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閱讀
 
 
 

叢書介紹

發佈時間: 2017-03-16   |   作者:   |   責任編輯: 馬雅蘭   |   來源: 中國網圖片中心

 

 叢書簡介

2014年,大型攝影實驗項目“影觀達茂”啟動,50余位民族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作家、詩人、攝影者參加了這項活動。他們住在牧民家,晝夜記錄。

在達茂悠長久遠的歷史中,也許這是第一次:影像那麼集中自覺地參與它的歷史進程。

最後,2000余幅照片、30萬文字形成8部作品:《溫都不令:正在遷徙的村莊》、《托雅的頭戴》、《馬王巴拉圖蘇和》、《兩個會唱歌的老人》、《烏克忽洞的馬鈴薯》、《冬天:缺雪的都榮草原》、《蒙古族少年的回家之旅》、《哈薩爾的子民》。

“影觀達茂”力求為草原留下珍貴文本,為民族攝影探求一種新的模式,並讓民族影像回到自己的家。

 

當“故事”遇上“會講述的人”

文/伏瑞峰 蒙古族文化學者、原中共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旗委書記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簡稱“達茂”)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在歲月的長河中,遼闊壯美的達茂草原發生過太多感人的故事:遊歷歐洲文明第一人列班掃馬的故事,監國公主阿拉海別吉的故事,神勇英雄哈布圖哈薩爾的故事,百靈廟抗日武裝大捷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支援包鋼獻出聖山的故事,保護草原全面禁牧的故事……特別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農牧民,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他們的精神和靈魂,更是留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無盡故事。

作為一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達茂旗經濟相對落後,但文化富集、特色鮮明、多元文化並存。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相融共生,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和諧交流,民族文化與民俗文化交相輝映。來達茂工作後,我深深地被這片厚重的土地所折服,被這裡純樸的人民所感動,我一直琢磨著一件事兒:如何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這裡,走近這裡,走進這裡。

時代正發生著急劇的變遷,在市場化浪潮的裹挾和資訊化革命的顛覆下,許多傳統的東西正在悄然消失。消失就意味著寂滅。在這個疾速轉型的歷史關頭,作為見證者和參與者,我們有責任把這種流變的過程記錄下來,這是對歷史的負責,也是對未來的期許。

陳小波,一個視野開闊、思維深邃、極具創新精神的文化學者——與達茂迎面相遇,立即對這裡的人、牛馬羊和草原有了慧眼獨具的發現和發自內心的情感。經新華社內蒙古分社青年記者張麗娜引薦,我與陳小波有了一次深入的面談,她見解獨特,談吐睿智,關於攝影的獨特創意,關於民族攝影的新穎構想,關於“攝影沒有小題材”的精闢論述,關於“開一個小口,打一口深井”的創作理念,與我們想要深度展示達茂的初衷不謀而合。於是,雙方一拍即合,直至“影觀達茂”活動的最終啟動。

作為活動的發起人和策劃者,對這次文化創意實踐,陳小波不僅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還動了她在首都工作三十餘年積累的全部人脈,邀請到國內外重要的攝影家、文化學者以及資深媒體人,組成八支專業團隊,每隊六至七人,一個選題,分批赴達茂旗。達茂草原的廣袤開闊和豐富多彩,給了這群深懷文化理想的藝術工作者和文化學者足夠的自由想像與記錄的空間,他們分別尋找自己與達茂的情感紐帶。在他們的眼中,這裡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珍貴素材,有許多他們“踏破鐵鞋無處覓”的獨特風景,更有太多令他們留連忘返和深入思考的東西。

藝術家和學者一概將目光聚焦于平凡點滴之處:一戶牧民、一個村莊、幾個孩子、兩位會唱歌的蒙古族老人等等。通過對這些平凡人和普通事的深入體察和全面觀照,折射社會的變遷、文化的傳承、牧人的氣質、草原的雄渾與蒼茫。這種以小見大的紀實方式,能把故事講得生動具象,頗具人性,於是就能以小小許勝多多許,使蒙古族的凡人小事,輻射四面八方,引起他人的共鳴和關注。每個主題都算不上宏大,卻都有故事和人物來支撐,而故事和人物的背後體現了人性的善、崇高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堅韌厚重的歷史……

