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閱讀
 
 
 

中國人物畫名家南海岩:繪畫沒有技巧 要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發佈時間: 2022-10-18 16:25:08   |   作者: 綜合   |   責任編輯: 李鑫

 

中國網:今年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週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近8年。這兩個《講話》一脈相承,核心思想都強調文藝創作要以人民為中心。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南海岩,一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多次深入藏區,創作出一大批描繪西藏風情的藝術作品。文藝創作如何做到以人民為中心?中國人物畫在當下的環境中,如何兼顧傳承與創新?本期節目,特邀南海岩老師與網友們進行交流。

圖為畫家南海岩 攝影/楊楠

中國網:海岩老師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南海岩:你好!

中國網:回顧歷史、重溫精神,您對文藝創作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有哪些新的體會?

南海岩:文藝座談會已經將近八十年了,藝術為人民服務,為大眾服務,走向基層,走向社會,這個觀念一直是往前走的。由於我是畫人物的畫家,所以對人物的情感的把握包括形象的塑造,還有對人物的精神層面的提升或者塑造都比較用心,這個用心在家裏閉門造車是造不出來的,必須得往下走,往基層走,往人民的心目中去,慢慢的去感受現實生活,人民的這種喜怒哀樂,這種對社會、對整個形勢的一種關懷。

中國網:近期有哪些新的題材作品和我們分享一下。

南海岩:原來大家一提起我,首先來認識我是畫藏族人物的,因為我畫藏族人物一直往藏區跑。疫情前我就開始慢慢的從西藏翻過山去了,到山那邊去,到尼泊爾、印度去了四五次,慢慢的就對那邊也挺感興趣的。不管怎麼著,兩邊雖然國度不一樣的,但是人的精神,那種對佛教的信仰各方面都是通的。所以,這一去就去了好幾年,每年都過去,也畫了一些尼泊爾、印度的題材。

我其實以這種題材畫我自己的一種感受,不管是印度也好,尼泊爾也好,我一直往西走,慢慢地踏踏實實畫我自己的一種感覺。

中國網:這也是一種文明的交流互鑒。

南海岩:是的。

中國網:您之前出生在山東,後來是供職于北京畫院,我們了解到您之前也是有一份比較安穩的工作,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您辭掉原來的工作轉型做一個專業畫家的?

南海岩:我是八二年德州師專畢業的,我是美術專業的,當時學了兩年專科。畢業以後就分到平原師範學校當美術老師,這個平原是我老家,我在這裡一幹幹了十二年,當美術老師。平時除了教孩子們畫畫上公共課,零碎的時間再慢慢寫字,再畫點花鳥、畫點山水,就練基本功。前幾年就在這個學校。

到了1985年、1986年以後,我參加一個山東的中師系統的水彩畫班,暑假期間在青島待了一個月。天天出去寫生,上八大關、上嶗山,都挨著畫寫生,在那個時候在小魚山博物館那裏,看到周永家老師、趙建昌老師等四個人的一個展覽。當時我就特別感興趣,正好周永家老師那天也在場,我就問周老師,你這個畫怎麼畫的,我就一直不知道怎麼畫。周老師説中國畫也可以這麼去拓,他説版畫你知道拓嗎?我説我小的時候用拓片拓過《東方朔畫讚》,我知道是怎麼回事。

我後來就慢慢試了試,用他那種方法畫了我們德州賣西瓜的一個題材,幾個老頭在地頭上吃西瓜。1989年參加了“當代中國水墨新人獎”活動,還拿了一個獎,在中國美術館展覽,從那個時候就開始想畫畫,不管省裏面的活動、別的活動、書畫大賽、展覽我都參加,就慢慢這麼一步步走。走到1994年那個時候,我就想要上北京畫院去進修。

中國網:這個過程你有這個想法到最終的實現也差不多十年的時間?

南海岩:差不多,從1986年到1994年,九年的時間將近十年,就來到了北京。

圖為畫家南海岩 攝影/楊楠

中國網:1996年開始,您隻身到甘南人民群眾當中去,同當地藏民同吃同住,創作出一大批反應藏族人民生活感人作品。我知道您是漢族,您當時為何選擇藏族人民作為藝術創作的對象?

南海岩:1994年我來畫院的時候,琉璃廠當時有一個文雅堂,楊廣泰經理看了我的畫以後比較感興趣,他説海岩看到你的畫畫那麼好,像這一個題材的你畫一部分畫,我給你出一本畫冊,再給你辦個展覽。我説這個是好事,他就問我有什麼條件,我説沒什麼條件,我説你有什麼條件?他説你的畫我都買斷,出一本畫冊,我給你辦展覽,你在北京的生活費用什麼的大體多少錢,這些東西我都出,你就不用管了,就踏踏實實畫你的畫。我説那可以,一邊在畫院進修,一邊開始畫那一批畫。

到1995年,楊先生在香港榮寶齋給我出了一本畫冊,跟文雅堂合著出的,也是我出的第一本畫冊。那時候在出畫冊的時候,因為一齣畫冊辦展覽不能重復,。那個時候就開始找一些參考資料,包括像人民畫報、民族畫報、中國旅遊,還有一些別的刊物,這些雜誌之類的。畫的多了以後,對藏民感興趣,就慢慢一步步畫,越畫越感興趣。後來到1996年的時候,王民老師説海岩你這麼好的基本功,這批畫冊出來你再下去體驗體驗,往下走一走。我説上哪兒去?他説你對哪兒感興趣,我説對藏區感興趣。他説藏區感興趣,要麼你上甘南,離這兒比較近,從蘭州直接下去,這樣比較方便一些。 

