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閱讀
 
 
 

解讀二十大報告:什麼是中國式現代化?

發佈時間: 2022-11-30 16:23:03   |   作者: 綜合   |   責任編輯: 李鑫

 

時間:2022年11月21日

嘉賓: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教授秦宣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的報告。本期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特邀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秦宣為您解讀。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教授秦宣。(楊楠 攝)

中國網:秦院長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從會議的主題和篇幅來看,報告中最突出的部分是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為什麼是中國式現代化?該如何整體理解這兩個理念?

秦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非常複雜艱巨的歷史任務,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如何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我們黨必須在治國理政過程中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我們過去經常講的一句話就是“目標決定方向,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成敗”。我們的目標是明確的,就是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是明確的,這個目標就決定了我們的方向,我們的方向也是明確的。但是究竟要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找到什麼樣的途徑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這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可以説是非常深入的思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面臨的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就是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問題。

而對於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裏面已經給我們進行了擘畫,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做了進一步的這樣一種規劃。那麼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這前面兩份文件的基礎之上,對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做了一個規劃,也對未來5年裏的發展做了詳細的部署。這意味著,我們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

那麼要怎麼樣來建設?報告裏面也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那麼這一個概念——中國式現代化就躍入了我們的視野。

如果翻開一下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實現中國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以來就肩負起的一個歷史的任務。毛澤東時期就已經強調,我們不僅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工業國,而且還要把我們國家建成一個從愚昧走向文明的現代化——就是文化方面的這樣一種強國。新中國成立之後,毛澤東還提出過以工業化推動現代化,進而實現“四個現代化”這樣一個目標,還制定了我們趕上和超過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時間表——“兩步走”的戰略。

而進入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79年,鄧小平就明確提出,中國的現代化必須走中國式的現代化的道路,必須走這樣一個現代化的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任務擺到我們的日程上,習近平總書記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他對於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徵、對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對於中國式現代化推進過程中要堅持的重大原則,這次在黨的二十大報告裏也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從而也回答了我們如何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問題。

而對於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問題的深入思考和回答,以及這裡面提出的一些重大的新的一些理念、新的思想、新的觀念,就進一步地發展到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理論,也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産黨的現代化思想,也使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強調,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裡面我們可以做很多方面的分析。一個是從世界現代化的歷史來看,在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之中,可以説現代化是沒有統一模式的,沒有唯一一種發展模式,或者説也沒有現成的教科書提供的一種答案。不同的國家都將走向現代化,但是不同的國家走向現代化這樣一種道路的選擇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強調獨立自主,就是現代化發展至今,我們看到還沒有一個國家是通過照搬、模倣別的國家的現代化道路而走向成功的。

而中國又特別特殊,我們是一個人口大國,又是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我們比西方現代化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歷史起點要晚。那我們的歷史文化雖然很悠久,但有很多又必須實現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所以,中國的現代化必須走自己的路。走自己路的這種現代化,我們把它稱之為中國式的這樣一種現代化的道路。

中國網: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口號,從“實現四個現代化”到現在“中國式現代化”,您認為發生了哪些變化?

秦宣:從“四個現代化”到“全面的現代化”,到“中國式現代化”,它體現了我們黨對“現代化”認識的變化,也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對現代化規律的這樣一種認識的變化。人類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一個非常明顯的標誌就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而中國以前就是個農業國。所以,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把工業化確立為現代化的一個目標,因為當時世界上就認為,工業化就等同於現代化。所以,我們社會主義改造裏面的“一化三改”強調的就是工業化。“三改”——三大改造也是為了服務於工業化。後來我們的工業化進一步地拓展為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這樣一個“四個現代化”。

這“四個現代化”最核心的內容還是工業化,它講的是一種物質層面的這樣一種現代化。雖然我們那個時候也強調,我們要加強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並重,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裏也談到了現代化進程中若干的這樣一種關係,但是由於中國是一個工業落後國,所以我們把工業化進而發展成為“四個現代化”作為中國現代化的這樣一種歷史任務。

