低影響、高價值的旅遊産品,如生態旅遊、文化旅遊、探險旅遊等,減少對單一資源的過度依賴,實現旅遊市場的多元化發展。
2、中期:精細施工,智慧融入
(1)精細施工與環境保護
在施工過程中,採用低影響建設技術,減少對周邊環境和文化遺産的干擾。例如,使用環保材料,實施嚴格的揚塵控制和噪音管理措施,確保施工活動不對文物古跡造成損害,同時保護自然生態。
(2)智慧建設與科技應用
融入智慧化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提高景區管理效率和服務品質。建設智慧旅遊平臺,提供線上預訂、智慧導航、虛擬現實體驗等功能,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遊客行為,優化資源配置,個性化定制旅遊産品。利用科技手段,如數字導覽、虛擬現實體驗,減少對實體資源的依賴,同時提供豐富多樣的旅遊體驗。
3、後期:利益共用,持續發展
(1)社區參與及利益共用
鼓勵當地社區參與旅遊規劃與管理,確保旅遊收益能回饋到社區,同時讓社區成員成為自然與文化遺産保護的守護者。定期開展社區參與的活動,如文化節、手工藝市集等,讓遊客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當地生活,也為社區居民創造更多就業和創業機會,形成良性迴圈。設立定期的社區會議和反饋渠道,及時收集居民對文旅項目實施效果的評價和意見,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策略,確保項目持續符合社區的發展需求和期望。
(2)動態監測與長期維護
建立長期監測機制,定期評估旅遊活動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及時調整規劃和管理策略。建立文化遺産和自然景觀的動態監測系統,定期評估環境變化和設施狀況,及時進行維護和修復。採用科技手段如無人機巡檢、遙感監測等,提高監測效率和準確性。
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明確旅遊開發的規範和標準,對違規行為實施有效監管和懲罰。定期發佈可持續發展報告,公開透明地展示文旅項目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經濟效益等方面的進展和成效,接受社會各界監督,不斷自我審視和改進,確保長期可持續發展。
當前,中國文旅業正步入一個更加注重品質而非數量、強調文化自信與科技創新融合的新階段。旅遊的保護與開發應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通過科學規劃、技術創新和制度保障,我們可以探索出一條既保護好自然遺産又促進經濟發展的旅遊新路徑,構建一個更加可持續、包容的文旅發展模式,共同邁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未來。(賈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