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年2月4日
嘉賓:李海青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正在從美好的願景一步步變成現實,以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姿態,在人類文明進步的潮流中奔涌起伏。其所蘊含的文化自信,源自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自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源自於中國式現代化將開創的美好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可以説如果沒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就不會有今天的文化自信自強。當下,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如何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中華文明在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展現出了怎樣的特點?本期節目,特邀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海青進行解答。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海青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攝影/鄭亮
中國網:李院長您好,歡迎您作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李海青: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我們常説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您是怎麼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的呢?
李海青:中國文化嚴格來講是中華民族,各個民族相互融合,形成的一個中華文化,這樣更準確一些。中華文化既包括漢文化,同時也包括各個少數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的整體性的大的文化。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現在是五千年,實際上中華文明的探源工程正在時間向上追溯,時間會更長。那麼幾千年的文化發展,中華文化應該説很多優秀精華,我們都知道的。比如説以民為本、民為邦本,包括為政以德、天人合一、厚德載物等等,這樣一些思想精華,具有永恒價值和意義,我們今天也需要進一步繼承和發展。
但另外一個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傳統文化幾千年時間,也有很多的思想的糟粕,這個需要認識的。對傳統文化,又不能拔得特別的高,這也是注意的一個點。特別是現在有一種趨勢,好像傳統文化全部是精華,這樣也不行。不能搞文化的復古主義,所以傳統文化這個問題,我們還是有辯證的分析理解,既要把握精華,繼承、發揚、吸收,同時加以光大,同時傳統文化中糟粕的成分,還需要認識清楚,加以剔除,這是一個理性的態度。
中國網: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要做到文化的自信自強,首先的基礎條件是要對我們國家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在了解基礎上,産生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您認為國人尤其是青年人對中國的文化是否有足夠的了解呢?
李海青:現在應該説和過去相比,和傳統社會相比,是弱化很多,這是客觀現實。當然現代,我們國家也正在採取措施,來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包括進一步地了解學習和掌握。
年輕人,實際上他們心裏邊有這樣一種觀念,有這樣一種意識,傳統文化,傳統的精華,包括孝道,包括家的觀念和情懷,但是他們整體來講,對傳統文化這樣一種理解、把握還是不夠的,包括我個人也是很不夠的。
我是過去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後來轉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對傳統文化,典籍、經典,我也不是特別地熟悉,這兩年開始補課,看了《大學》、《中庸》,《論語》以前看過,現在又看了《老子》和《莊子》,感覺到傳統文化確實是精華纍纍,很多好的東西,好的理念,具有普遍的價值和意義,在今天依然如此。所以作為中國人,應該去好好地珍惜,並且切實地去學習,能夠對傳統文化有個比較正面的掌握和了解。這點應該説是我們今天包括下一步應該下功夫去做的工作,特別是對於青少年,對他們傳統文化素質的培養極為重要,這是我們的根所在。所以傳統文化的教育確實在當前,包括以後,是極為必要的,我需要補課,他們可能也需要補課,並且這個補課是長期的。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海青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攝影/鄭亮
新時代的中國,正在以文化自信自強,譜寫波瀾壯闊的中國式現代化文化長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瞭前進方向,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國網: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強,是中國共産黨文化自信理論一個重大的發展,這些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如何才能做到讓文化更加地自信自強,築就社會主義文化的新輝煌,對此您有哪些建議呢?
