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定制” 五常大米不走尋常路
發佈時間:2022-12-19 10:12:18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楊光宇 | 責任編輯:常曉姣八月的五常,滿目蒼翠,微風拂過,一望無垠的稻田漾起陣陣漣漪,知名農業品牌“五常大米”正在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紮根生長,綻放蓬勃生機。
“精耕細作”奔小康
當地農民在稻田中人工除草(受訪者供圖)
大雨初歇,碧空萬里,走在五常市民樂鄉“黑土農莊”合作社的稻田邊,總能看見三三兩兩的青蛙在水稻中肆意的跳躍穿梭,瓢蟲時不時的落下,吸著稻田的香氣,歇一歇腳。
説起自家合作社這4500畝的有機水稻,靳福國頗為自豪。與大規模機械化種植不同,靳福國選擇了純人工種植。從浸種到插秧,再到施肥、除草、收割,水稻種植的全過程都由人工來完成,就連肥料用的都是無污染的豆餅,再加上稻種選用的是我國優質稻種——稻花香2號,畝産雖少,但結合五常獨特的土壤、氣候環境,收穫的大米口感絕佳。靳福國種水稻猶如“純手工定制食具”。
據靳福國介紹,與機械化種植相比,每畝地的種植成本多出了1500元左右。堅持高成本種植,收益也是看的見的,購買他家大米的客戶主要來自於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水稻還沒收割就已經預定出了1/3,剩下的大米也是供不應求,往往是水稻剛一成熟就被搶購一空,出售價格一直很穩定,受市場行情波動不大。
靳福國説,因為全鏈條人工種植,每年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這些人都來自於合作社周邊的鎮上或者村子裏。每年每公頃水稻種植直接帶動就業人次在80人左右,每人次每天的工資在150-200元不等。再加上參與合作社土地流轉的收入,一年下來,在合作社工作的農民輕輕鬆鬆能賺到上萬元,能力強、幹活熟練的農民甚至能有幾萬元的收入。
有機稻的“現代化”
喬府大院創意稻田畫“中國飯碗”(受訪者供圖)
從“喬府大院”公司的二層觀景臺往下看,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田中“手中有糧”“中國飯碗”“五常大米”幾個大字格外亮眼。
作為五常市唯一一家“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喬府大院一方面享受著“五常大米”品牌價值帶來的高收益,另一方面也在積極的探索如何守好“五常大米”這個品牌,如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與靳福國的小面積種植有所不同,在堅持有機、綠色農業的基礎上,喬府大院進行了現代化農業的探索。智慧自動灌溉系統、水肥一體化、水質、土壤、空氣監測系統、病蟲害養分系統、電子滅蟲設備、智慧無人機和稻穀智慧加工倉儲設施等現代化裝備一應俱全。通過稻田物聯網監控管理平臺,真正實現了水稻生産管理的標準化、精準化、數字化和透明化。
據喬府大院工作人員程麗娟介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喬府大院馳援武漢上百萬元糧食物資,捐贈給五常市上百萬元醫療物資,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護品牌,政府搭臺
“五常大米甲天下,天下大米假五常”,這句順口溜説出了五常品牌農業建設過程中的無奈。大米是我國重要的口糧,“五常大米”是中國優質大米的代表之一。怎麼防止以次充好?怎麼守好“五常大米”這個品牌?是五常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依託“網際網路+農業”的發展模式,五常市政府創新性的引入了“福碼”溯源系統,通過大數據實現了五常大米的深度溯源,保證消費者能購買到真正的五常大米。
政府千方百計的用科技手段端好“五常大米”這碗飯;企業在享受“五常大米”品牌溢價的同時,也投入大量的成本在産業發展上做示範、做探索;農民在政府幫扶、企業帶動下,收入穩定了、口袋更鼓了。
再過一個月,秋風拂過田野,五常定會再次續寫一曲豐收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