進入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這樣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重申了“四個現代化”這樣的目標和任務,但是在這一個過程之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員開始思考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這樣一個總體佈局的問題。這種總體佈局,為什麼要進行思考?因為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後期以後,國外的現代化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中國的現代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也暴露出我們一些短板,也暴露了我們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所以,改革初期,我們重點著眼的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然後確定我們的中心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之中,也暴露出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精神文明方面存在的問題凸顯出來了。所以,1986年的時候,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做出了一個《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強調我們黨一手要抓物質文明,一手要抓精神文明。

我要説明一下的是,我們今天談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佈局,“總體佈局”這個概念就是在1986年十二屆六中全會提出來的。所以,鄧小平時期特別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樣一方面是滿足我們的物質生活,另一個方面是要滿足我們的文化生活。著眼點在什麼地方?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這樣一種矛盾。當時十三大報告裏面,把它確定為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那麼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後,尤其是冷戰結束之後,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確定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這樣一種目標模式,我們不僅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還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等等。所以,到了黨的十五大,也就是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強調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黨的十五大報告還確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綱領,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而進入到新世紀以後,伴隨著社會矛盾的突出,伴隨著社會治理方面的現代化的要求越來越突出,我們先是把和諧——就是社會建設納入到我們的整體佈局,把社會文明納入到我們的總體佈局;然後再進一步地把生態文明納入到我們的總體佈局裏面。所以,黨的十八大報告裏面強調的是什麼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總佈局就是我們的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這也意味著我們中國共産黨人對於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的認識在不斷地深化。

同時,我要在這裡特別説明一下,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反反覆復地一直在強調,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是全面發展的這樣一種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們要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屬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五個文明同時推進的這樣一個現代化,這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這樣一種本質要求,而且這一種變化也反映了我們在社會矛盾發生轉換之後對於現代化目標和任務的新的認識。

因為進入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這樣一種努力,伴隨著社會發展的這樣一種進步,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説到底就是不全面。所以,我們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須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而中國式的現代化裏面強調的這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五個文明的同時推進,這適應了世界的現代化潮流,反映了我們對現代化規律這樣一種認識,也是立足於我們當代中國國情和主要矛盾的轉換而確立下來的這樣一種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所以,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之中,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之中,必須統籌推進五位一體。

中國網:這樣才是一個全面的發展,才能夠進而實現共同富裕。

秦宣:這樣的現代化才能夠比資本主義現代化更加優越,才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的一種現代化。這恰恰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的要求。

中國網:報告中在提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之後,也提到了未來發展必須堅持的一些原則,那您是如何理解這些內容的?

秦宣:這次黨的二十大報告有很多亮點,其中一個亮點是對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的中國特色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等等做了闡釋;同時,提出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或者未來前進道路上必須堅持的一些重大的原則。這五個原則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對於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經常講,這個報告屬於行動綱領,這裡面也體現出一種行動綱領的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秦宣教授(右)接受中國網主持人專訪。(楊楠 攝)

這五大原則,第一條是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性的特徵。只要我們稍稍回顧一下歷史,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是中國共産黨開闢的,帶領人民開闢的;中國共産黨的戰略目標、戰略步驟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來制定的。而我們中國現代化近百年的發展,然後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別的國家幾百年走完的工業化道路,這種成績的取得都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取得的。而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我們的未來發展還是需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堅強的領導集團。所以,我們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之中,在前進的道路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我們要堅持的第一條,就是説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是我們最重要的原則之一。

第二條,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的旗幟,寫入了我們的報告,是我們未來前進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如果説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強調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核心,然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的是我們未來前進的這種方向,那麼第三個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是反映了我們的基本立場。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建共用的這樣一種現代化。這一個偉大事業的推進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努力,需要集中全體人民的智慧,需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但與此同時,這一中國式現代化也是人口超大規模的現代化,是服務於全體中國人民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現代化的成果要由全體人民來共用的。

所以,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強調,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然後呢,圍繞以人民為中心這個立場來制定我們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

談到了第四個原則,是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們進入新時代以來確立的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裏面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是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種根本的這樣一種途徑。所以,面向未來的時候,我們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然後要善於涉險灘,克難題,要突破一些體制機制和利益方面的障礙,要著眼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這樣一種建設,使我們的制度更加成熟和更加領先。與此同時,我們還要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水準。