中國網:這樣找到了一個方向。

南海岩:對,後來找到了方向。我和另外一個進修生任繼民我們兩個一塊到了甘南。到了甘南以後真的是有那種感覺。因為我小的時候是在魯西北姥姥家長起來的,那時候都是破墻頭,苞米尖或者是麥秸垛,那種感覺我都特別感興趣,很純樸的、民間的感覺反而是更適合我。所以我到甘南以後,真的回到老家一樣。

中國網:是你想要的東西。

南海岩:確實是我想要的東西。每次就特別對那些老人感興趣,那些朝拜、轉經、轉山的,轉累了以後到墻根坐下來休息休息,我們就非常願意和他們聊天,一起坐一坐歇一歇。在那個時候我就畫完一批肖像式的人物,包括《祈禱》《遠思》《虔誠》。

後來畫《祈禱》的時候,手舉在頭頂的那一張。那張我畫畫太專注了,把胳膊戳著了,戳了以後,我吊著胳膊在醫院裏拿板子綁著,繼續這麼畫。

中國網:還好是左手。

南海岩:對,還好是左手傷著了,就這麼接著往下畫。

後來我來了一個朋友過來看我,看到我那張畫眼圈都紅紅的,他説你這個畫太感人了,我看了都想哭。我説我看了也是想哭,我在畫展上也沒別的感覺,我就像給我們家老人,跟姥姥在聊天在説話,我在北京挺好的,你不要挂著我,每天我對著這個眼睛、鼻子、嘴、五官,就像跟老人在聊天,就這麼一步步畫出來的。

中國網:我現在能理解您的作品為什麼那麼動人了,因為確實每個作品後面都有一個非常豐富的故事。 

您這些表現雪域高原藏民的肖像式作品,以濃墨重彩的寫實主義風格,展現了藏族同胞質樸無華之美。您是如何探索出這種彩墨寫實人物畫風格的?

南海岩:我在去甘南去藏區以前很多人都去過那個地,我感覺不大一樣,我就該想畫我自己的一種感覺,我對甘南藏民的一種感覺。

在畫的時候有一個過程,來回畫畫又找不到自己的感覺。第一印像是最重要的,怎麼把第一印象畫出來,有時候挺苦惱的。就正著畫,反著畫,來回的折騰。

中國網: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摸索的過程。

南海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一開始就是注重中國畫的用筆、用墨、用線再怎麼去表現。然後慢慢的就是一種感覺了,等著走了五六年以後才開始慢慢順的。用筆用墨用顏色都順理成章了,才能慢慢的畫出自己的感覺了。一開始是來回調整,反覆折騰的一個過程。

中國網:找到心裏準確的第一的感覺需要漫長的探索,不斷的推翻。

南海岩:你那個感覺要對了,你就踏踏實實的往前走,一步一步的沉住氣,一步一步步的來回去調整,反覆去調,這麼著才能走出來。 

中國網:可以説我們看到了一幅最終的作品之前,其實是經歷了無數作品的鋪墊的。

南海岩:對,是的,那次有一次石齊老師和我聊天,他説海岩畫畫跟烙餅似的,別把它烙糊了,他説正面烙反面烙,反面烙了再正面烙,來回折騰,這樣你的畫會越畫越好,我説對,石老師你説得太精彩了,應該就該這樣。

中國網:有人評價您的作品代表著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生活的融合與創新,您怎麼看待中國人物畫創新的意義?

南海岩:其實中國畫的創新意義,這個得從歷史上來講,像傳統中國畫,尤其是到了宋以後,元明清基本上以文人畫為主、以水墨為主的變化。但是後來有西方傳教士的進入了,又開始有了一些重彩畫,慢慢又開始盛行。其實你到敦煌到麥積山,看看北魏的盛唐的,那時候的岩彩漂亮極了,那也是傳統,對傳統東西的認識不要光局限在文人畫這一塊,要從整個的大的美術,整個的歷史長河中去慢慢體會,去感悟。一步步的往下走,它是一個反覆的、螺旋式的前進上升的發展勢態。

中國網:中國畫發展至今形成多個畫係,您的畫辨識度非常高,而且您用一種平易自然的方式將細微的人物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能跟愛好者們分享一下您的繪畫技巧?

南海岩:其實裏面也沒什麼技巧。畫畫,它本來就是造型筆墨色彩,色彩怎麼去把握,筆墨怎麼去表現你所描繪的對象,然後再去怎麼去刻劃。

中國網:沒有捷徑。

南海岩:真是沒有別的捷徑。最重要的還是自己這種認識,這種感受,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昇華,對藝術的一種感覺。

中國網:還是一種內心最真實的表達。

南海岩:對,關鍵是內心最真實的,心情的表達是最重要的,表現的是一種心情。

中國網:謝謝海岩老師,再次感謝您為我們帶來的精彩解讀。

(本期人員:編導/主持:佟靜;後期:劉凱;攝像:董超王一辰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