李海青:中國文化自信自強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中國共産黨的文化自信自強。中國共産黨的文化自信自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共産黨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揭示了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以及人類思維的發展規律。中國共産黨以它為指導,推進中國化、時代化,來不斷地把握共産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通過對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來制定政策,這個非常具有針對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共産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通曉規律,這個具有自信。
第二,中國共産黨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來武裝全黨,教育人民,能夠凝聚思想共識,這一點也具有自信。我們黨一直強調思想建設黨、理論強黨,就是對全黨包括人民群眾進行思想理論教育。
第三,中國共産黨特別強調學習借鑒繼承,一方面繼承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同時學習西方文化的思想精華,再一個總結實踐中的成功的經驗和做法,通過這樣一種借鑒、學習、總結,來不斷地提高認識,來不斷地提高對規律的把握,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具有自信。中國共産黨通過以上三個方面,應該説自身首先做到了自信自強,才能夠引導整個中國社會的文化的自信和自強。
文化的自信自強,它的提出意義重大。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建設。第一,我們的硬實力必須要增強,我們的經濟要進一步地發展,國防科技實力進一步地增強。沒有硬實力,軟實力就沒有支撐。
改革開放45年的時間,特別是十八大以後,我們的綜合國力世界第二,硬實力不斷增強,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心的提高,都是很快的。總書記也講過現在80後、90後、00後出去看這個世界,他們的心態就不一樣了,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過去是仰視,現在我們可以平視。所以説硬實力是關鍵,我們談文化軟實力不能脫離開硬實力,特別是經濟的發展,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還是要把我們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進一步明確和強調,指導思想不能夠丟。特別是我們的創新理論要用於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整合思想,凝聚共識,有效引領極為重要。
第三個方面,傳統文化這面旗幟我們要高舉,傳統文化的精華具有普遍的價值和意義,我們作為中國人強調文化自信自強,對傳統文化裏邊的優秀的成分,我們要有信心。特別是今天全球化不斷發展,人類面臨很多新的挑戰和問題,我們傳統文化很多的理念,在今天也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所以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要吸收借鑒,進一步地發揚光大和傳承。
第四,對西方文化要辯證地分析和把握。現在我們對西方文化批判的比較多一些,確實西方文化是資本主導,問題很多,但西方文化畢竟也有很多的精華所在。所以現在我們要提高文化自信文化自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西方文化中好的東西,客觀講,我們今天還要踏踏實實地學習和借鑒。所以,我們的態度還不能太驕傲,你可以自信,但不能自傲,還是要學習。
第五,對於人民群眾的文化訴求,我們要及時地予以滿足,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特別是本世紀以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增多,文化需要的層次和水準也不斷提高。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更進一步地發展好我們的文化産業、文化事業,滿足人民群眾掌握文化的需要。能不能提供更多的文化産品,他們的文化需要能不能很好地滿足?這個也極為重要。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我們文化的自信和自強,能不能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一種引領全球發展的新的文化理念,這個很重要。什麼叫自強?一方面國內的問題要解決,另外一方面,面向全球提出幾個方面的新理念來引領全球,你比如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非常好,用這樣新的理念引領全球,引領時代,引領方向。這個説明什麼?説明中國的文化確實是強了,這樣我們才具有自信。所以,綜合這幾個維度可以説文化自信自強的推進是個系統工程,要多方的推進,綜合的推進,這樣才行。
中國網:中國正在用自己的實踐來創造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方向是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協調,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的教育,傳承中華文明等等,在這方面有沒有一些比較優秀的案例呢?
李海青:這方面的案例是很多的,我講這樣幾個。第一,《中國詩詞大會》,可能你也關注到了,《中國詩詞大會》,我覺得非常好,傳統的優秀的文化精華,中國的詩詞,很多不僅文采飛揚,同時理念也非常好。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讓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激發他們的興趣,這個就是非常好的形式,認識到傳統文化包括詩詞這個載體確實是非常好的,他們有興趣進一步地學習。
再一個案例,就是我到地方調研,現在很多農村,都有農村書屋,搞得非常好。書屋的面積有一百多平方左右,裏邊你可以看書,也可以休息。書的種類包括農業科技,包括黨的政策,國家政策,包括法律都有,文學作品也有,同時兒童的書籍也有的。兒童放學之後,在書屋裏邊也可以去看看書,都非常好的。我的觀察,利用率很高,一開始我以為農村書屋可能形式化比較嚴重,農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看書,後來發現不是那樣,現在很多包括邊遠的山區,農村書屋都是利用得非常好的。
所以農民的文化需求還是很旺盛的。通過這樣一種文化書屋,來滿足他們努力增長的文化需求,這個很成功。包括城市裏邊,社區也有很多的書屋,怎麼樣更好地利用,我們該考慮這個問題。
第三個案例,就是我看電視看到的,咱們的神舟航太員在神舟上,天上給中小學生講課。這個案例也非常好,一方面展現我們的硬實力,同時用這樣一種方式來展現中華民族這樣一種自信心。實際上這個教育既是一個知識教育,同時也是一種愛國教育。它是一個硬實力、軟實力很好地結合。硬實力我們的航太科技,軟實力,通過我們這樣一種方式,把整個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予以展現。這是很好的案例。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海青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攝影/鄭亮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我們要堅守住中華文化的立場,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國網:全球化時代,人類各種文明的交流互鑒讓世界變得更加地美好,但是也有人擔心,文化的全球化會加速異質文明的消亡,比如一些相對比較弱小的國家或者民族,其實在交流過程中,沒有獲得平等的話語權,您對此怎麼看呢?
