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 丹山碧水-中德當代藝術家作品巡迴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9-14 10:22:4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Grand paysage au de Col de Propiac
布面油畫
130×360cm
2001
 

  “丹山碧水-中德當代藝術家作品巡迴展”即將在德舉行

  中德兩國是東西方的兩大文明藝術大國。中德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年代,近幾年民間展覽交流更是愈發豐富。但迄今為止這樣的交流活動大多是單向的,從來沒有在一次展覽中同時展出兩國藝術家的繪畫作品。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化市場司、浙江省文化廳、德國呂貝克美術館和德國普法爾茨歷史博物館的鼎力支援下,2007年9月30日,由三尚藝術協助策劃的 “丹山碧水-中德當代藝術家作品巡迴展”將在德國呂貝克美術館舉行。該次巡展已經在三尚藝術•北京空間以及上海美術館成功展出,在德國的展覽將是最後一站。展覽中我們可以欣賞到中德兩國藝術家以本民族的藝術風格和各具個性的藝術語言完成的堪稱完美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也是兩年前由三尚藝術策劃的“意象武夷-中德藝術家首次面對面互動創作活動”中創作的精品。該展將向德國人民充分展現不同文化和傳統、卻處於同一時代的中德藝術家們的相通與不同之處。參與這次巡迴展的有尤根•伊門多夫、馬庫斯•呂佩爾茨、戈特哈德•格勞伯樂、傑瑞•切柳客、司拉德、馬克斯•伍裏克等9名德國藝術家以及蘇天賜、王懷慶、尚揚等13名中國藝術家。

  從西方到東方,又從東方到西方,這次展覽不僅是兩國在藝術上,也是在文化交流上第一次多層面、全方位的大型活動,更是中德兩國藝術家心靈溝通的一個良好的機遇。這將在中德兩國文化藝術交流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題目:丹山碧水——中德當代藝術家作品巡迴展
  展期:2007年9月30日-2008年2月29日 (呂貝克美術館)
  2008年3月5日-2008年6月30日(普法爾茨歷史博物館)
  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化市場司

  德國呂貝克美術館
  德國普法爾茨歷史博物館
  中國三尚藝術

  丹山碧水: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龔雲表 序言

  大自然的豐富性是無限的。對於人類的生存狀態來説,首要的是大自然,那逶迤盤亙的群山,清澈蜿蜒的流水,綠蔭鋪地的森林,花團錦簇的草地,還有那湛藍如洗的天空,共同組成了人類永恒的家園。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荷爾德林的闡釋》一文中這樣闡釋“家園”:“‘家園’意指這樣一個空間,它賦予人一個處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運的本己要素中存在。這一空間乃由完好無損的大地所贈予。大地為民眾設置了他們的歷史空間,大地朗照著‘家園’。如此這般朗照著的大地,乃是第一個‘家園’天使。”雖然人類無一例外地都居住在大地上,但這大地卻並非都是“完好無損”的,它們有著太多的缺陷和不足。

  當今的人類置身於被日益物質化的後工業化時代,大地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破壞。於是人們越來越企盼能夠尋覓到一方屬於自己的“完好無損”的大地,實現“詩意地棲居”的夢想。這使人想起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中國大詩人陶淵明寄託他美好理想的《桃花源記》以及抒發他高尚情懷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詩句。陶淵明在他57歲時,還寫過一首名為《遊斜川》的詩,在詩的序裏他寫道:“辛酉(宋永初二年,西元471年)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閒美,與二三鄰曲,同遊斜川。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于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彼南阜者,名實歸矣,不復乃為嗟嘆;若夫曾城,傍無依接,獨秀中皋,遙想靈山,有爰嘉名。欣對不足,率爾賦詩。”約三兩鄰居同遊斜川,看到曾城山孤峙獨秀,聳立在湖中。看水裏,魴鯉跳躍,水鷗翻飛,可以領略魚鳥怡然自得的情趣。想到神話裏説崑崙山上有曾城是神仙的住處,覺得曾城這名稱便可引起人們的聯想,對著如此美景真是看不夠呢,於是便不由自主地賦起詩來……只有崇尚自然,返樸歸真,才能真正體會到萬物的生機,獲得人生的樂趣,感到一種回到自己的“家園”的慰藉。如果將陶淵明所説的“賦詩”改為“繪畫”,便變成了藝術家尋找家園的意味,並且更被賦予又一重意義。

  藝術一旦與自然相遇,就體現出一種精神的境界;藝術所表現出的精神,更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象徵。美國哲學家馬爾庫塞在《審美之維》一書中説:“藝術比哲學、宗教更貼近真實的人性與理想的生活,藝術通過讓物化了的世界講話、唱歌甚至跳舞,來同物化作鬥爭。唯有藝術有可能在增長人類幸福潛能的原則下,重建人類社會和藝術界。”可見,藝術並不只是一種視覺的樣式和技巧的表達,更是人與自然溝通的紐帶和橋梁,是人與自然同一體的反映。藝術,使藝術家與大自然産生感應、遇合和交流,也使大自然不斷“人化”,不斷進入藝術家主體心靈世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家園”。所以英國哲學家培根説:“藝術是人與自然的相乘”。所謂“相乘”而不是“相加”,是因為藝術家與大自然的遇合和溝通所産生的不是疊合而是質的昇華,是藝術家的心靈世界與客體世界親密接觸後的有機化合。

