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 2017-05-17 | | 責任編輯: 馬雅蘭 | 來源: 中國攝影家協會網
國人素有“成名要趁早”之説。若提及攝影 “神童”,則不能不提王瑤的名字。11歲獲全國好新聞一等獎、17歲舉辦個人影展、28歲獲全國十佳攝影記者稱號、30歲獲荷賽金牌……這份少年人的資歷,至少在今天的攝影界,可謂無出其右者。
然而歷來“神童”所以聞名,多在才華。而創作之道,晉入一定境界之後,思想情懷的價值,將遠在才華之上。這就意味著從神童到名副其實的大師,必須走過一條異常艱難的蛻變之路。多數人的宿命只能是在途中掉隊,只能真正的強者,才會走到終點。
《瞬間的觸覺》一書,對於王瑤女士而言,或許就是這蛻變昇華之路上堅實的一步。
本書十四章,對應著作者在十四個國家/地區拍攝的《家園》系列作品,及其拍攝的手記和思考。這十四個拍攝點中,有十三個屬於“異國”,先天存在文化的隔膜。而作者除了在美國做了一年多訪問學者,其他國家都是“行色匆匆,只有幾天時間,而且都是在工作之餘抓拍的”(作者自述)。
然而就在這“行色匆匆”之間,作者到秘魯,看到了印第安文明的詩意;在哥倫比亞,看到了帶來《百年孤獨》誕生的魔幻;在印度,看到了恒河永不停息的流淌;在墨西哥,看到了金字塔與仙人掌之間的神秘氣息……來自東方的客人似乎不需要長久的時間為媒,就能與當地血脈之中的文化特徵親密接觸。
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方法論的層面,作者將其歸結為對“特定性瞬間”的把握。所謂“特定性瞬間”,即特定環境、特定時間中具有特定意義的物象。併為此類影像總結出四項特徵——故事性畫面、意向性內涵、紀實性風格和詩意化語匯。
為了在“特定性瞬間”産生時,調動自己的身心狀態,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會,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由於深厚的人文學科功底,她對不同地域文化的核心價值在事前已經做到心中有數。而每到一地,則會想方設法(例如反覆收聽當地音樂)使自己沉浸在其氛圍當中,加之針對拍攝對象的個性,對各種技術手法和光線條件加以靈活使用,保證自己在遭遇“特定性瞬間”時,帶動靈感與應激狀態的爆發,完成自己“瞬間的觸覺”。
然而上升到世界觀的層面,我更相信作品的靈魂,不在作者週遭的客觀物象,而在於作者內心世界的溝壑波瀾。在談及自己的創作理念時,作者曾引用半農先生的話:“被寄籍的東西,原是死的,但是作者把意境寄籍上去之後,就變作了活的”。而《家園》一路走來,正是一條讓內心與世界漸漸融合之路。
攝影作品的呈現形式,是將創作的諸多元素整合而以一個唯一的形式展示給讀者。在這個“唯一形式”中,最能夠打動讀者內心的感情的,毫無疑問是作品的內容和內容其上承載的思想。因此,對於攝影,特別是紀實攝影作品而言,內容的選擇具有極致的重要性。
公平的説,在《家園》系列拍攝過程中,有“行色匆匆”和“工作之餘”的客觀阻礙,作者多麼刻苦,也不可能充分觀察不同地域的生活細節和人物狀態,在內容選擇上無疑是受到影響的。但如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觀察視角當中,打開”心之眼”看世界,則諸色諸相中未能與心靈契合的部分就會逐漸散去,只留下能與情感産生共鳴的景象來細細觀看品味,頓生天高地闊之感。
於是,心中念著 “同一架雪橇上,既有痛苦、也有歡樂”的俄羅斯諺語,她發現電纜交錯中雕塑高揚的右臂,記錄這個古老民族的沉淪與不屈;在深陷“敵後”的古巴,她找到從容不迫的赤腳行者,來詮釋“一個孤獨者的前行”;在空間至為狹小的以色列,她拍下聖殿山前的浩大墓地,用生與死邊界上的物象,來詮釋當地人所説的“我們的家園很小,可裏面的天地很大”;懷戀著對凱撒大帝的尊崇,她感動於亞平寧千年歲月留痕和時尚之都之間的完美融合,展現出滄海桑田最不曾掩飾的模樣……
在心看到物象的時候,物象也映射出了心。
作者曾説,家園的含意,是一個民族、國家和個人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是人們生存的家庭和環境,是大地、河流和高山,是親人、師長和相鄰……是維繫這一切的信仰、精神和情懷。
對家園的愛,是作者觀看世界的“心之眼”。這顆心,也是千百年來全人類,無分種族、職業和身份,對於家園一般無二的赤子之心。
《家園》一路走來,諸般物象多有變更,但家有恒,則此心有恒。心有恒,則相由心生。天南海北、苦樂貴賤,都在一般動人處。
讀者若有心,可以閱讀王瑤女士早年佳作。雖然她“很少拍正面特寫,偏好用隱晦的、曲折的、側面的手法來呈現影像和表達我的內在感受”的風格一直都在,但在早年作品中,“事物”仍是敘事表達的主線。而在《家園》當中,“事物”更多成為作者自我表達的載體,“思想”才是真正的主軸。
一般來説,隨著人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都會或多或少産生從關注外在環境到關注內心自我的轉變。但並不是每一位創作者都會將這樣的轉變體現在作品中。因為重塑創作觀念的“新我”就意味著對“舊我”的修正乃至否定,這對任何創作者都不是輕鬆的選擇——當“舊我”已經獲得世俗意義上“成功”的時候,這一選擇就會更加艱難,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智慧,更是突破的勇氣。
無須諱言,王瑤女士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她很少有機會接受到讀者和評論界直接和坦誠的反饋和激勵,而必須更加倚重於自我的審視和思考。令人欣喜的是,她以“天才少年”的資本,又處在如此的客觀環境下,依然保持了一以貫之的謙虛、自省和進取之心,勇於突破自己既有的範式。可以説,《瞬間的觸覺》的問世,即是她繼續前行的新起點,亦實在可以算作給熱心讀者的優厚禮物。在書中,王瑤引用喬治婭菲奧莉歐的名言來鞭策自己:你必須超越自己,走到你自己的對立面!
這也正是每個讀者由衷期待的!
作者簡介:
王瑤,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分黨組書記。曾任:新華社副總編輯、中國新聞社副總編輯。1992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1999年入選荷蘭喬普·斯瓦特世界新聞攝影大師班;2002 年—2003 年在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作訪問學者;先後獲得世界新聞攝影“荷賽”金獎、中國新聞獎、范長江新聞獎;曾獲全國十佳攝影記者、全國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美國、巴西等國博物館及個人收藏。在中國美術館、台灣紅館舉辦“粉墨人生”個人攝影作品展;出版《中國故事》、《後911》、《看不見的京劇》、《當代中國——庫布其》、《當代中國——哈爾濱之春》、《家園》等個人攝影作品集和主編《當代中國新聞攝影發展史(1978-2008)》等著作。
圖書簡介:
本書是王瑤的一本攝影隨筆,講述了作者自己拍攝過程中的感想,對照片的分析,以及她的攝影體會和觀點。作者不僅從技術層面闡述了她“特定性的瞬間”的觀點,並用作品加以印證,並對構圖和色彩論述了自己的觀點和探索實踐的過程。她想要找尋一種自己獨特的攝影表達方式,在紀實和詩意的風格中找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