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閱讀
 
 
 

北京語言大學2022屆國際學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舉行

發佈時間: 2022-07-05   |   作者: 黃瀟瀟   |   責任編輯: 陳勇   |   來源: 中國網圖片中心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劉利,黨委副書記、漢語國際教育學部黨委書記魏暉,黨委副書記馬貴生,副校長張寶鈞出席典禮併為畢業生們授予學位;學校職能部門、教學科研單位、直屬單位相關領導,北京語言大學曼谷學院、東京學院、孔子學院師生與來自 69 個國家和地區的 249 名畢業生相聚雲端,共同見證這難忘的時刻。儀式由國際教育管理處處長陳麗霞主持。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劉利致辭,並向本屆畢業生們提出三點希望“志存高遠,心懷天下;知行合一,讀懂中國;互學互鑒,正道而行。”以下是致辭全文。

2022屆國際學生畢業典禮現場合影

心懷天下,正道而行,做文化交流互鑒的使者

——在2022屆國際學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北京語言大學  劉利

親愛的同學們,尊敬的各位老師,家長和各界朋友們:

大家好!

在這個花木蔥蘢,天朗雲舒的盛夏時節,你們滿載著收穫從母校畢業了,即將告別學習和生活多年的小聯合國。過去的幾年,同學們經歷了疫情的考驗,實現了成長與突破,作為老師,我為你們克服困難、堅持學習的勇氣和取得的成績深感欣慰。今天的畢業典禮,就是對你們的聰明才智和堅韌毅力的雙重表彰。在此,我代表學校,向來自69個國家的畢業生同學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悉心培養教育你們的老師和養育支援你們的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北京語言大學劉利校長致辭

北京語言大學作為中國唯一一所以從事來華留學生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國際型大學,擁有語言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一流師資和雄厚實力。建校60年來,學校始終把中文教育和中華文化傳播作為重要使命,來自184個國家22萬名傑出校友,已經成長為中國與世界交流交往的紐帶和橋梁。未來,這座綿延萬里、通達五洲的紐帶和橋梁,將沿著你們成長的軌跡繼續壯大、延伸,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力支撐。

幾年來,在北語這片校園裏,你們學專業、長本領、交朋友,獲得了知識和閱歷的提升。今後,同學們無論是返回故鄉報效祖國,還是留下來精進深造,中國都已經成了你們的第二故鄉,你們身上都已經打上了中華文化的烙印。在你們即將告別母校之際,我向同學們提幾點希望。

第一,志存高遠,心懷天下。同學們在北語留學,無論是四年,還是三年,你們獲得了學位,就是我們所説的讀書人。中國人向來敬重讀書人,也對這個人群有著更高的要求,其中有一個關於境界的要求就是“心懷天下”。這裡所説的“天”,不僅是自然規律的總和,更是道德法則的濃縮,人類命運的象徵。我們所説的心懷天下,就是讀書人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擔當和作為,肩負起對這個世界的責任。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思想觀念激烈碰撞,經濟大潮風起雲湧,但無論未來如何變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都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作為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留學生,你們自然也被賦予了非同尋常的責任。大家來自不同的國家,母語不同,文化各異,卻因為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相聚于北京語言大學,母校給了你們知識的滋養和悉心的栽培,你們已經具備了與眾不同的身份:既是自己祖國的建設者,也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既是中外友好關係的繼承者,又是面向未來發展雙邊關係的開拓者。中國人自古推崇“和而不同”,嚮往“世界大同”,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日本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到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中國李大釗留學日本到周恩來赴法國勤工儉學,這些負笈遠行的先行者,書寫了文化交流的傳奇,也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開啟了今天的繁榮世界。今後,同學們就是這種理想的實踐者和推動者。

