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傳奇女畫家《潘玉良畫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8-16 18:57:11 | 文章來源: 首都博物館網站

  展覽時間:2007年8月16日-11月15日

  開館時間:9:00—17:00(16:00停止售票,週一閉館)

  展覽地點:首都博物館 地下一層臨時展廳(A廳)

  2007年8月16日至2007年11月15日,在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臨時展廳,將展出我國現代著名女畫家潘玉良的200幅精彩畫作,是潘玉良歷次畫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其中部分畫作係首次展出。

  此次展覽以新穎的理念組織了該畫展。畫展分為三個展區:第一展區的主題是“傳奇人生和藝術生命”,簡略介紹畫家自強不息的一生,藝術上的追求與成就;第二展區展示了安徽省博物館為搶救藝術珍品做出的努力,並有油畫修復過程展示,為觀眾提供油畫的保護和修復知識;第三展區展示了依據潘玉良畫作産生的文化創意設計,這些文化創意設計讓觀眾得到藝術回歸生活的享受。

  潘玉良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成就突出的女畫家,卑微的出身和艱辛的生活經歷被世人感嘆,她不凡的藝術成就更令人欽佩。潘玉良對觀眾來説並不陌生,很多觀眾通過影視劇對這位傳奇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她那深深的愛國情結卻不是每個人都了解的,展覽通過中國人物、中國風景、中國式靜物等畫作解讀了她旅法四十年,不入外國國籍的赤子之心;描寫人間情愛、親情的很多畫作,體現了性格剛烈、頗有大男子氣度的潘玉良對於生活的熱愛,以及她內心之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潘玉良的繪畫融合了中西方的藝術風格,對於國畫、油畫都很擅長的她還探索出一種自己的風格,通過寫生、速寫、油畫、水墨等藝術形式,以及情有所寄的創作構成,充分展示了她的藝術成就和才情。

黑衣自畫像

 
側坐女人體
 
豢貓
 
 

潘玉良和她的繪畫藝術

  潘玉良,原名陳秀清,後改名張玉良。1895年6月14日生於江蘇揚州,幼年時因家境貧困被賣到青樓,1913年與潘讚化結為伉儷,隨夫姓,改為潘玉良。

  1918年,潘玉良考入劉海粟先生創辦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接受了新美術教育,成為民國初年為數不多的接受現代教育的女性之一。1921年,潘玉良赴歐洲留學,先後求學于法國里昂中法大學、里昂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巴黎國立美術學院以及義大利羅馬國立美術學院,是中國第一位赴歐洲留學並在國際藝術界産生影響的女性畫家、雕塑家。回國後,她曾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主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

  潘玉良是一位豐産的藝術家,更是一名愛國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旅居法國巴黎的潘玉良賣畫捐款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潘玉良意欲返回祖國,因法國政府不允許潘玉良帶回自己的作品而未能成行,後因疾病困擾未能實現歸國夙願。1977年病逝于巴黎。

  潘玉良赴法留學期間,“繪畫不做自然的奴僕”,“繪畫擺脫對文學、歷史的依賴”等現代主義美術觀念已經十分流行,特別是法國,自後印象主義開始,繪畫即已明顯地追求語言的抽象性、表現性和象徵性。20世紀初的法國,以馬蒂斯為首的“野獸主義”,以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主義”,加上之前的“印象派”、“後印象派”,各種繪畫流派並生。儘管潘玉良在法國和義大利接受的是正規的學院教育,有著紮實的寫實功底和繪畫技巧,但是作為一名敏感的藝術家,她不能對正在發生的新藝術形式視而不見。這點我們在潘玉良的畫作中很難找到歷史題材和主題性的作品,相反更多的是抒發情懷的小品。油畫《草坪小憩》幾乎沒有確定的人物輪廓,而大量的純色運用不難看出塞尚的風格,儘管畫面沒有刻畫人物準確的線條,但是其卻通過色彩來表現了人們午間休息的愜意。而潘玉良的這幅作品又與塞尚明顯不同,畫面中遠景有透視準確的樹木,同時,畫面上的人物之間有明顯的前後層次,這正是她汲取不同流派技法的表現。

  潘玉良在學習西方繪畫的同時,沒有丟掉中國繪畫的傳統,在她的畫面上很容易發現東方藝術的裝飾色彩和裝飾元素。《雙女扇舞》中一紅一綠兩個人物的服裝,不難找到蘇州桃花塢年畫的裝飾色彩。在《幸福的哺乳》中則戲劇性地設計了一個海灘上母子小憩的場面,在母親和孩子的身下細心地描繪了一張裝飾性極強的印花布。儘管沒有明顯刻畫出母與子五官面貌,但是畫家已經給作品打上了無庸置疑的東方烙印。同樣,在其他的人體作品中,很多背景都被處理成圖案裝飾。在潘玉良的作品中,還有很多作品用中國的筆墨形式加上西方的繪畫語言相結合,畫家為後世提供了考察當時文化藝術西學東漸的許多線索,這也成為當代藝術史研究潘玉良及其作品的一個價值所在。

  與潘玉良女性身份相關的是,作為一名女性畫家描繪了許多女人體。這與男性藝術家不同,她以女性的目光審視女性人體,在她的眼中似乎完美的裸體和表現軀體的比例、線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現女性軀體的生命力和軀體健康之美。在她的人體繪畫中不難看到,她刻意突出甚至是誇張地表現女人的臀部、大腿,甚至還有一些男性藝術家很少表現的大跨度人體動作。潘玉良的畫法似在通過對女性生育崇拜似的造型來強調女性的尊嚴,可以説,她的女人體作品是將女性作為類似史前藝術中母神的形象來展現的。

  可以看出,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於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從古人而忘我之”的藝術主張。法國東方美術研究家葉賽夫先生對潘玉良作出了很準確的評價:“她的作品融中西畫之長,又賦于自己的個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中國書法的筆致,以生動的線條來形容實體的柔和與自在,這是潘夫人的風格。她的油畫含有中國水墨畫技法,用清雅的色凋點染畫面,色彩的深淺疏密與線條相互依存,很自然地顯露出遠近、明暗、虛實,色韻生動……她用中國的書法和筆法來描繪萬物,對現代藝術已作出了豐富的貢獻。”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