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閱讀
 
 
 

讓“原鄉生活”實現“共用”'

發佈時間: 2017-12-19   |   作者: 趙婧男   |   責任編輯: 曾雅琪   |   來源: 張家口新聞網

 


看草原天路邊胡家村民宿文化村綜合項目

深冬的張北,天寒地凍。張北縣白廟灘鄉胡家村村北,三排鋪著花地磚、配著室內衛生間、鑲著斷橋鋁窗戶的安置房,成了30多戶村民溫暖的新家。幾百米外,那些租給開發公司的舊民居,或改造成獨具風格的民宿,或裝修成古色古香的商鋪,灰瓦白墻,與新建的亭臺、別墅融為一體---昔日那個天路邊不起眼的舊村莊,已然被打造成了特色鮮明的田園小鎮。

對村民來説,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居住條件好了,村裏環境美了,最實惠的當然還有舊房帶來的一筆不小的租金。而這裡還將怎樣建設,這裡的變化對他們的生活還有多麼深遠的影響,每個人都在期待著……

盤活固定資産實現精準脫貧

“你們看到的是這個項目的一期工程。”站在新建成的商業街上,白廟灘鄉黨委書記李軍介紹,胡家村民宿文化村綜合項目是鄉里引進社會投資實施整村開發,美麗鄉村建設資金進行公共基礎設施配套,群眾出租房屋、土地並以務工方式賺取收入的旅遊産業扶貧項目。

從去年夏天開始動工的一期工程,目前已經完成了49間高標準村民回遷安置房建設,25套、120間原有民宿改造進入內部裝修階段,以及村民中心、塞外風情民俗商業街、連村道路、革命歷史教育館等建設工程。2018年夏天,這裡將初步具備接待能力。

“未來這裡還將打造更多的自然景觀、農耕種植和採摘體驗區,以及多種娛樂項目和風格不同的客房。整個項目完成後,胡家村就是草原天路邊風景宜人、設施完備的旅遊勝地。”李軍説。

儘管項目建設剛具雛形,但胡家村人卻已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55歲的胡愛平一家四口,過去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種植馬鈴薯和莜麥,收成好的時候一年能有萬把元。整村開發後,他將家裏的三間舊房與開發公司簽訂了30年的整體承租合同。根據合同約定,宅基地為2萬元/畝/年,租金每年一付;地上房屋按照房屋等級核算,一次性買斷。這麼一算,胡愛平舊房一年租金兩萬二,年收入一下翻了一番。除此之外,老胡在項目工地還打了整整五個月的工,不到半年時間,在家門口又掙了近兩萬。

胡愛平生活的改變只是胡家村人的一個縮影。村主任胡建林介紹,胡家村共36戶、87人,這些年,年輕人都出外打工,村裏人平均年齡達到65歲以上。大部分上了年紀的村民,基本靠出租耕地和低保生活。整村改造,僅房屋租賃一項,就讓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增加8000元,實現了整村精準脫貧。

留住“鄉愁”為城市定制原鄉生活

“你説這村裏沒變吧,路也平了,燈也亮了,房子也好看了,從哪看都讓人心裏喜歡;你説這村裏變了吧,舊大隊、舊供銷社,連我們那些舊房都還在……”幾個月來,71歲的楊茂林沒事的時候,常常在新建的美食街上、廣場上轉轉,一邊新奇地感受村裏的變化,一邊從那些裝修一新的老房子中,辨認著它們原來的主人。

“‘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部分,打造的是基礎設施更完備、治理更有序的‘升級版鄉村’,而不是脫離了田園文化,摒棄當地習俗的‘低配版城鎮’。留不住‘鄉愁’,也就失去了改造的意義。”整村改造項目承包公司---河北大紅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左有海説。“鄉村旅遊要避免同質化,就要最大限度地放大鄉村的魅力,讓遊客在享受與城市一樣便捷的基礎設施的同時,能觸摸到農村生活的肌理,融入田園文化,享受原鄉生活。這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初衷不謀而合。”

左有海介紹,胡家村整村改造不是要在這裡建一個遊樂場,建一座風景區,而恰恰是保護起這裡最質樸的田園文化,最傳統的生活方式,構建更宜居、更舒適的原鄉生活,讓久居城市的人對這裡産生認同感和嚮往。

“我們希望讓城裏人來這裡聽鄉音、品鄉味,吃最新鮮的蔬菜,親自養牲畜,參與農耕,感受雞犬相聞、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他們的留下與離開,都會産生消費,帶動這裡各項産業的發展。”左有海説。

為了留住胡家村的根與魂,整村改造項目特別注重本地歷史文化的挖掘和傳承。村委會舊址,如今已經被專門改成村史館;已經建成的商業街,也是公司打造的塞外風情美食街,原汁原味的美食將成為展現原鄉生活的又一個側面。幾天前,公司還專門召集本地文化學者召開策劃會,未來這裡將深耕本地農耕文化、遊牧文化、莜面文化……構築胡家村的“精神內涵”。

“原鄉生活”,本質上就是這裡村民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張家的花被子,李家的新鞋墊,王家做的午飯,胡家説的鄉音……我們整村改造要將胡家村建設成一個壩上‘桃花源’,這裡每個村民的生活都是原鄉生活的一部分,往大説,老百姓的好日子就是我們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産品’。”左有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