“讓攝影回歸本真”,是本次紀實攝影活動的一大宗旨。以影像的直觀和犀利,真實記錄人們身邊正在發生的一切,再配以有學術背景的文字,這樣的敘事方式直抵人心。以這樣的方式講述故事,有質感、有思想、有深度,一定會讓人喜歡看、願意看。達茂旗的故事遇到了會講述的人,結果就是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八冊圖書。

真正的藝術家,一定不會有絲毫的“架子”。這些藝術家和學者一頭扎進最原始的農村牧區一住就是七八天,與農牧民同吃同住同感受,真心實意交朋友,記錄他們依然單純的熱情和簡樸的生活方式。農牧民的質樸、善良讓他們感動無語,農牧民堅韌不屈的生命力,更是讓他們潸然淚下。雖然條件艱苦,但藝術家們感受到的卻是滿滿的收穫。用河南籍作家墨白的話説:“你們這個地方,是能夠出大作品的。”

不遠千里萬里,一批又一批的精英團隊,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達茂這樣一個小地方,用鏡頭定格百姓生態,用文字記載眾生情感,把所有的物當生命來拍,幫助我們講述百姓自己的故事,乃是達茂人民之福。這些藝術家的敬業和專注,讓我深深感佩。在此,我謹代表達茂旗的父老鄉親對藝術家們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謝。

這樣的一次活動,到底能給歷史留下什麼,能給未來帶去什麼,這裡先不妄下結論。陳小波曾説:“為什麼做這個項目?為歷史做,為文獻做,為還原一個真實的草原做,為草原上的牧人和馬兒羊群做,為世界攝影做,為我們自己做。”那麼,這次的“影觀達茂”活動和這八冊書猶如一塊柱石,就矗立在達茂草原上,讓我們看到這裡醒目地連結著兩端:一端通向歷史,而一端延伸著未來。

 

希望我們的作為,配得上達茂草原上微小而不屈的靈魂

文|陳小波 影像學者、策展人、新華社領銜編輯

我們為什麼做“影觀達茂”項目?為歷史做、為文獻做、為還原一個真實的草原做、為草原世代牧人和馬兒羊群做,當然,也為我們的內心做。

達茂是探索人類與自然環境共存的方式及狀態的寶地。這裡開闊廣袤空間所帶來的自由感吸引著我們。來到這裡的每一位撰寫者和攝影者在出發前已清楚自己的方向,我們尋找著自己與達茂的血肉通道:與自然有緣就擁抱自然,與牧人有緣就貼近牧人。我們渴望做到:面對風光,體恤自然;沉入人文,心疼百姓。

我們都住在牧民家裏。我們的工作飽含靜謐而深情:以史詩般的視角記錄達茂遊牧民族樸素的生活狀態,為未來者講述我們此刻所身處的文明。

來達茂的每一位都訓練有素,深知哪怕再是渺小卑微的角落,一旦面對了,便是人類創造的崇高空間。因此,即使在一個小而又小的範圍內做攝影,為人類文明留下影蹤,是幸運更是上天給予的恩典。

“影觀達茂”是記錄,是傳播,最後——不管願意與否——終將和達茂一起併入歷史。在達茂悠長久遠的歷史中,也許這是第一次:影像那麼集中自覺地參與它的歷史進程。於是每個參與者須得不停問自己:我們隔著千里萬里來到這裡,奔波在大山大河之間,奔波于草原村鎮間,心裏想到的、眼睛看到的,是否沒人能替代?我們在拍攝時,是膚皮潦草、高高在上?還是莊嚴節制,不停叩問良知?

