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 2017-06-29 | | 責任編輯: 馬雅蘭 | 來源: 撫順市旅遊委
撫順,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産,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與獨特的人文價值,時至今日,一些地區仍然存留著一些獨特的非遺項目。在生活中守護精神家園,在生活中保護並傳承,讓民族文化綻放其特有而又迷人的光彩,是我們每個撫順人應有的自覺和驕傲。 10項非遺項目晉級省名錄
4月15日,記者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獲悉,巴圖魯烏勒本、新賓滿族放路燈習俗、滿族清明節插佛托、滿族婚禮習俗、滿族祭祖習俗、鋦瓷技藝、拂塵製作技藝、人參炮製技藝、撫順千台春白酒傳統釀造技藝、新賓滿族傳統小吃製作技藝10項市級非遺項目申報成功,被列入遼寧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截至目前,我市的新賓滿族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合併項目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撫順滿族地秧歌被我國列入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預備錄名單;我市成功申報國家級名錄項目4個,分別是撫順地秧歌、撫順新賓滿族剪紙、撫順煤精雕刻和琥珀雕刻;省級名錄項目有撫順琥珀雕刻技藝、撫順滿族民間故事、撫順皮影戲等16個;市級名錄項目五批共69項;縣區級名錄項目三批共128項。申報確定了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8名;公佈了五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98人。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産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它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産,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産的精神高度,也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産在代代相傳中傳遞的是群體的價值,是文化核心和文化指向,標示著文化的內在結構和模式,也指示著文化發展的選擇和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産與物質文化遺産共同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産,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趙兵介紹:“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産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民俗、技藝瀕臨失傳、消亡,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讓非遺融入與時俱進的文化建構,讓非遺釋放其物質載體的更大效能,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已經刻不容緩。”
自2005年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以來,國家、省、市、縣區政府高度重視,投入大量資金、人力,對非遺項目進行普查、建檔、保護、傳承,我市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系。憑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廣泛影響,我市相繼建立了滿族剪紙展館、煤精琥珀博物館、中國琥珀城、撫順市琥珀研究所、撫順琥珀雕刻文化研發與保護中心等具有撫順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非遺展示、研究場所;其間,我市開展了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各種宣傳推介工作,舉辦非遺展覽展示和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被省政府選中代表遼寧到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展示和表演,赴台灣、澳門表演;央視多個頻道多次介紹我市非遺代表性項目,撫順的名字因為非遺而被更多人熟知。同時,編輯出版了《撫順市滿族剪紙大賽及非遺展覽畫冊》、《煤精精品畫冊》、《琥珀珍品畫冊》等書籍,為宣傳地域文化,展示撫順文化特色做出了積極貢獻。
從2013年下半年起,我市文化部門著手開展挖掘、申報遼東(撫順)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在撫順建立以非物質文化遺産為主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2014年,為更好地開展非遺保護工作,增強其科學性,市文化廣播電影電視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成立了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該中心成立以來,全力開展非遺項目申報,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檔案建立,非遺項目宣傳推介,非遺項目傳承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