李海青:文明的盛衰消亡是一個正常現象,人類歷史上很多文明都已經不復存在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正常的。但是全球化的視野下,對弱小的民族和文化,他們的文明,我們還是要平等地去對待。不能像西方殖民主義者一樣,用武力強力去摧毀,這個是不應該的。所以,兩層意思,第一就是文明的興衰發展這是正常的,另一層意思就是不能用西方殖民者那樣一種行為模式,去強力摧毀,這是不應該的。每一個民族,每一種文明,不管如何,它的文明和文化都應該受到平等對待。
中國網:中華文明在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展現出怎樣的特點?
李海青:我個人感覺有這樣三個特點。第一是包容性,求同存異,承認我以外,其他文明也可以存在,有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不是説就是我自己存在,我就是唯一標準,不是這樣的,互相具有包容性。第二平等性,它各種文明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相互溝通,不是高高在上,不是那樣的,平等去對待,溝通交流。第三就是相互的借鑒和學習。包括我們歷史上佛教傳入中國,一開始也是抑制的,我們也是最後吸納,借鑒,包容,最後成為一體。包括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我們也是這樣。所以這樣包容性、平等性、借鑒性,是中華文明的特點和特質吧。
中國網:下一步如何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您有怎樣的建議呢?
李海青:第一要能夠提出引領今天人類發展方向的新的假設的理念。比如咱們剛才講到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包括總書記提到的三個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都是説用這樣新理念在今天引領全球,引領時代,引領社會的發展,這是非常必要,這是提高對外傳播能力一個重要的方面。
第二,中國的硬實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你理念再好,自己本身硬實力不行,別人無法信服你。所以把自己的經濟搞好,社會建設搞好,生態文明建設搞好,黨建搞好,把中國內部的問題解決好,我們硬實力不斷地增強,這時候你的文化對外傳播有了一個底氣,有了一個基礎,這個很重要。
第三,在對外傳播中,要盡可能用通俗化、大眾化的語言,向外界傳播我們的理念、思想、制度、文化。我舉個例子,比如説我們知道鄧小平同志有“貓論”,所謂“白貓黑貓”,都知道,這個就很典型。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生産關係模式不能太僵化,要靈活一些。這個對西方對外傳播很有效果,單一聽就明白了,制度不能太僵化,不能太保守,要靈活,要適應我們的實踐需要,社會主義搞建設,講功能,講效果,講實踐標準,制度本身不能太僵化,聽得都明白。就這種形象語言,對外傳播,效果特別好。
在對外傳播方面,還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就是我們要根據傳播對象它的文化傳統,具體國情,進行分眾化的傳播。綜合來講,提高文化對外傳播的這樣一種能力。這幾年,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大的思路上應該是比較明確的,效果也不斷地提高,我們也很有信心。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充滿了生命力,在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發展繁榮。新時代新征程,以文化自信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及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注入更強大的精神力量。
中國網《中國訪談》欄目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
聯合出品
(本期人員:編導/主持/文案:佟靜;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