“影觀達茂”試圖留下兩個對象:達茂,以及關於達茂的影像。

那麼,我們不要什麼影像——不要紅美光亮,不要老少邊窮;不要視覺衝擊力;不要簡易粗陋淺鄙;不要故作深沉、矯柔造作;不要費解、不要虛浮。

我們需要什麼影像——達茂獨有的生活方式、生産方式、生命狀態;草原文化的傳承與繼續;牧民獨有的精神氣質:大豪邁下的大孤獨,英氣外表裏的蒼涼內心;和草原一樣平靜、老實、蒼茫、素樸的照片;尊重當代閱讀習慣的照片;與時間的應和中會自己説話的照片;全人類呼吸與共、歌哭與共的照片;有詩意的照片……

作為一個有彈性、有溫度的項目,“影觀達茂”當然不是純然客觀的。參與者通過影像和文字,表達達茂有什麼以及我們應該看到什麼。沒有一成不變的想法和做法,達茂的每寸土地日日激發我們、警醒我們,不斷打破我們固有的幼稚和無知。

攝影和音樂、文學一樣,應該是存放謎團的地方,同時也是解開謎團的地方。行走在無邊的草原,遙望那些孤零零的土房,近看那一張張美好的臉,我們心中謎團重重。蒙古族人,他們如何抵擋風雪,如何抵擋孤獨,大自然又是如何優勝劣汰,把那些有著一把硬骨頭和蓬勃生命的、英俊的兒女留下來的……我們擁有何等能力和智慧,才能解開這些謎團?

我們深知自己只是一個過客。我們僅僅觸及了草原的淺表,安放大地之心的深處,我們始終沒有抵達。我們盡可能做到,讓我們樸素的文字與影像,貼著土地,長成花草;搭上白雲,化作雨滴;貼著心窩,釀成血。即便沒有做到,也希望我們的作為,配得上達茂草原上微小而不屈的世代靈魂。

歷史與文化的根,在達茂草原綿延賡續了數千上萬年。而今目睹它漸次損毀與逝去,傷感之餘,我們在理解中也感受到無邊痛悼—過去的遠不僅僅是歷史,更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曾經擁有無以倫比的尊嚴、風韻與厚度,屹立在蒙古高原上。於是追問在繼續:這樣的拍攝是為自然與人類所做的最好最切實的證詞嗎?除了對人類生存方式多樣性的努力呈現,攝影的鋒芒還需要走多遠,才能指向人類共同面對的疑難與困境?

這個項目,我依然選擇那些和我有共同經歷、共同價值判斷的友人來共同完成。我選擇那些用靈魂、用情感、用常識、用悲憫之心為人做事的同道——他們有我多年的友人:于德水、胡武功、聞丹青、何志雲、黑明、宋婧、李毅、王身敦、曾年、傅擁軍、任悅、吳硯華、嚴志剛、孔寧、王巍、王蕾、牛國政、王爭平、康泰森、許寶寬、孫家迅、沈伯韓、陳團結、汪澎、賀新耘、文赤樺……也有新朋友:朱靖江、墨白、江媛、耿亞偉、梅若梅、樊強、胡桑、艾靜、于曙光、秦文秀、馮莉、徐冶、敖登托雅……

更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了不可多得的地方官員伏瑞峰。作為一個蒙古文化學者,伏瑞峰對“影觀達茂”提出這樣的要求:“無論是文本還是影像表述,都應該力求歷史感、國際化、無疆界、當代性、民族性、神性、歌唱性。”

是伏瑞峰和他為之奮鬥的達茂聯合旗,提示了“影觀達茂”應該具有的靈魂,最後成全了這個項目。

“影觀達茂”叢書包括八本書:《馬王巴拉圖蘇和》《兩個會唱歌的老人》 《溫都不令:正在遷徙的村莊》 《托雅的頭戴》 《蒙古族少年的回家之旅》 《烏克忽洞的馬鈴薯》 《哈薩爾的子民》 《冬天:缺雪的都榮草原》 。每本書用豐富的圖片和專業性的文字講述一個故事,並試圖回答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