  德國大文豪歌德在他的十四行詩《自然與藝術》中,這樣表達他對自然與藝術之間關係的思考:

  自然與藝術,好像互相躲藏/剎那之間,它們又碰在一起/我也感覺到對立已經消逝/兩者對我的吸力仿佛一樣。

  只是應當竭盡最大的努力/如果我們能在恰當的時刻/全心獻身於藝術,勤勉不懈/自然又會自由地照亮在心裏。

  對一切文化,情況也是如此/不受束縛的天才,枉費苦心/想要獲得完美的極高成就。

  要成大業,就必須集中全力/在限制中才顯出大師的本領/只有規律才能給我們自由。

  歌德生動而深刻的詩句,使我聯想起中國唐代藝術家張噪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藝術創作以師法大自然為基礎,藝術創作又是藝術家心靈感受的物化,表現藝術家從自然客體中獲得的審美靈感,通過感官知覺與內心相連進行藝術創作。這是一個主客觀相結合、造化與心源相統一的符合審美規律的必然過程。正如中國清代大畫家石濤所説:“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藝術家與大自然神遇而創作的藝術作品,與大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難分你我。借助筆墨描繪山川江河,其實是在“法”與“化”的統一下,高度自由地抒寫心靈的感受。當此之時,就意味著大自然已被變換成了藝術形式,而藝術家也被藝術帶入到大自然的懷抱,尋找到了通過自己的審美創造所建構的“精神家園”。這就是我對“丹山碧水-中德當代藝術家作品巡迴展”主題的理解。

  “丹山碧水-中德當代藝術家作品巡迴展”是兩年前在中國福建省武夷山舉辦的“意象武夷-中德藝術家首次面對面互動創作活動”的延伸與深入,儘管本次展覽中的作品並非都是在武夷山面對秀美山川的寫生作品,但卻是中德兩國藝術家以本民族的藝術風格和各具個性的藝術語言完成的堪稱完美的藝術作品,傳遞出他們回歸藝術本源的熱切心情和營建“精神家園”的共同願望。這次展覽,既是中德兩國藝術交流中的又一次難得的盛會,更應視為中德兩國藝術家溝通心靈的一個良好的機遇,值得我們為此共同付出努力。

  預祝展覽取得圓滿成功!

  2007年盛夏于中國上海

 

  風景——與中國交流不可或缺的對話

  司拉德 德特羅夫•馮•勃伊斯

  “丹山碧水——中德當代藝術家作品巡迴展”是2005年秋天舉行的、對中德文化交往意義非凡的“意象武夷”德中畫家交流會的直接成果。

  在對異域進行的第一次探索中,參加者們找到了一些對一個藝術家來説至關重要的東西:新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問題,它們總是引起不斷增強的好奇心,總在追尋新的喜悅、新的知識,而這一切僅僅只是為了再一次打開下一扇通向那些不為人知的藝術問題的大門。儘管人們似乎早就知道這些問題的存在,但它們卻一再給我們帶來驚喜。

  顯然,純粹的理想屬於這些問題之一,當然還有對啟動並且維持這一艱難的進程所必需的可觀的財政資源。在這一點上,藝術家們只能感謝交流會和此後於中國和德國舉辦展覽的組織者和倡議者們了。總是一個個這樣的活動將藝術的歷史向前一步步推進。

  現在,“丹山碧水——中德當代藝術家作品巡迴展”將繼續編織這些西方與東方交流的線條。即使這樣,對於諸如“中國當代藝術與西方藝術的區別”,“現在我們仍然能夠看到的古老文化之根以及它們與西方文化的異與同”之類的問題,展覽的參觀者仍將無法得到最終的答案。正如人們的衣服一樣,藝術的表達形式趨於類似。然而,藏在這些表層的相似之下的是完全不同的內涵,這些內涵有待發掘,而發掘的過程只有在我們不將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束之高閣的前提下才能成功。

  通過對話的形式,呂貝克博物館和普法爾茨歷史博物館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嶄新的東西。對中國藝術家來説,風景這一主題幾乎是一段延續了上千年的藝術歷史的同義詞,是一個巨大的、無可比擬的道家符號的“風景內化”的主題。對德國藝術家來説,這一主題則相對陌生。

  迄今為止,在德國舉行的、關於中國藝術的大型展覽幾乎忽視了中國藝術家通過合乎時代的形式錶現這一中心願望所做的努力。而這恐怕並非出於偶然。當然,這本來就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主題!實際上,這一問題帶給我們的問題多於答案,這也促使我們繼續我們的探索。

  如果本次展覽能成功地使中國藝術家的努力,尤其是他們對歐洲藝術史的探討以及與歐洲同行的交流為人感動的話,那麼它就成為藝術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這將開啟我們與正在崛起的大國在經濟之外的文化領域中一次重要的、極其必要的對話。

 

丹山碧水巡迴展作品評論

 

1   2   3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劉慶和作品展
· [專稿] 北京今日美術館·首屆今日文獻展
· [專稿] Kestnergesellschaft——WANG DU
· [專稿] 南韓藝術家李在孝個展
· [專稿] 八大畫廊——羅傑油畫展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