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閱讀
 
 
 

合肥市長羅雲峰:以科技創新賦能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發佈時間: 2023-05-05 14:27:37   |   作者: 綜合   |   責任編輯: 李鑫

 

時間:2023年4月28日

嘉賓: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羅雲峰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近日,第二屆中國式現代化論壇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舉辦,本屆論壇的主題是“以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論壇現場,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特別專訪到了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羅雲峰。


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羅雲峰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專訪。中國網 鄭亮 攝影

中國網:羅市長,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

羅雲峰:你好。

中國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也明確的提出實現高品質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您是如何理解實現高品質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羅雲峰:對於高品質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有明確的要求,就是新發展理念,努力讓創新成為根本動力或第一動力,讓協調成為內生的特點,讓綠色成為普遍的形態,讓開放成為發展的一種必由之路,讓共用成為根本目的。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高品質發展與安全的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中國式現代化有明確的五個方面的本質要求。

我的體會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一定是在發展方式上的創新,把創新牢牢作為下一步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這個過程中,大的區域協調、小的城鄉協調、都市圈中間的協調、不同層級群體中間的協調,形成整體最優的協調系統。

再一個是綠色,一定是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生態保護,節約資源,就是以更高的品質效益,與自然環境保護很好地協調的一種方式。

另外是開放,當然現階段的要求是更高品質的開放發展,在內迴圈中如何更好地打通要素流通渠道,還有更高品質的對外交往合作。

還有共用,我們的現代化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讓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産黨執政的根本目的。所以,共同富裕是我們現代化必須要把握的一個重大原則。

中國網:作為城市的掌舵者,在您的探索實踐中,您認為高品質體現在哪些方面?

羅雲峰:對合肥而言,我們牢牢把創新作為高品質發展的根本動力。2016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安徽、親臨合肥,都要求我們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把創新作為下一步發展方式裏面的一個重要引領。我們牢牢按照總書記的囑託,把創新放在整個事業發展全局最重要的一個位置。

中國網:我們具體做了哪些工作,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羅雲峰:我們有比較強的科技創新基礎,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院,還有其他相關的一些國家戰略性科技力量。

合肥國家實驗室實現全國首批首挂。目前已建、新建、在建的有12個國家大科學裝置,我們也是全國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也承擔了國家的一些重要使命,比如資訊、能源、健康、環境是合肥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的主要方向。所以,圍繞這些方向,建立了一個一個的“國字號”研究院、研究機構,圍繞創新來佈局新型研發機構。

在我們的理解中,原始創新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一個城市未來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潛力和品位。所以,儘管是一個地方政府,但對國之大者,對重要的基礎研究,我們是全力做好保障、服務、支援。

我們把最好的資源留給創新,在合肥要找科技創新富集區、活躍區很容易,就是風景最美的地方,好山、好水、好湖旁邊肯定佈局的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研發中心。

我們是比較早的成立了市裏的科技創新委員會,統籌各類要素,給創新最好的政策、最好的條件、最好的服務。人才是創新的最主要的要素。對人才,與時俱進地制定各類適合於人才創新、創業、創造的有效管用的政策體系。近幾年,各類人才在合肥市加速匯聚,最近三年,每年留在合肥的大學生30萬人左右,不同層級的各類高端人才加速匯聚。另外,大科學裝置、大的平臺、好的環境也吸引很多人才,來了以後源源不斷地創造很好的創新成果。

我們非常注重科技成果怎樣能轉換成産業,怎麼能走出從科技強到産業強、到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路子。在這個方面,進行了很多探索,科技鏈、産業鏈、人才鏈、資金鏈怎麼很好地融合,科技、産業和金融怎樣有效地聯動。到目前為止,合肥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在工業的比重是比較大的,最近五年幾乎是翻了一倍,從30%多到現在57%左右。而且在一些重要領域,像人工智慧、新型顯示、積體電路都是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整個産業高端化、産業綠色化、産業智慧化、産業鏈的整個協同性都是一個很好的狀態。

中國網:我能感受到我們的工作方方面面圍繞著創新,創新也能帶動著接下來的工作來實現高品質的發展。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開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下一步,在以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合肥市又將從哪些方面發力?

