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觀看展出藏品
由南京博物院、北京畫院共同主辦的(中國古代書畫研究•南京博物院藏品)“唯有家山不厭看——明清文人實景山水作品展”于2015年7月25日至8月18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行。這是北京畫院繼“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系列”與“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後,再度推出的又一專題系列展。展覽以實景山水題材為切入點,聚集了文徵明、石濤、髡殘、龔賢、王翚等三十余位明清畫家的書畫佳作,希望通過對實景山水題材的研究與展示,為當前繪畫創作中的寫生問題提供一些啟發與深省。展覽期間,一本融合了作品、畫論、詩詞與研究著述的畫冊也將與讀者見面。
觀眾觀看展出藏品
全新系列,北京畫院聯手博物館開啟古代書畫研究
自2007年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以來,已經成功梳理和研究了三十余位畫家的藝術歷程。今年,北京畫院將目光投放至中國古代書畫,正式開啟了“中國古代書畫研究”這一全新的單元,並由北京畫院美術館與北京畫院傳統中國繪畫研究中心共同承辦。此後,北京畫院將陸續與各大博物館合作,利用博物館的藏品優勢資源與北京畫院的學術研究成果,向觀眾展示中國古代書畫的獨特魅力。這是一種新的展示與研究模式的探索。自2012年起,北京畫院已逐步與南京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各家專業博物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形成了美術館界與博物館界聯合展示方式。這一優勢互補的新模式,必將以更新穎的形式為觀眾呈現更多的傳統藝術經典之作。
觀眾利用二維碼收聽展覽解讀
實景山水,看古代名家繪製的山水明信片
實景山水是中國傳統山水畫按題材而分的一個門類,多以寫實手法描寫自然山川、名勝古跡、園林宅邸等客觀景致。相對於畫家在遊歷之後,依靠目識心記所繪而成的胸中丘壑,實景山水畫更為真實和可辨。它濫觴于魏晉,成熟于隋唐,至宋元鼎盛,到明清內容愈加豐富。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元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清朝徐揚的《乾隆南巡圖》均是實景山水的佳作。
此次展覽立足於這一主題,通過明清文人的實景山水作品,向觀眾展示了江浙文人的行旅風尚、古都金陵的遺民喟嘆、私家園林的築造熱潮與隔空遙想的山水寄情……。一件件作品,就像一張張飽含情感的山水明信片,言説出畫家對家山故土的熱愛,對萬里壯遊的期冀。
觀眾觀看展出藏品
四個板塊,帶你體會明清畫家的家園情、故國淚
16至19世紀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這期間,就政治而言,中國經歷了由明至清的更疊;就經濟而言,則出現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市民階層的興起。因此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醞釀而成的實景山水,無疑是由各種情緒交織而成的。因此展覽根據作品情緒節奏的悲喜緩急,分為四個板塊:“遺民淚盡胡塵裏”譜寫了明清鼎革之際,懷道抱德的文人以節義來表達的故國之思;“江湖萬里水雲闊”體現了旅遊象徵著“名高”成為社會風尚後,畫家對山水紀遊的熱衷;“同看家山萬疊屏”講述了明清時期江浙文士重新建立地域文化的政治訴求,以及在這種訴求下迸發的家園之情;“信有山林在市城”匯集了明代造園之風勃興下的園林繪畫,真實地再現了幾百年前的園林景致。
北京畫院所做的展示與研究,總是面對當今美術發展中的困惑以及在繼承創新中的難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探討。此次“唯有家山不厭看——明清文人實景山水作品展”即是針對古人如何對待眼前之景這一問題展開的。不同於當代畫家以照相寫生再轉換為繪畫創作的方式,古人通過遊歷觀察、目識心記來描繪其心中山水。表現地雖是眼前之景,畫中筆墨卻體現出文人的主觀情感與學識修養。因此,今人對古代山水畫的借鑒不應僅僅停留在筆墨層面,更需理解古人觀察山水、認識世界的方法。展覽希望觀眾可以從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實景山水畫中選取自身所需的經典之作,進入古人傳統,尋找古人真諦。
部分展出作品:
龔賢《溪山煙樹圖》
高岑 《金山寺圖》
髡殘 《蒼翠淩天圖》
石濤 《清涼臺圖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