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閱讀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發佈時間: 2016-07-26   |   作者: 圖片中心   |   責任編輯: 圖片中心   |   來源: 中國網圖片中心

 

最喜歡雨天和雪天去故宮,那份陰柔的美,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不同的氣候不同的氣象,故宮的味道不同,陽光、藍天、白雲、紅墻、雷雨、氣味、聲音,稍縱即逝,世上一切都是稍縱即逝。雨,刷拉拉的下個不停,故宮,被雨線切割成了一塊塊的記憶。皇帝的雨中生活,我們無從記憶,別人也無從知道,那些想像中雨中的歷史,如今是否依然清晰的封存在這個空間散落的雨滴裏?一座城,一座大得令人茫然的城,在雨中只有雨滴的記憶。

最喜歡的是她的倒影。 雨水從天而降,天與地,從此交匯。雨,進入紫禁城的這個庭院,不分陰陽,不分帝與妃。在冷峻威嚴的皇城前廷與後院,雨,將所有的交織在一起,留下一條條柔軟的弧線。世上第一大皇宮的前廷,是小橋流水的格局,這是風水中背山面水的尊貴設置。

只有在雨裏, 就成了一幅動人濕意景象

你一定見過三大殿的金磚漫地,只有在合適的光線下才顯示她的美麗,可到了雨天,滿城都是金磚漫地的情景—— 雨把磚滲透,金磚是一兩黃金,可以是明朝初年1500斤精米的價格;可以是清朝初年三個縣令一個月的薪酬;也可以是一塊地磚的造價。它們本是江南的土,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經過掘、運、曬、推、舂、磨、篩七道工序,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掉土性。

它們沉浸于姑蘇的水,經過三級水池的澄清,沉澱、過濾、曬乾、踏踩、摔打六道工序,它們煉成稠密的泥,它們將要成為紫禁城裏的金磚。

皇帝可以用四年的時間,肇建一座宮城;也可以用近兩年的時間,僅僅打磨一塊磚。速度與精緻,都微縮在小小的金磚裏。靜靜地立在雨中,觀如此珍貴的金磚以及一瓦一紅墻,也只有皇帝經常光顧的宮殿才有資格陳設,紫禁城大部分地方看不到它們的身影。無名工匠複雜而漫長的勞作,使原本不名一文的泥土,竟有了黃金的身價。

雨天裏,更能仔細端詳這座宮殿的結構。中國木構建築,好似一棵樹的演化,其中,技術做複雜的就是鬥栱;最簡單的組合,也是鬥栱。 一塊像盛米的鬥,一塊像挽起的弓。鬥上置栱,栱上置鬥,鬥上又置栱。結構千篇一律,造型卻又千變萬化。

清代《工程做法則例》列舉的鬥栱形式,就有三十多種。鬥托著栱,栱又托著鬥,由一點綻放開去,使宮殿如同一棵參天大樹,舒展,沉穩。中國建築,如果把所有的墻都拆除,依然會結結實實地站在那裏。鬥栱,一層一層伸展開,擴大了橫樑的著力面積,將大屋頂的重量,向下傳給立柱,架起一座木建築。其實,到了清代,建築結構已經變化,梁的承重功能加強,鬥栱變得更精巧、更漂亮,成為建築裝飾的一部分。它自身也被畫上隆重的色彩,承載木建築輝煌的美。

就這樣靜靜地站在雨中看這座輝煌的建築。中國古代的房子,其實,就是在講述木頭與泥土的故事。 泥土夯實為地基,托起這根根木構。泥土也可飛升到屋頂,化作這片片琉璃。

琉璃瓦,皇家的瓦

琉璃廠古玩街,燒制過元明清三朝的琉璃瓦,乾隆皇帝大概覺得這個地方離皇宮太近,燒制琉璃的濃煙污染了藍天,刺鼻的氣味影響了空氣品質,於是,他下令將琉璃燒制基地,遷到了西郊的門頭溝,現在那個地方還叫:琉璃渠,也還在燒制琉璃瓦。給成型的瓦片上釉料,再次入窯,就能燒得色澤光鮮,如同琉璃。不同的顏色,正是因為釉彩中含有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紅色的氧化鐵釉料,將燒成黃色的琉璃瓦。

