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新聞

袁運甫暨“清華美術學群”作品邀請展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8-23 21:53:0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開幕現場

2014年8月23日下午,袁運甫暨“清華美術學群”作品邀請展在國家大劇院開幕。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袁運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副院長蘇丹、趙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及參展藝術家杜大愷、王明旨、王玉良、唐薇、盧新華、顧黎明,藝術家馮良鴻、于會見、倪軍等出席開幕式。

“清華美術學群”的概念緣自1997年袁運甫教授就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改問題提出的一個倡議。學群之謂是指有相同或相近學術傾向的一定人群,他們是非組織化的,是因為相應機緣集合在一起的人。

袁運甫教授講話

袁運甫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公共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今年是袁運甫從藝65週年,袁運甫教授1949年從藝並於1956年任教新成立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新中國當代美術及藝術設計的搖籃——工藝美術學院及現在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作期間,潛心創作、專心教學,桃李滿天下。在他和他的老師、同事和學生的推動下,當代中國美術史上出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藝術現象——一個以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為核心的“清華美術學群”逐漸形成,這個學群為建國初期的國家建設和後來的改革開放思想解放運動起到了非常特殊的作用,為新中國美術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本展將以袁運甫先生的藝術,與他所參與的工藝美院、清華美院所觸及到的美術思想及歷史事件為線索,首次向社會全面展示“清華美術學群”的學術面貌和學術主張。展覽邀請了這一學群的65位老中青藝術家,通過百餘件作品、相關文獻及多種藝術風格的展示,從一個側面來折射出共和國藝術事業人文精神的萌生、發展、傳承和演變,體現以袁先生為代表的清華美院人對藝術、社會、人生的學術思考。

學術研討會現場

展覽開幕式後,現場嘉賓學者還舉行了以“清華美術學群”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杜大愷教授將清華美術學群的學術傾向概括為它的當代性,亦即它的所有特徵都可以歸結在當代性這個傾向上。它的特徵是超越歷史和對現實的真誠面對。學者劉新在現場説道,從大的層面上講,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格局中一直有兩個大的學派,或準確地講有兩個影響了中國現代美術進程的繪畫體系:一個是以徐悲鴻學派為主體,涵括了蘇俄美術方法的中央美術學院的藝術體系;一個是以張光宇、龐薰琹、張仃為中心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裝飾繪畫體系。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為中心的繪畫學群,從一開始就與徐悲鴻的央美學群有根本區別,各自都有自己的藝術文脈和傳承,各自都秉持著自己的藝術方法和特色。

母女 1961年 紙本 彩墨 120×100cm

玉蘭花開 1981年 重彩 105.5×105cm

平湖秋月 1962年 紙本 水粉 44×60cm

袁運甫教授是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第一批藝術家,長達50餘年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執教。袁運甫的西畫創作,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中國近百年繪畫發展進程中,西洋繪畫漸漸成為中國繪畫藝術形式的主流之一。《平湖秋月》《杭州靈隱》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六十年代,袁運甫教授創作了一大批帶有本土色彩觀的油畫、水粉畫作品,如《紹興魯迅路》《古陶神韻》等,這是他展示中國色彩審美情懷的早期作品。同時,他也曾在這一時期嘗試以中國傳統重彩畫與色彩寫生相結合的創作手法詮釋他對中國畫的當代理解。從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袁運甫教授又把目光對準了工業題材,這是他從內心嚮往現代化,並在主題上拓展農耕文化之限所作出的有益嘗試,例如《上海化工廠》《工種修配站》等。袁運甫這一階段的繪畫創作,展現了他對中國色彩學的特殊理解和表達,是中國傳統色彩審美經驗、西方印象主義繪畫與中國現代生活的自然融合。

展覽現場展示作品

展覽現場

中國藝術的現代化進程是最具挑戰性的議題,我們從袁運甫教授的細化和彩墨畫實踐中,不難體會他不斷追尋創新和完善自我的藝術軌跡。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將持續至9月12日。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盧新華作品《春山圖》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