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閱讀
 
 
 

“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二戰中緬印戰場影像展”將巡展至景德鎮

發佈時間: 2017-03-16   |   作者:   |   責任編輯: 馬雅蘭   |   來源: 中國網圖片中心

 

 

2017年3月10日,“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二戰中緬印戰場影像展”(以下簡稱“國家記憶”系列展)將於景德鎮陶溪川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由程曉媛、孫粹策劃,楊天石、晏歡、牛子、鄧康延、高小龍擔任學術主持,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陶溪川美術館、深圳市越眾歷史影像館聯合主辦。展覽展出了越眾歷史影像館自美國國家檔案館採集的二戰中緬印戰場的抗日戰爭影像238幅,是該系列展的第15次巡展。此次展覽為陶溪川美術館量身打造,以歷史敘述為背景鋪墊,以突出影像視覺效果的方式規劃圖片內容分佈。

專家坐陣,楊天石撰寫中緬印戰場導讀

“國家記憶”系列展作為越眾歷史影像館的品牌展覽之一,自2011年起已在深圳、重慶、台北、杭州、華盛頓、北京、福州、紐約、太原、蘭州、昆明等不同國家、地區的重要城市展出,儘管主體內容大致相近,但每次展覽各有特色,此次陶溪川美術館展也不例外。

通過多年來對兩萬多張照片的解讀和梳理,更有多位專家深入歷史影像研究,“國家記憶”展覽已經不再只是以圖片視覺內容為主,輔以圖片背面文字説明的圖片展,而是晉陞為以歷史研究為基礎,用高清大圖例證學術研究的歷史影像展。

本次展覽更有中國社科院近代所研究員楊天石為圖片撰寫導語。楊天石先生以詳實的歷史資料和數據為支撐,以時間為線索,結合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分析中國派遣中國遠征軍出征緬甸的重要原因,具體介紹了中國遠征軍出戰的全過程,充分肯定了中緬印戰場的意義與作用。文中指出:“1942年春,中國遠征軍出戰緬甸,是抗日援英、保路衛國的偉大壯舉。...... 中國遠征軍在緬北、印度、滇西的作戰是清末甲午戰爭以來,中國第一次出師援助友邦,抗擊侵略的正義軍事行動,它抵禦了日軍緬甸方面軍一半以上的兵力,解除了日本對中國西南國際補給線的封鎖,保衛了中國的西南大後方,並且協同盟軍阻遏了日軍對印度的進攻,收復緬甸全境,配合了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反攻,是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貢獻。”

其他展覽圖片的説明文字均翻譯自照片背面原始記載的文字。這些照片多為當時美國隨軍攝影人員164照相兵拍攝,隸屬於美軍部隊中的照相部隊(U.S. Army Signal Corps)。抗戰史專家余戈這樣介紹這只隊伍:照相部隊“專事通信、情報、戰地照相攝影等工作。這些專業照相兵,分佈于陸海空軍各部隊,在戰場上一手拿槍,用以保護自己;一手操相機,用以履行特殊使命。照相部隊建立有完備的工作制度,所拍攝的每張照片背後,都留有拍攝者姓名及歸檔、審查機關的詳細註釋等資訊,便於人們了解照片背後的歷史背景。”

巡展以來規模最大,視覺衝擊力最強

此次“國家記憶”系列展以烽火連天的生死前線、相互依存的戰時生活、來之不易的和平戰績、平和靜默的省思致敬四個單元進行分類展示。這些照片中不僅有記錄慘烈的戰爭場面的巨幅照片,也有中美軍人與當地人民友好交流的溫馨畫面,以患難中的溫情淡化戰爭的血腥;既有打通滇緬公路時的喜悅場景,也有抗戰結束時舉國歡慶的場面,同時還展示了死於戰場的軍民墓地和部分倖存老兵近照;藉以表達人類對和平共處的嚮往,警醒世界和平來之不易,需要各國人民共同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同時也是對烈士的哀悼和向老兵的致敬。

這批照片的主要拍攝者——美國隨軍攝影人員164照相兵——在當時的美軍隊伍是非常專業的記錄團隊。當時,中國的隨軍記者一路用了文字的方式記錄下部隊的狀態,但能用圖片來記錄的資料少之又少。相反,美軍部隊中除了文字記者之外,還配有著非常專業的攝影記者,並成立了一支專業的兵種——照相部隊或可稱作信號兵。他們分工明確,有的負責前方拍攝,有的負責後期沖印,甚至還配有照片解讀人員在上報前為照片作出專業的分析報告。由於拍攝設備精良、拍攝者多具備專業攝影師素養,讓影像蘊藏了作為攝影作品欣賞的另一種價值。為此,圖片內容的分類方式特意打散了以時間先後為順序的歷史敘事脈絡,突出視覺傳達,不辜負陶溪川美術館的展陳空間設計。

