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閱讀
 
 
 

草原天路“冷思考”:從“顏值比拼”到“照進現實”

發佈時間: 2018-08-30   |   作者: 郝燁 張帆 王天譯   |   責任編輯: 曾雅琪   |   來源: 中新網

 

草原天路“冷思考”:從“顏值比拼”到“照進現實”

在“草原天路”上,遊客隨意丟棄的垃圾。 郝燁 攝

26日,暑期最後一週,位於張家口市壩上地區的“草原天路”熱度未減。

每逢夏季,當中國多地白天保持在30℃以上的高溫時,地處張家口市張北縣和崇禮區交界處的“草原天路”,依託其美妙的自然“顏值”與清涼的氣候優勢,成為遊客青睞的“打卡”目的地。

在張北縣高速公路野狐嶺收費站,工作人員移至室外辦公。 郝燁 攝

2016年,被譽為“中國66號公路”的“草原天路”,一度陷入“收費輿論漩渦”。收費解除後,交通擁堵、環境治理等問題偶有發生,致使一段時間內,遊客熱度驟減。兩年後,中新網記者再次探訪“草原天路”,探尋這條絕美公路的變與不變。

“後收費”時代的“天路”

七八月份的“天路”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時節,行走在其中,地勢起伏而遼闊,山丘上佈滿茂盛的草浪,遠處天高雲淡,牧歸的牛羊群從遠方走來,風陣陣吹過,整個大草原一副安寧的景象。

官方數據顯示,僅今年7月份,張北縣接待遊客人數就達293.55萬人次。當下正值暑期末端,來“草原天路”的遊客仍絡繹不絕。記者驅車行駛在通往“草原天路”的張石高速上,一過“張家口北”收費站,車流行駛速度明顯放緩,大量懸挂京、津、鄂、豫、渝、浙、遼等地車牌的車輛在此緩慢行駛,其中以京津冀地區的車輛較多。

在張北縣高速公路野狐嶺出口處,準備進入“草原天路”遊玩的車輛排起了長隊。 郝燁 攝

據附近村民介紹,該路段最擁堵的時候出現在2015年前後,當時原本約半小時就能走完的路程,往往要花費近四個小時。近些年雖有所好轉,但每逢節假日,仍逃不出“擁堵”的命運。

“草原天路”全長132.7公里,分為東西兩段,前往“東段”的自駕遊客多選擇在高速公路野狐嶺出口處駛出。當日早上不到八點,記者看到野狐嶺出口處便已排起了長長的車隊,不時有司機將頭探出車窗觀望前方通行情況。

“草原天路”上的沙灘摩托。 郝燁 攝

野狐嶺出口收費站原本設立了收費亭,但工作人員卻早已將辦公桌椅搬至室外辦公,每個閘口配備了兩名收費人員同時辦公。一名收費站工作人員稱,他們這麼做是為了增快收費速度,加快車輛通行效率,這種外出辦公的做法“很早就開始了,不分節假日”。

景色在左,無序在右?

“有一種旅行,沒有喧囂人潮,只有風和自由。”對於山西遊客吳麗娜來説,“草原天路”幾乎滿足了她對旅行的所有要求,“有藍天白雲,能親近自然。”但讓她糟心的是,“‘草原天路’上個別遊客素質低下、缺乏公德心的行為,影響了我的心情。”

記者在驅車行駛過程中發現,“草原天路”原本是一條雙向兩車道的柏油公路,深色柏油路與黃實線本身構成了一道美麗景致,但一些遊客無視交規,多次違規壓線變道。更甚者,還有車輛趁對向車道無車時,直接駛入對向車道逆行。在一些景色別致的路段,有些車輛乾脆直接將車停在路旁,長時間下車拍照,導致原本不寬的“天路”立刻變得十分跼踀。

據一位在“草原天路”入口處值守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每日都會對“草原天路”進行巡邏,遇到不文明行為會及時制止,但隨著景區遊客人數的增加,巡邏力量實在有限。這位工作人員表示,今後他們會繼續加大對遊客隨意停車、超車、掉頭等不文明行為的監督力度。

草原天路海拔上千米,站在山坡遠眺,天路沿線,旋轉的風車、白雲晴空與綠色草原交相輝映,格桑花、薰衣草、向日葵等花朵點綴在草原上,五彩斑斕。但點綴在草原上的除了花朵,還有各類被隨手丟棄的礦泉水瓶、衛生紙、果殼皮等垃圾。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環衛工稱,她每日要負責清理兩公里路段的垃圾,一天要走至少兩個來回,趕上旅遊旺季,有時候一天要幹近10個小時,最多可清理出近十袋垃圾。對於遊客不愛護環境的行為,該名環衛工深感無奈:“以前也制止過,但有的遊客卻説‘環衛工不就幹這個的嗎?’於是只好作罷。”

