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 2018-08-21 | | 責任編輯: 曾雅琪 | 來源: 央視網
康保縣地處河北張家口的西北角,北邊緊挨著內蒙古,氣候乾燥寒冷,一年裏無霜期不到100天。這裡有多個貧困村,村裏沒有什麼資源,也沒有什麼産業,農民只能靠種地勉強維生,收入很低,也不知道怎麼才能脫貧致富。可是,在山東一家農業企業眼裏,康保卻是個種植良種馬鈴薯的好地方。於是,由當地政府牽線搭橋,他們決定用小馬鈴薯幫助康寶的貧困戶脫貧。可是,貧困戶們對這個扶貧措施的態度卻出乎他們的意料。
這天,縣裏二人臺劇團來康保縣劉英地村演出,這是村裏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一,可是台下的觀眾幾乎都是老人和婦女。
劉英地村是個貧困村,和當地其他村一樣,雖然地不算少,但種田收入不高,又沒什麼産業,很多年輕人都離開家鄉外出務工了。
劉英地村第一書記孫世寬説,因為産量太低,種糧還不如買糧划算。村裏現有貧困戶41戶,68人,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的人。
留在村裏的人,只能種點糧食和馬鈴薯白菜之類,每年掙不著什麼錢,也找不到別的賺錢門路,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下去,多年沒什麼變化。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窮地方,卻被山東的一些農民看上了。他們在康保建了一個基地,規模化種植馬鈴薯,也就是俗稱的馬鈴薯。
劉春雨是山東一家馬鈴薯企業駐康保基地的負責人,他説:“老闆是大農民,領著我們一幫小農民,我們這個集團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農民出身。”
劉春雨口中的大小農民都來自山東樂陵的梁錐村。他們的馬鈴薯種業公司是一家現代化的農業企業,已經在全國建立了5個種薯繁育基地,康保縣就是其中之一。
他們來到康保後,最深的感受就是這裡農民的生活狀態和家鄉完全不同。這裡生活條件差,農民都坐在墻根底下聊天,種上地以後就不管了,旱地也沒法澆水,不像家鄉山東的農民,一年十幾個月都忙忙碌碌的。
基地的旁邊,就是附近村民的房子。這讓山東來的工人、梁錐村村民梁廣峰,經常回憶起20年前梁錐村的生活。他説,一看這裡的農民,就想起他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的狀態,那時候掙個錢真是太難太難了。
本來,康保縣貧困戶的生活,和這群來自山東樂陵的農民關係並不大。直到一年前,當地政府和這家馬鈴薯企業的董事長梁希森談到了扶貧的事情。
以農業企業帶動當地群眾致富,實現雙贏,梁希森覺得這個事情可以做,他們的計劃是:跟農民簽訂合同,免費提供給農民新型馬鈴薯種子,提供技術支援,最後再包收購。新型良種馬鈴薯個頭大、産量高,種好了收入能翻番,如果達到一定規模,還可以建一個馬鈴薯全粉加工廠,效益會更好。
扶貧方案制定出來了,可沒想到,落實起來卻沒那麼容易。
企業人員挨家挨戶來到村民家動員,但村民的反應並不積極。企業的人説得不錯,但村民和幹部還是心存疑慮,因為這樣的好事,過去他們從未聽説,也從未見過,根本不相信。
今年59歲的劉雲,是康保縣五百頃村的貧困戶。五百頃村也是一個貧困村,全村300多戶裏,有50多戶是貧困戶。劉雲這個歲數在村裏還算壯勞力,但因為妻子有糖尿病,一年到頭,看病花掉了大部分收入,至今家庭還未脫貧。
劉雲自己也種馬鈴薯,用他的話説——種馬鈴薯的事,咱懂。他説:“一畝地産9000公斤我根本不相信,我自己種最多産4000公斤。”
劉雲的想法在當地並不是少數。劉英地村的貧困戶左進也很懷疑這些人:“他説是能産九點幾噸了,我説真是耍人了,能産那麼多?産九點幾噸的1/3那還差不多,3噸就不錯了。都種一輩子地了,不知道種馬鈴薯利潤大不大?如果大,都種馬鈴薯了,誰種白菜?”
劉雲家有15畝地,辛辛苦苦幹一年,弄好了也只能掙幾千塊錢,今年康保縣一直沒怎麼下雨,他家的地只有1/3能澆上水,旱地上的小麥眼看就不行了。
劉雲不是不想發家致富,但對跟著企業種良種馬鈴薯的事為什麼不太積極呢?除了不相信山東馬鈴薯産量真能那麼高,還有一個原因。前年,有私人老闆來到村上,遊説他種大白菜,還許諾高價回收,但等到大白菜豐收了,老闆卻一個勁兒地壓價,最後5分錢一斤也不要,菜都爛在了地裏。他擔心馬鈴薯公司也像收白菜的老闆一樣,言而無信,白白耽誤自己一年的收成和人力。可不跟著他們幹,生活只能維持原狀,看不到脫貧的希望。
梁錐村村民梁廣峰説:“20年以前我們就是這樣的狀態,不改變思路就永遠生活上不去。”
康保縣的馬鈴薯扶貧計劃,推動起來並不像當初設想的那麼順利,這讓康保基地的負責人劉春雨有點急躁。不過,遠在山東樂陵的梁錐村裏,劉春雨口中的“大農民”——梁希森倒並不著急。
在梁希森看來,康保縣農民的抵觸情緒並不奇怪。因為2002年,他的老家梁錐村做新農村改造時遇到的困難,甚至比現在的劉英地村和五百頃村還大。當初,他的訣竅就是先讓農民開眼界,轉變觀念。
梁希森帶著村民在各地轉悠,用他的話説,就是用先進的、開放的東西給老農民洗腦子。
梁希森説:“那這一趟回來之後變了,絕對變了,一説他就明白了,你再給他一解釋,人家這日子怎麼過的,咱怎麼過的,人家過的生活那麼好,咱為什麼不行呢?都是人,慢慢慢慢地,現在思想都解放了。”
這一回,梁希森決定還是用老辦法,邀請康保縣劉英地村和五百頃村的村民以及鄉鎮村的幹部到山東實地考察。
經過8小時的路程,大家終於到達了梁錐村。
如今的梁錐村,是“全國100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之一,也是山東省評選的26個“最美鄉村”之一。
看完村容村貌,梁廣峰拉著劉雲他們去自己家做客。
比起村莊亮麗的外觀,讓康保縣的客人們更驚奇的,是這裡的農民過上的好生活。劉雲驚嘆:“哎呀,太震驚了,確實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