羅雲峰:科技創新再升級。我們今年開始,在去年謀劃“科大矽谷”建設的基礎上,將其作為科技創新或者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的一個“試驗田”。抓住現在國際大格局的變化,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在合肥的機構以及各類科研院所在海外、在全球的資源,我們拿最好的環境、最優的創新創業環境,拿最好的政策,整合一些最適合於各類創新人才的政策。我們的政策是把“好的政策”集聚起來,讓各類人才從中間挑哪些政策是他們最需要的、最解渴的、最管用的,整合一個政策高地。“科大矽谷”是連接全球的科創資源,在創新上也是再升級版,連接全球資源,視野更加寬闊。

我們還在謀劃建設新的二十平方公里的未來大科學城,從大的設施到創新的環境,到政策體系,到安居以及各方面的生活服務,到周邊的環境,進行系統的佈局,系統的部署,形成創新、田園、綠色的環境整合,讓創新繼續升級,往更高的層面在走。

另外是産業鏈的中高端,在已有的16個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基礎上,把産業再做大、做強、做深、做寬。在一些新的戰略方向上,現在也在謀劃,從一些已經很好的、有創新基礎的創新鏈再延伸到産業鏈。在産業發展上,我們在全國比較早的提出場景驅動中心,通過場景的發佈揭榜挂帥,吸引更多團隊、人才、資源來攻克“卡脖子”技術。另外是産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性,這方面的視野再拓寬,在整個長三角和全國範圍內搭建穩定的産業鏈。

在綠色上繼續推進綠色轉型,智慧化、數字化、智慧化。今年的目標定得更高,所有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能耗、效益還不是太高的企業以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全覆蓋。去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覆蓋了70%左右,今年在這些領域全覆蓋。今年發力的方向是整個數字化,數字化轉型、數字化升級。

在整個長三角一體化上,開展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瞄準一些共性的關鍵領域,聯合攻關,集中突破。

在已有人才政策的基礎上,今年又疊加一些非常好的人才政策,從本科生到碩士、博士、博士後到各類人才體系,量身訂做政策。除了科技創新人才和産業人才之外,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文化藝術人才、教育人才、醫療人才,包括鄉村振興、城市規劃建設等各個方面的人才吸引。今年還計劃更大比例的投入到人才的吸引上和好的人才、好的環境的營造上。

還有鄉村振興與城鄉協同發展,現代化城市與美麗鄉村如何協同,今年的重點,整個基礎設施建設,整個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更多的向縣域傾斜延伸。合肥近幾年總體情況不錯,我們的城鄉居民收入比例從過去一比二之外逐漸在一比二之內,每年都在縮小。優質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都在向基層傾斜、向基層延伸。

今年的一個系統重點佈局是為企優環境和為民優服務。目前,合肥的營商環境在全國能夠進入前十,但我們的目標要更好。

為民服務方面,我們對各個為民服務平臺進行系統梳理整合,讓老百姓辦事方便、及時、快捷,讓老百姓反映的事情能有一個負責任的、一環一環閉環的辦理機制。

還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問題,比如對一些特殊群體更多的關心、關注和關照。這兩年我們與北京、上海共建區域醫療中心,提升醫療品質。我們進行多種方式的托幼,增加高品質的學位,合肥近五年建了589所學校,平均每三點零幾天建一所學校,而且還是優質的學校。在醫療床位、醫師數量和整個水準上,尤其是鄉村基層醫療機構的水準能力都在提升。另外,我們的養老工作是不錯的,養老服務品質監測滿意度全國第一。作為一個城市,這些方面都是必須要考慮的。

另外兩個維度的事情,一個是治理水準的提升,就是多元矛盾化解體制機制的搭建。因為我們是科創之城,在人工智慧大數據方面還是有很好的優勢,對12345熱線老百姓反映的問題,寫信反映的各種事項,進行大數據分析,分析以後與一個個相應的部門對接。反映多的問題一定是政策上有問題,肯定是共性的問題,能答覆的答覆,能解決的解決,涉及比較多的問題,儘快的研究,完善政策,完善措施。

還有一個,統籌高品質發展和安全。作為黨委政府,時時刻刻要把風險、把隱患牢牢放在心裏面,時時放心不下,這裡面的安全風險還是比較多,我們一個領域一個領域的系統佈局,像城市生命線,這是公共安全領域現在在全國做的比較有特色的,叫“清華方案·合肥模式”,整個地下的空間都是用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哪漏氣、哪漏水,整個大數據平臺都能動態知道,大數據平臺與我們整個城市安委辦的部門聯動,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在城市生命線上依託科技,我們在全國做的還是有特點的。有了這樣一個安全底板,讓城市發展落在一個堅定的基礎和支撐之上。

我們一方面做好各領域的高品質發展,另一方面就是真正把人民群眾的任何愁事、煩心事、不快事都當成黨委政府的大事情來做。

作為人民政府,如果老百姓沒有感覺到高品質發展,如果只是一些指標上增了什麼,幹了什麼,那還不是全部。一定是按照總書記講的,人民群眾的評價是最重要的評價。

中國網:相信我們在這樣一個更高水準和更大力度的創新發展之下,合肥將開啟高品質發展的新篇章。感謝羅市長做客節目。

羅雲峰:謝謝!

(本期人員:編導/記者:裴希婷;圖片:鄭亮;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