此外,主辦方還將舉辦文化沙龍、講座、紀錄片放映在內的一系列公教活動,當中包括由媒體人章武主持的文化沙龍,邀請歷史學專家楊天石、俞天任,影像專家李媚、高小龍,中緬印戰場研究者晏歡,以及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和幕後工作團隊等,就二戰歷史及影像學等各方面展開討論與分享;以及四場專題講座,分別是晏歡、高小龍主講的《<中緬印戰區盟軍將帥圖志>一部罕見的影像巨著,一些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楊天石主講的《珍珠港事變前的中美交涉》、俞天任的《太平洋戰爭的來源》、孫粹主講的《歷史影像的研究與傳播》,還包括《尋找少校》《發現少校》在內的兩部紀錄片放映活動。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05月10日。

 

烽火連天的生死前線

 
 
 

1944年9月12日

中國軍隊第14師42團裏最年輕的士兵—上等兵李樂貝(音),雲南人,年僅12歲,已經入伍一年。美軍聯絡官聲稱李曾經站著連續向日軍投擲了兩整箱手榴彈,消滅了很多日軍。此刻,他正與兩名美軍聯絡官討論他的衝鋒槍。從左到右為,來自俄克拉荷馬州阿德莫爾的步兵聯絡官萊繆爾·約翰遜上尉,右面的是來自華盛頓州塔庫瑪的醫療聯絡官克裏斯滕森上尉。

阿莫爾5級技術軍士拍攝

 

 

 

1945年4月17日

中國 昆明

三個臉型大小不同的中國士兵正在測試不同類型的防毒面具。從左到右為:美式輕便型面具;美軍現役防毒面具;英國製造防毒面具。

西摩·薩摩雷爾一等兵拍攝

 

 

1943年1月13日

美國空軍在華對日作戰

在中國某處,當空襲警報拉響時,穿戴好降落傘的美國飛行員們飛快地跑向他們的戰機,升空驅趕來犯的日軍飛機。這些駕駛美國飛機的隊員在飛機引擎下方做了鯊魚鼻的涂裝,以此奚落害怕鯊魚的日軍。陳納德准將的空中力量也包括一直定期轟炸日軍據點的轟炸機隊。

 

相互依存的戰時生活

 

 

1945年6月29日

在昆明,中國戰區協調員、來自愛荷華州達文波特的韋恩·蒂森中校,正在向一位中國警衛展示一本《時代週刊》。湯馬斯·梅爾文五級技術軍士拍攝

 

 

1944年10月14日

收復的騰衝點燃友誼之火

一位年長的中國男人在滿目瘡痍的騰衝街頭停下腳步,向一名美軍軍士借火,點燃他的煙。美國軍人也為把日本人驅趕出這座古城盡了一份力。五周的浴血奮戰以衛立煌將軍率領的中國遠征軍的勝利告終,這位耐心的玉石之都居民便挑著裝著他所剩無幾的家當的籃子回到了被焚燬的城裏。圖片中的美軍隸屬於Y部隊作戰指揮部,他們協助中國遠征軍打下了這場勝仗。

 

 

1944年5月6日

在中緬印戰場,來自北達科塔州的通信兵攝影師上等兵亞瑟·海吉用筷子吃美國野戰口糧,身旁的小孩李田右(音)在教他使用筷子。海吉正在前往前線拍攝中國軍隊行動的影像途中停下來休息用餐。

 

來之不易的和平戰績

 

 

中國 南京

從南京中央軍校禮堂的二層環廊上拍攝的日軍簽署投降書的全景。

洛布中尉拍攝

 

 

1945年9月9日

中國 南京

何應欽將軍在日本投降協議書以及和平條約上簽字。

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洛布中尉拍攝

 

1945年9月9日

駐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將軍在日本投降文件上蓋章。

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洛布中尉拍攝

 

和平靜默的省思致敬

 

 

1945年5月21日

距離印度阿薩姆邦列多鎮 6.5 英里的中國軍人墓地的墓碑。

 

 

1945年7月17日

安息號在中國昆明舉辦的美國軍隊土葬儀式上奏響, 悼念來自密歇根州蘭斯的 475步兵團謝爾頓·羅伯特一等兵。

亨德里克五級技術軍士拍攝

 

 

1945年8月2日

緬甸 羅素(臘戍附近山區)

一位祈禱者跪立在犧牲了的戰友的墓前默哀。這座公墓是為在爭奪滇緬公路控制權的戰鬥中犧牲的美軍士兵而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