雨水,使故宮的一切更清晰了。五行,顏色,成了這座城的一種神秘。在一切都有規矩的紫禁城裏,這些顏色的使用也是有秩序的。五行中的五種元素,各代表一個方位,一種顏色。

黃色屬土,土居中。帝王居天下之中,紫禁城絕大多數屋頂是黃色的。

南三所位東,屬木,主青,主生。年幼的皇子皇孫學習成長的地方,屋頂是綠瓦。北方屬水,主黑。神武門內東西大房用黑頂。

不同規格的琉璃瓦,彼此咬合,層層疊疊,一直延伸到屋檐末端的瓦當。它的背上留有一個圓孔,釘入瓦定,防止下滑。整個屋頂的琉璃瓦,就此連接成密不透風的保護傘,為宮殿擋風遮雨。

琉璃瓦本是泥土,生於大地,經過活得淬煉,水的洗禮,有了金子般的秉性,高高居於紫禁城的屋頂。這一刻,雨水滑過它們,帶著它們的氣息,滴落庭院,回歸大地。

這樣的雨倒影,我不知你是否見過

我經常把這樣的景象比喻成故宮是一棵大樹。紫禁城,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木建築群,皇帝重新將一棵棵樹,種出世上最華麗的大森林。

縱觀西方著名建築,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鬥獸場,中世紀歐洲的大教堂,無一不是磚石結構。而中國的紫禁城,成千上萬的構建,不靠一枚釘就能緊緊扣在一起。木材,是這個龐大建築群最重要的材料,是這個民族對樹的感情,對木材的了解,和是否缺乏石材無關。

與西方磚石的層疊結構相比,中國傳統木建築所運用的構架,像一座房屋的骨架,其中一個最大的特色:墻倒屋不塌,正是對木構建築的描述,本質上和現代框架樓房並無二致。

打入冷宮。許多人都沒有見過,陰濕,陰森,陰冷,一定是你對於冷宮的第一想法。冷宮你也許永遠看不到,那麼天街你是否知道?但故宮裏的確有天街一説,在分與合的森嚴戒備中,有一條特殊的通道。這條通道,它連接著前朝與後宮,它是分隔國與家的界限,它是清朝後宮女性,一生走不出去的,前朝大臣若非奏召,嚴禁進入的地方。這就是景運門與隆宗門之間的這條天街。

從天街旁,跨越了隆宗門,就可以走近慈寧宮。紫禁城的中軸天街,既是左右,前後,內外,陰陽的劃分,同時又恰好是一切劃分的匯合。這是以空間來分隔,以空間作緩衝、黏合的巧妙佈置,驟看,並不突出,卻非常重要。

這個過渡的空間,南北寬度最窄處只有約30米,清代的禦門聽政、齋戒等典禮儀式,都在這裡舉行。

處於內外朝之間的天街,也成為內朝與外廷兩個勢力圈的中心點,皇帝就在中心點做出平衡。兩方勢力在這裡滲透,博弈。

這樣雨天的景色小院,已經不會再複製了

如今,在這座紫禁城裏,你可以自由出入開放區域,不管是雨天和是雪天,在這座城裏,時間可以被看見,可以被聽到,可以被觸摸,雨的聲音,而有時卻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100個人的眼裏有100個故宮,在雨中,看故宮卻少之又少。天地雨水之間,締造了男女生活,手指起落之間,倣若木上開花。筆墨鋪滿之際,盡使滿木生香。這一場魚水,滋潤了你我滋潤了陰陽,如同一隻你手中的玉筆,能追溯到春秋時代的古意,這一轉腕,承襲了祖師爺吳道子的風骨,這一收臂,似看到三千年春夏秋冬。

今天,故宮大許多古老的工藝依然延續著,顯示著生生不息的力量。上漆、添瓦、雕梁、畫棟,一雙雙普通的手,勾勒出泱泱大國最至高無上的帝王之城。北京紫禁城,便是由瓦、土、石、木、彩畫、油漆、搭材、裱糊這八大作細碎的工程打造出來的。藍天中的故宮是一番景象,雨中的故宮的色彩又是一番色彩,色彩分配,受光面用朱、丹及金、黃等炫目色彩,呈現富麗、豪華之感,檐下的陰影部分則施以青綠為主的冷色基調彩畫,既增加檐的深厚感,又與受光面的色彩對比,立面效果更加端莊威嚴。那麼,雨中的色彩,是否使你濕意了呢?

(攝影/朱文鑫)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

只有你走近雨中的故宮,才會體味那份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