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文化節現場

第二,知行合一,讀懂中國。中國人關於自我成長,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讀萬卷書,二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為了充分吸收人類已有的知識成果;而行萬里路,則是為了在實踐中檢驗認識、體認規律,建立自己與外在世界之間的真實聯繫。大家來到北語,首先是學習語言,現在中文已經成為你們熟練掌握的工具,或許還將成為你們安身立命的職業和終生研究的對象。但是還有一點不要忽略,就是掌握漢語,你們也獲得了一把通往中國文化的金鑰匙。有了它,你們還將開啟一個智慧的寶庫,這裡有經史子集的厚重、詩詞歌賦的浪漫,也有天下大同的理想、民胞物與的溫暖。中國人對文化的力量從來是篤信不疑的,認為“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就是幾千年來潛移默化地塑造現實、改變現實的力量,它澤被古今,影響持久而深刻。要全面了解中國文化,大家還要走出教室和書齋,了解一個立體而真實的中國。在北語讀書期間,你們通過親身感受,一定對中國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未來,希望你們能夠繼續保持開放的心態,用你們的實踐,體驗一個真實的中國,用你們的行動,講述一個生動的中國。請大家以語言為舟,信念作帆,感受源遠流長、燦爛豐富的中國文化傳統,觸摸日新月異、生機勃勃的中國社會現實,細品人間煙火裏的市井溫情,感悟古今傳承的中華家國情懷,用心感受中華文化無處不在的正大氣象與勇毅精神。

北京語言大學國際學生課外實踐現場

第三,互學互鑒,正道而行。同學們學成歸國,很多人可能都會從事對外交流交往的工作,世界因多元而精彩,因對話而和睦,這是一項偉大而光榮的事業,也是北語人的使命所在。要鞏固這種平等對話的關係,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樹立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孔子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又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基礎就是這種同理心。有了這樣的心態,人與人之間,就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國與國之間,也更容易順暢交流。也正因為如此,德國哲學家漢斯·昆就主張,孔子的這句話應該作為建構全球倫理的“黃金法則”。這也是我希望大家能夠裝進自己行囊的精神財富。

北京語言大學中外學生文化交流活動現場

面對文明互鑒、世界大同的宏偉藍圖,我們不僅要有坐而論道的耐心,更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要有起而行之的勇氣。大家都知道,北語的世界文化節享譽中外,高峰時期甚至一票難求,雖然因為疫情,這兩年的活動轉為線上,但那種多元而和諧的熱烈氛圍,已經成了很多人心目中和諧世界的縮影。大家可能有所不知,這個活動,最開始的時候就是北語的學生和老師自發組織的一個課外活動,因為特色鮮明,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參與,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這個活動之所以能夠成功,固然得益於北語多元化的文化氛圍,但更重要的是得益於北語師生推動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理想和付諸實踐的勇氣和決心。

二是要有信念的力量。交流是這個世界的生機所在,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不竭動力,留學生歷來是這項事業的傳承者和開拓者。但是文明交流的事業又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其間會遇到各種考驗和挑戰,沒有堅定的信念是難以取得成就的。大家都知道中國有一部名為《西遊記》的古典小説,其中唐僧帶著三個徒弟西行取經,一路斬妖除魔,最終修得正果,但那些都是小説裏的演繹。現實中,唐僧可沒有那麼多幫手,他能夠取得成功,靠的是自己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勇氣。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中國另外一個西行取經者的故事,他的西行之旅,比唐玄奘還要早200多年。西元399年,東晉高僧法顯決定西行求法,這一年,他已經63歲了。這位在今天看起來也屬於高齡的留學生,從長安出發,經敦煌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帕米爾高原,到達印度,在印度期間他潛心學習梵語梵文,蒐集佛教經典,五年後,又從海路經斯里蘭卡、馬六甲海峽、印度尼西亞,最後從嶗山登陸回到祖國,歷經近十五年,遊歷30多個國家,九死一生,攜經而返。回國後,他不僅翻譯了6部24卷超過百萬字的佛教經典,還根據沿途經歷見聞寫成了《佛國記》。這位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留學生,不僅為中華文明帶來了佛教文化的滋養,還留下了沿途風物和佛國印度的記載,不僅書寫了一段傳奇,也走通了文化的“一帶一路”。今天講這個故事,就是希望同學們能夠從中汲取力量,獲得啟迪,就是希望大家堅守信念,忠心謀事,正道而行,無往而不勝。

同學們,“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青年是時代的中堅,是世界的未來,一個開放、包容、友好、和諧的未來世界,正在向你們發出召喚,願各位同學不負所學,不負時代,在中外交流的偉大事業中,大展宏圖,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事業,為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祝願同學們工作順利,人生幸福,前程似錦!(文圖/北京語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