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阿麗婭娜博物館與中國瓷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11-25 00:02:23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十七世紀中國出口的青花瓷

  一瓷器是中國的代名詞,也是文物愛好者和藝術鑒賞者趨之若鶩的收藏品。日內瓦阿麗婭娜博物館收藏著2萬多件陶、瓷和玻璃藝術珍品,其中中國瓷器有2500余件,阿麗婭娜博物館因此成為瑞士收藏中國瓷器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從事藝術和中國文化研究的阿麗婭娜博物館副館長舒道靜女士日前陪同記者參觀了館藏的中國瓷器珍品。

  在日內瓦聯合國辦公區,由日內瓦人古斯塔夫·裏維利奧(1817年-1890年)出資興建的阿麗婭娜博物館格外醒目。博物館1877年動工,歷時10年完成,一直作裏維利奧私人收藏品展覽所用。博物館正面的山墻上有東、西兩組塑像,每組10座,西側為太陽神阿波羅及主司文藝美術的九位女神;東側則為荷馬、柏拉圖、索福克洛斯、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但丁、塞萬提斯、莎士比亞、古滕堡、盧索等十位哲學家、戲劇家、詩人、畫家、雕塑家。博物館背面是兩尊雄偉的獅子塑像。進入博物館,只見中間部分為藍色並繪滿星辰的巨大穹頂,展廳為上下兩層的橢圓形大廳,每層均以造型迥異、螺旋型的黑、白兩色大理石柱支撐,館內的壁畫以羅馬神話為題材。精美的建築和室內裝璜與美侖美奐的陶、瓷、玻璃藝術珍品相映成趣,讓人流連忘返。

  阿麗婭娜博物館的中國瓷器藏品以被稱為“百科收藏家”的裏維利奧的個人收藏品為基礎。他一生都在收藏,從瓷器、繪畫、武器到傢具無所不包,他的目標是實現“百科全書式”的收藏,然後以展出的形式與人分享,裏維利奧是典型的19世紀“慈善家”的樣板。阿麗婭娜博物館是日內瓦當時開設的第二家博物館。1938年,阿麗婭娜博物館與日內瓦美術與歷史博物館合併後,成為專門的陶瓷館,中國瓷器就在此展出。幾十年來,博物館收到許多捐贈,同時,也根據博物館的預算能力收購瓷器珍品。

  舒道靜女士説,目前,阿麗婭娜博物館的藏品以展出陶器、瓷器和玻璃製品為主,展品囊括從中世紀到當代的各個歷史時代。從地區分類看,包括遠東、中東和歐洲地區,是瑞士同類博物館中收藏比較全面的博物館。博物館開設了中國瓷器展覽室,除少量漢、唐和明代藏品外,絕大部分中國瓷器為清代的中國出口瓷器,以清花瓷為主。舒道靜強調説,阿麗婭娜博物館的中國瓷器收藏品之所以珍貴,主要是其中90%為中國出口瓷,這些瓷器在中國已難覓蹤跡。

十八世紀中葉法國生産的“中西合璧”的座鐘

    來到裏維利奧專門為中國瓷器設計的“清花室”,展室上方繪製了一條清花龍,展櫃裏陳列著裏維利奧收藏的中國清花瓷珍品,其中有首批從中國出口到歐洲的清花瓷盤。有趣的是,旁邊擺放著幾件歐洲國家的仿製品,表明中國瓷器的受歡迎程度。

    從16世紀開始,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將中國瓷器販運到歐洲,中國瓷器成為歐洲人夢想中的東方極樂世界的形象代表。瓷器不僅質地精美,情趣高雅,而且好包裝、易運輸,是歐洲人非常喜愛的中國外貿商品。由於西方人不掌握瓷器製作技術,物以稀為貴,中國瓷器被稱為“白金”。早期運到歐洲的中國瓷器數量還不多,品質上乘,主要是供應給歐洲的王室和貴族。儘管王室、貴族財大氣粗,但都捨不得將中國瓷器作為日常器具使用,而是用來作室內裝飾品。許多貴族以中國瓷器裝飾房間為時尚,將中國瓷器從墻面鋪到屋頂,形成一個個名副其實的“中國屋”。後來,隨著大量清花瓷進入歐洲國家,清花的色彩也成為歐洲的時髦顏色。

    舒道靜介紹説,18世紀以前的中國出口瓷器完全是中國人設計,以山水庭院、花鳥魚蟲、富貴人物等圖案為主,但歐洲人對花色品種有自己的喜愛,歐洲人逐漸向中國瓷器工場提供圖案,由中國工匠燒制具有西方人審美觀的“中西合璧”的出口瓷。中國瓷器製造商也經常改變造型,以符合歐洲顧客的口味,如帶耳的陶瓷酒杯和茶杯,便是沿用西方金銀器的造型。中國瓷器作坊還將歐洲藏書票、外文美術字、人物和紋章的設計施于瓷器上。

    進入18世紀,隨著中國瓷器出口量的激增,中國瓷器逐漸進入中産階層家庭,而這一時期,德國邁森地區發現了製作瓷器不可或缺的高齡土,歐洲開始模倣中國瓷器製作工藝。西方人最早模仿製造中國瓷器的是義大利美第奇家族。一些歐洲製造者不僅模倣中國瓷器的製作工藝,還模倣中國瓷器的圖案和人物造型,但由於關山阻隔,到過中國的西方人鳳毛麟角,加之他們對中國文化缺乏了解,單純模倣的結果是不倫不類。阿麗婭娜博物館展出了一些西方國家模倣的中國瓷器,不論是工藝品質還是圖案造型均有“東施效顰”之嫌。

    在阿麗婭娜博物館的藏品中,有件18世紀荷蘭人訂購的景德鎮出口瓷盤《帶傘的中國女人》,照理説,有關中國的圖案應由中國人設計,然而,荷蘭設計師普魯克卻按照自己想像中的中國形象給景德鎮工匠提供了圖案,使圖案中的“中國女人”看上去非常歐化,算得上是中西藝術交流的一個“典範”吧。阿麗婭娜博物館藏品中的另外一個“中西合璧”作品是1750年法國宮廷中的一個座鐘。座鐘高48·5釐米、寬37·5釐米,厚29釐米,用德國邁森瓷製作出形態逼真的人物造型,用法國萬塞瓷“雕刻”出鮮花盛開的花園,而承載由法國鐘錶機械裝置部分的則是中國瓷罩(將一隻中國瓷瓶橫截斷)。將德國、法國和中國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也只有浪漫的法國人才能設計得出。

    與許多歐洲國家的重要博物館相比,阿麗婭娜博物館的中國瓷器不僅收藏數量不多,而且也缺少令人振聾發聵的驚世之作,但“平淡之中”仍可管窺中國瓷器貿易之斑。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義大利繪畫400年—貝利尼博物館藏品展
· 感受中國文化 諾獎大師聚首紫檀博物館
· 走進比利時皇家博物館之“中國亭”
· 世界文化珍寶——大英博物館之250年藏品
· 法國巴卡拉博物館水晶珍品展(圖)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