第五個原則,堅持敢於鬥爭,剛才我們也談到過,要改革必然要進行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必然要進行體制機制方面的這種變革。不論是我們國內積極推進改革,克服各種利益方面的這種藩籬,還是我們通過發展對外經濟,帶動整個世界經濟發展方面,我們都必然面臨著許多嚴峻的挑戰,必然出現很多不確定性,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裏談到的那樣,“黑天鵝”、“灰犀牛”會隨時出現。

而要應對這些挑戰,解決這些問題和麻煩和矛盾,我們還必須敢於鬥爭。這是我們走向未來的一種精神狀態,這也是我們思考未來發展問題的一種方法,也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一種工作方法。

中國網:(報告)提到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其實細數報告裏面“人民”這個詞,出現了100多次,包括我們熟知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等等,那可否理解成,這是對黨群關係的一種新的解釋呢?

秦宣:黨的二十大報告裏面,確確實實“人民”這一個概念出現的頻率是非常高的,略微地檢索一下,它的出現大概是在170多次,準確地講是177次。這也凸顯出人民的重要性。那麼為什麼黨的二十大報告裏面特別得強調人民這兩個字,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來理解。

首先,中國共産黨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産階級的政黨,或者簡要地説,中國共産黨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而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鮮明的特色、品格,為人類謀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價值追求。所以,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它必須凸顯人民的主體地位。所以,歷史唯物主義強調,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從我們中國共産黨的自身性質來看,中國共産黨就是無産階級先鋒隊,同時又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它除了最廣泛的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所以,中國共産黨它植根於人民,它來自於人民,它的動力在人民之中,它的血脈也在人民之中。這是從黨的性質上來看的。

從黨的宗旨來看,中國共産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它的初心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它打江山、守江山,守的也是人民的心;它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和現在的發展,一切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

從馬克思主義的這個基本原理、從中國共産黨的性質、從中國共産黨的宗旨,我們都能看到,中國共産黨對於人民的這種重視。其實我們還可以從別的方面來看,比如説從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歷程來看,我們今天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還是因為我們堅持了一切依靠人民。

所以,黨的二十大報告裏面,我們強調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還是不要忘了我們為了人民的這樣一個立場。我們強調要戒驕戒躁,艱苦奮鬥,其實我們還是希望就是説呢,我們和人民站在同一條線上,和大家團結起來形成一種合力,繼續向前。後面我們談到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其他方面的建設,最後都落腳到人民的幸福、人民的權利和利益保障,或者説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那麼二十大報告裏面對“人民”這兩個字重要性的強調,確確實實也在告訴我們,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之中,我們一定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要密切聯繫人民群眾,要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而進行不懈的奮鬥。

中國網:報告還寫入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思想,並且把它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那麼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全過程人民民主”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之間又是什麼樣的關係?

秦宣: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而中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人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這樣一個國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們的根本制度,從我們的國體、政體、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到重要制度,最後都著眼于彰顯人民的權利,反映人民的政治訴求,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在整個社會主義思想史上,民主一直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裏面強調,無産階級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自己上升為統治階級真的民主。列寧100多年前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也再三地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黨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民主不僅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重要的目標,而且民主也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之一。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在世界上,發展民主也沒有統一的、固定不變的發展模式。不同國家走向民主化都有不同的道路。所以,中國所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發展道路,經過新中國長期以來的探索,我們剛才已經講到,我們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我們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我們還建立起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這種政治制度,我們還建立起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種民族關係的制度,我們還建立了發展基層民主的這種基層民主制度。所以,中國特色的民主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一個全面系統的展示,而在這裡面,一個非常鮮明的亮點,或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與西方民主不太同的是,我們發展了全過程人民民主。

那麼這種全過程的人民民主,把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國家的意志,把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把實質民主和程式民主等等方面都結合起來了,它充分地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這樣一種制度優勢,也充分地保障了最廣大人民的民主權利,也充分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這樣一種國家的性質。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主持:裴希婷;後期:劉凱;攝影:楊楠;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