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自然間的質樸與自由——“埏埴”可可陶藝展亮相保利藝術博物館

自然間的質樸與自由——“埏埴”可可陶藝展亮相保利藝術博物館

時間: 2017-11-11 | 片長: | 來源: 藝術中國

 “埏埴”可可陶藝展開幕式現場

  2017年11月10日,“埏埴”可可陶藝展在保利藝術博物館拉開帷幕。本次展覽展出了藝術家可可創作的陶藝作品共計108件(組),其中包含近期創作的取材自磁州窯、景德鎮等地的陶藝新作。展覽由保利藝術博物館主辦,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彭峰擔當策展人。

 展覽現場藝術家可可陶藝作品

 藝術家可可以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鳥尊”為基礎造型的陶藝作品

  本次展覽的主題“埏埴”取自《道德經》——“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這裡的無,可以理解為器皿中的虛空,也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虛空。前者是物理的,後者是精神的。我們可以通過巧勁,做出各種形式的物理上的虛空,但是獨特氣質的傳達,只有精神上的虛位以待才可以實現。

  正如策展人彭峰在展覽前言中寫道的,陶藝領域中工作的藝術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工藝美術大師,一類是當代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重視技藝,當代藝術家重視觀念。藝術家可可並沒有桎梏于對此兩類的循規蹈矩,因此,她的作品顯得特別樸實,既不像當代藝術家那樣炫耀觀念,也不像工藝美術大師那樣賣弄絕活,她突出的是自己的勞作和身在其中的體會,傳達出了一種高雅大氣、從容不迫的獨特氣質。這種氣質,既不來自刻苦訓練,也非源於靈犀一點,而是長期積累的産物。

 藝術家可可陶盤作品

展覽現場可可、徐天進伉儷陶藝與書法作品相映成趣

  本次展覽現場展出作品多為日常所用之器,諸如飲茶、文房、插花、焚香之具,雖多為常人司空見慣之物,卻有著不同尋常的自然意趣與人文情懷。她的作品不追求材質的華麗或是造型的多樣,而是著眼于生活本身的意趣,作品風格或具象或抽象,既有基於古代經典器型進行的創作,又有跟隨自我內心感受而作的極具當代性的作品。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可可此次展覽的作品中呈現了極為豐富的釉色,這背後包含了高難度的藝術性探索。縱使多次拜訪過可可的工作室,但今天所呈現的作品效果依然使人非常吃驚,如此高水準的作品讓人十分興奮。”

藝術家可可陶藝作品與插花作品組合展示

藝術家可可陶藝作品與擺放的水果相得益彰

  杜夫海納曾經説過,繪畫不在畫家的眼前,而在他的手裏。在陶藝創作中似乎更加貼切。藝術家的心靈通過手與來自大地的泥土的觸碰,與自然實現了最為直接的溝通。“在研究藝術家可可的作品時,不能僅僅從技術層面,更需要從她個人的人文修養來考量。她的作品或許觀念上沒有那麼超前,她的技術也沒有達到陶藝大師的水準,但她的作品中飽含身體與泥土接觸中産生的樸拙的、淳樸的意味。” 本次展覽策展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彭峰説道。

  藝術家可可原為從事現代設計專業工作,出於對陶藝的熱愛,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係進修學習,逐漸沉醉於陶藝創作,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並將其作為最重要的事業而全心投入。2017年恰逢藝術家可可從設計師轉向陶藝創作第十年,在談及自己的藝術創作歷程時,她表示:“在這十年的陶藝創作中,我體會到了自由、簡單、快樂的生活,這也是陶瓷帶給我最大的幸福。在陶藝創作的過程中也使我收穫到了非常多的友誼與支援,這種狀態使我最為希望得到的。”

藝術家可可以犀牛造型為基礎的陶藝作品

展覽現場藝術家可可陶藝作品

展覽現場藝術家可可陶藝挂盤作品

展覽現場藝術家可可陶藝作品

展覽現場藝術家可可陶藝作品

展覽現場藝術家可可陶藝作品

  包括保利藝術博物館館長萬利群、著名傢具設計師沈平、藝術鑒賞家張漢、木鑒專家周默、中國計劃出版社社長周昌恩、漢章社長張漢、北理陶社社長趙斌、鳴鶴書苑俱樂部主席王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輝、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辦公室主任鄭全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邱耿玉、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藝術總監勾霞、插花藝術家林愛卿、藝術家趙胥等眾多嘉賓及師友出席了展覽開幕式並向藝術家可可表達了祝賀。

保利藝術博物館館長萬利群主持展覽開幕式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在開幕式上致辭

本次展覽策展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彭峰在開幕式上致辭

藝術家可可愛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天進致辭

  據悉,本次展覽將展出至2017年11月19日,展廳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大街1號新保利大廈十層保利藝術博物館。此外,在本次展覽期間還將舉行豐富的相關活動,包括11月13日著名陶藝家高振宇的主題講座《陶藝的現代——中國陶藝發展的思考》以及11月16日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項陽帶來的主題講座《中國禮樂文化》。

 展覽現場藝術家可可與嘉賓合影

相關文章

“埏埴”可可陶藝展亮相保利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