“草原天路”西段長約30公里,來往車輛相對東段較少,空曠的道路因此成為不少遊客拍照的絕佳“背景”。記者在“草原天路”西段不時看到身著時髦服飾的年輕男女盤坐在馬路中央拍照,來往車輛不得不進行避讓。

“常客”吳海峰從2014年起每年都要從北京驅車近300公里來“草原天路”遊玩,在他看來,“草原天路”交通擁堵、配套設施不夠等問題雖在近年得到了不小的改善,但一直得不到根本解決,“再美的景色也要‘照進現實’,政府、當地村民和遊客三者並非對立面,如何協調三方利益才是關鍵。”

近者悅,遠者來?

張北縣是河北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貧困程度深,人口老齡化嚴重,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傳統農、牧、養殖等産業承載力不強。2011年底,張北縣投資3.2億元建設“草原天路”,其建成通車一併帶動了沿線地區經濟發展。記者在當地看到,由附近村民開設的農家樂、餐館、各類商業攤位數不勝數。

65歲的王大爺家住張北縣白花洼村,“草原天路”建成通車前主要靠種植馬鈴薯、莜面等農作物為生。2012年,“草原天路”通車後,王大爺每天都會開拖拉機前往四五公里外的“天路”上,售賣自家産的馬鈴薯。

車輛違規變道,造成交通堵塞。 郝燁 攝

據王大爺介紹,趕上旅遊旺季,他一天就能賣出500斤馬鈴薯。今年5月份,王大爺在孫子的幫助下開通了微信支付服務,“現在村裏人都在‘天路’上找活幹,都希望掙點錢。”

兩年前,記者走訪“草原天路”時發現了大量由當地村民組織建立的露營地,這次開車近3個小時走完“草原天路”後幾乎未發現該類現象。但記者看到,兩年前村民開設沙灘摩托遊樂項目的行為,仍屢禁不止。

記者在一些被開墾的荒地上看到,上面停放著大量沙灘摩托,聽到有遊客詢問價錢,沙灘摩托的老闆表現得十分熱情,價格一度從70元(人民幣,下同)每圈,降到100元5圈,並再三向遊客表示“絕對沒危險”。

遠處的草坡便是沙灘摩托的跑道,只見綠色的草坡被沙灘摩托壓出一條條蜿蜒曲折的車轍,如同土黃色“牛皮癬”印在草原上,十分醒目。沙灘摩托駛過,揚起陣陣塵土,十分嗆人。據附近村民介紹,因當地植被特性,草地一旦被沙灘摩托碾壓過,那些被壓“禿”的地方,幾十年內都得不到恢復,傷害極大。

據了解,張北縣全縣地處壩上高寒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乾旱、多風、少雨為主要氣候特徵。“草原天路”沿線每隔一段距離,就可看到當地設立的防火警示牌。

記者當日看到,在一些距警示牌僅一路之隔的商業區,人還未到,濃重的燒烤味早已飄來。一些當地村民在此售賣現烤羊肉串,燒烤味十分嗆人。烤爐旁的地下,堆放著一堆燒烤使用過還未完全熄滅的木炭,山風吹過,火星閃動。

來自河北石家莊的遊客高猛將自己稱為“草原天路見證者”:“這裡剛剛建成通車時,沿線什麼也沒有,最多是偶有幾個附近村民提著籃子售賣自家庫存馬鈴薯。”在高猛看來,“草原天路”帶動附近商業發展本無可厚非,但任何商業開發都不應以損害生態為代價,“如何科學開發、合理開發,以達到‘近者悅,遠者來’的雙贏局面,才是我們首應考慮的。”

始於顏值,忠於保護

美國的66號公路在20世紀初期,不僅提供了美國東西向運輸的便捷,它響亮的名氣也成為了當時美國流行文化的元素。張家口“草原天路”曾被冠以“中國66號公路”之稱。“天路”沿線地勢起伏、景色奇駿。該路沿線還分佈著古長城遺址、蘇蒙聯軍烈士陵園、樺皮嶺、閻片山、九梁十八洼等大量旅遊資源。

2016年,張北縣決定自當年5月1日起,對“草原天路”啟動收費模式,在網民和遊客的質疑聲中,當地又決定在當年5月23日取消收費。

有學者認為,無論“草原天路”收費與否,都應忠於“保護”。提升配套設施和服務水準只是基礎,保持定力、互動發展才是提升關鍵。“網紅”可能會“過氣”,但高品質發展卻能重新“活”起來。理性判斷、科學評估,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利用,充分挖掘文化內涵,是“草原天路”“保鮮”的最佳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