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 靜者靜動——當代抽象藝術大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0-20 15:15:5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陳魚 彼岸花2 布面綜合材料 120cmX200cm 2007


  “靜者靜動”——當代抽象藝術大展

  quiet and Move - Contemporary abstract art exhibition

  藝術主持: 戴卓群

  藝術家:陳魚 崔廣平 杜撼 顧榮恒 黃箏 孔德林 何宏偉 魯一凡 李衛明 李藻華 鹿林 秦風 日出 上山 盛東 孫濤 索秀 唐濤 萬里雅 王俊標 韋曉天 徐薊 姚峰 雨夫 遊浩 伊靈 張嘯天 朱神光 周洋明

  主辦:北京虹灣藝術館

  Organiser:Beijing HongWan Museum

  媒體:《當代藝術》雜誌、當代藝術網

  Media:contemporary art magazine、www.artnows.com

  展覽時間:2008-10-25~2008-11-25

  Duration:2008-10-25~2008-11-25

  開幕時間:2008-10-25,下午3點

  Opening:2008-10-25, 15:00

  展覽地點:北京通州區宋莊鎮小堡環島往北800米

  Venue:800 meters northern to Xiaobao island ring , song zhuang,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李藻華 NO1 200x50cmx5 布面油畫 2007


  前言:

  中國的抽象藝術自從其誕生之日起,始終處於相對邊緣的狀態,在沒有市場的時候被藝術的主流形態所遮蔽,在當代藝術市場超常規建立起來之後又被盲目逐利的市場裹挾到乏人關注的角落,因此,當藝術家王俊標向我談起自己正在宋莊進行的抽象藝術調查實踐,並對藝術家的創作展開了冷抽象與熱抽象兩個獨立脈絡,便立即引起了我的興趣,並決定把這個展覽立足動與靜的探討做主題化推出,將抽象藝術形態結合中國哲學命題來呈現。

  “靜者靜動”是中國明清之際哲學家王夫之關於動靜關係的樸素辯證命題。藉以指稱靜與動之間的一種交互存在,靜是動的一種狀態,動為靜之表像,靜者非靜,動者非動,靜者靜動,非不動也。抽象藝術雖然起源於西方,然而當攝影技術發明之前漫長的藝術里程中,西方一直延續的是具象表達的傳統,而中國古典美學本身即是“意象”之學。“得意忘象”,搜尋在畫面語言陳述背後隱藏著的看不見的,不定的思想。

  戴卓群

  2008.10.15

 

  來宋莊一些時間,看了一些展覽卻發現沒有人關注“抽象”這一塊,於是就想到了這個專門介紹宋莊抽象藝術的展覽。 作為中國的純粹藝術——抽象繪畫,目前在宋莊主要呈現兩種態勢:一種是從中國傳統寫意與西方表現、抒情性抽象中撥離出來的“感性”抽象。這類藝術家運用拖把、笤帚、潑灑及畫布的掀動,結合多種現有的綜合材料,力圖創造出有別於西方的中國當代大抽象。

  另一類是將傳統哲學中的禪宗、老莊等哲學思想以“理性”的方式加以表達。他們用極其“複雜”或“簡單”的繪畫元素在畫布上反反覆復,層層疊加,力求創造出具有“中國內在精神”的純粹藝術。在此類藝術中,由於各自表達方式的不同,所以每個人的畫面又呈現出各自相異的視覺效果。

  如果説第一類藝術家的作品在視覺上比較“張揚”的話,那麼後一類藝術家的作品就是“內斂”的。當然這種“動與靜”只是大的感覺,實際上他們中的許多作品在面貌上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在中國當代社會敘事性藝術越來越墮入庸俗化的今天,我們不必多慮中國抽象藝術的“內在”與“外在”,“感性”與“理性”等特點,重要的是它的前衛姿態,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當代藝術的新精神將在今後的此類展覽中不斷地得到充分體現。

  近年來中國藝術的多元化趨勢為我們創造了這樣的契機,使我們有機會關注另一些為中國當代藝術不懈努力的人群,他們中的許多人是經過多年實踐與磨練,但始終保持了自己清醒的藝術頭腦與藝術良知。在這群藝術家中,我們將看到藝術“殖民主義”與藝術“西方模式”的漸漸淡化、消解,取而代之的將是藝術的“東方精神”。

  王俊標

姚峰 《悟象07-02-6553》綜合材料 162cm120cm

 

1   2   下一頁  


下一頁[專稿] 朱偉水墨畫展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康嘉若畫廊——與你有關
· [專稿] BEIJING SHORT CUTS
· [專稿] 有限的距離
· [專稿]瑪吉畫廊北京新空間開幕展
· [專稿] 《五十年風華•五十年丹青》中國畫邀請展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