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閱讀
 
 
 

劉振科:鏡頭裏的凡人工匠

發佈時間: 2017-11-09   |   作者: 劉振科   |   責任編輯: 李霞   |   來源: 中國網圖片中心

 

導語

拍紀實攝影,讓我和這些弱勢群體有了深厚的感情,我願意到他們中間去,看到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中,運用勤勞和智慧綻放出一束束耀眼的火花。我也在一次次的快門聲中定格了永恒,找到了快樂。

我鏡頭裏的凡人工匠

我喜歡紀實攝影源於我在阿榮旗委宣傳部從事新聞宣傳工作近20年的經歷。記錄一個時代的風土人情比記錄一個地區的自然風光更有價值,特別是在一個歷史時期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統工藝、能工巧匠。你若不記錄將來很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了,記錄下來,留給後人,也許是很有價值的東西。

我與紀實攝影的“情緣”

那是2012年12月12日,幾位影友聽説復興水庫冬季捕魚,我們饒有興趣地驅車前往,拍捕魚最興奮的應該是上魚了,太陽已經下山了才開始出魚,十多位攝影人和幾百名遊客無比興奮,各自忙著找角度,冰面上汪了一層水,我的棉皮鞋已經濕透了卻全然不知,當時光線很暗,即要調整感光度和快門速度,還要合理的構圖。看到遠處有一束車燈光正好打在了拉網的漁工上面,我便抓住機遇快速地連拍了一組照片,當時在相機裏看還算滿意,後來這張《年年有魚》紀實作品,從那時候起,我對紀實攝影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的困惑

幾年來,雖然拍了一些紀實題材攝影作品,但多數都是因為跟蹤不詳細、記錄不全面,而留下遺憾。究其原因,第一、自己和被拍攝的對象沒有很好的溝通,總是讓拍攝對象不太信任的感覺;第二、總是沉不下身子來完成一次系統的拍攝過程;第三、運用鏡頭來表現一個主題事件不夠靈活,找不到最能吸引人眼球的閃光點。


有時候,拍到的一些人文紀實作品發到鄂溫克攝影網與影友們交流,點評最多的要數北京的鄭永康老師,他的人文紀實佳作多次在中國攝影家協會的刊物和網站上發表,一些有震撼力的組照還多次獲得大獎。2014年12月12日,鄭老師給我發來他拍的“蔚縣青砂器”紀實組照,我看了數遍深受啟迪。於是,一些平凡人鮮活的畫面走進了我的鏡頭。


我鏡頭裏的凡人工匠

這組畫面作為50後、60後都還有印象,然而,現在的年青人根本不知道還有這些傳統的手工藝作坊,也許再過幾年、幾十年真的見不到了。

這是我近幾年來在阿榮旗城鄉拍到的一組“能工巧匠”,他們在簡陋的車間,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兢兢業業,堅守的不僅僅是為了養家糊口賺到幾個零花錢,更主要的是他們在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工匠精神”值得弘揚。









拍紀實攝影,讓我和這些弱勢群體有了深厚的感情,我願意到他們中間去,看到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中,運用勤勞和智慧綻放出一束束耀眼的火花。我也在一次次的快門聲中定格了永恒,找到了快樂。





作者簡介:

劉振科  內蒙古攝影家協會會員,呼倫貝爾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阿榮旗攝影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愛好人文紀實民俗攝影、風光攝影。

圖片提供:內蒙古旅遊攝影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