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瓦克博物館外景
紐瓦克(過去譯作紐特)是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座小城,距離曼哈頓只有20分鐘的火車車程,2013年11月,筆者前往紐瓦克博物館參觀該館舉辦的明代至今:“中國藝術中日用品地位的提升”(Mingtomodern:ElevatingtheEverydayinChineseArt)的展覽,
意外發現這個小鎮居然和中國有很深的緣分。紐瓦克博物館的結構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百科全書式架構頗有類似之處。大都會博物館是大而全,紐瓦克博物館雖然規模沒有大都會博物館那麼大,也是按照百科全書的方式去展示它豐富的古今收藏。
紐瓦克博物館的中國情緣
紐瓦克博物館與中國藝術的緣分從20世紀初期就開始了。據紐瓦克博物館亞洲部主任凱瑟琳·安·保爾(KatherineAnnPaul)介紹,早在1923年,紐瓦克博物館的創始人約翰·科登·達納(JohnCottonDana)就策劃了“中國:土地與人民”的特別展覽,這個展覽由紐瓦克與當時的中國政府共同主辦,當時的中方負責人是中華民國駐美公使施肇基博士。展覽品部分由紐瓦克博物館提供,部分由中國機構提供。該展覽在美國20個城市巡迴展出,向美國人民全方位展現了中國的藝術、文化與工業。
紐瓦克博物館除了三樓的中國藝術固定陳列,在2013年9月還高調推出為期4個半月的中國題材特別展覽,並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四場學術講座,將展覽海報醒目地挂在南大門外墻。舉辦這場展覽的目的在於紀念和傳承90年前的那場“中國:土地與人民”特展,讓90年前老館長達納先生的宏願得以繼續張揚。
回眸90年前的中國展覽
當年的中國展覽“中國:土地與人民”(China:TheLandandthePeople)是按照當時的世界博覽會的方式進行布展,所表現的內容包括科技、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目的是讓美國人民對中國有更多的了解。
在紐瓦克博物館的圖書室,凱瑟琳主任為我提供了昔日展覽完整的歷史檔案,我驚嘆于美國人的檔案意識,1923年展覽的所有細節,包括當年與展覽相關的所有往來書信、文件記錄,甚至所有參展物品的黑白圖片,都非常清晰完整地被保留下來,為人們解開了1923~1925年紐特中國展覽大會的幾乎所有疑問。
當年的展覽時間為1923年10月15日至1924年1月1日,地址位於紐瓦克博物館現址旁邊不遠處同一條街上的紐瓦克公共圖書館。
從1924年2月開始至1925年1月底,該展覽分為三路,美東巡展到紐約州尤提卡(Utica)圖書館、賓翰頓(Binghamton)圖書館、北罕州漢諾瓦的達特茅斯大學、馬利蘭州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新澤西特蘭頓州立博物館六城舉行。另外還有美中、美西兩條線路同時出發,先後一共在20個城市展覽過。
借展機構之中,包括PekingInstituteofFineArt(北京藝專),湖南雅禮大學等中國文化、教育機構,以及美國與華人的藝術和文化相關機構。
精美的175件館藏作品
“明代至今”特展展出175件展品,包括繪畫、雕塑、陶瓷、漆器、傢具、服裝、紡織品等多種門類,其中多數在1941年之前入藏,許多作品從來沒有公開展覽過。瓷器展品中,不少是早于明代的瓷器,年代最早的到唐代。其中一件唐代的四耳陶罐(LargeGuan,FourHandleJar),據紐瓦克博物館方介紹,該陶罐出自河南魯山段店窯,1941年由博物館最重要的家族捐贈者HermanandPaulJaehne捐出。
當代中國藝術作品有3件,其中兩件是類似故宮的大紅門的攝影裝置《歷史的繼續》(一大一小),作者是中國70後當代藝術家蔡志松。蔡志松曾經于2009年在紐約展覽過他的“故國”系列的兩件紅門作品,其中一件由藝術家贈送給紐瓦克博物館;另一件中國當代作品是創作于2005年的《中國夢·夢中國》,是用塑膠和有機材料製作的白色透明“龍袍”裝置,作者是60後中國藝術家王晉。
在整個展覽中,中國古代陶瓷可能是最亮麗的一道風景。查閱展覽和紐瓦克博物館的收藏資料,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捐贈人HermanandPaulJaehne就為紐瓦克博物館捐過數量相當多的陶瓷。
展覽的前廳,一對體形高大的彩陶獅子鎮守大門,它們也就是展覽海報上的獅子。據紐瓦克博物館介紹,這對藝術作品于1939年由HermanandPaulJaehne家族捐贈。這是一對明代的琺華彩獅子,可能來自廣東佛山的石灣窯。石灣窯是否生産過琺華彩獅子,有待行家繼續查證。根據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介紹,石灣在明代嘉靖年間就已經形成了陶瓷行會,用行規來進行行業保護,行規從較早期的8條到清代的30多條。石灣的陶瓷行業規模非常龐大。明清時期是石灣陶瓷業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對鎮門獅子的特別之處是,其中雌獅張開大口,非常罕見。我曾經就此與中國美術史專家探討過,有專家認為,這個張開大口的獅子,其形象其實更接近麒麟。
凱瑟琳主任今年夏天曾經在杭州進行學術交流,將這對獅子的圖片展示給中國藝術專家,許多專家都表示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樣式。
在此次展覽的大題目“明代至今”四個大字下面,是一件蓮花寶石紋的青花罐,博物館方介紹説,作品有明代嘉靖款。該罐也是由HermandPaulJaehne捐贈。該家族捐贈品在展覽中還有很多,如芭蕉蓮花雲海紋大碗、康熙青花龍紋瓶、嘉靖龍紋碗、雍正龍紋碗、雍正鳳凰紋碗等等。
服裝也是展覽中引人注目的展品。正對著展廳的中國特色圓形入口,就陳列著中國當代藝術家王晉的那件透明龍袍,一件當代的服裝裝置作品。
1956年,由紐瓦克博物館用JohnJ.O’Neill遺贈基金購買的一件中國清代龍袍非常醒目。除了這一件,還有一件道教的大袍,其圖案和質地簡直可以跟龍袍相提並論。展覽中還展示了鞋子、扇子等中國古代生活用品,這些藏品,一方面可以和中國古代繪畫對照閱讀,同時也讓美國觀眾穿越歷史,親眼目睹中國古人生活用品及方式。
作為本次展覽前廳的裝飾性畫作,其中的一幅繪畫作品,英文題目介紹是:“PortraitofaMatriarchandHerfamilyinaSummerGarden”,暫時翻譯為《家族消夏圖》。作品于1928年由紐瓦克博物館購藏。凱瑟琳主任介紹説,出售者的名字是Babbott,從名字來看並不是華人。這件作品展現了中國古代的建築、園林、服飾等生活內容和場景,凱瑟琳主任介紹説,這也是館藏中非常珍貴的一件。
書畫展品中還有明代畫家邊景昭的《鳳棲梧》立軸、倣清代畫家沈南萍的《貓蝶圖》,還有一幅《四喜圖》。相對於陶瓷來説,展出的繪畫作品數量不算多。
據凱瑟琳主任介紹,紐瓦克博物館的中國古代繪畫藏品將近400件,題材囊括花鳥、山水、人物等各個方面。除了今次的特展,還有許多中國古畫在該博物館的三樓展廳作為長期陳列展示。
中國藝術特展的前廳,在進入獅子鎮守的大門之前,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展覽部分——“是否中國的?”(ChinaorNot),展覽中的陶瓷作品一對一對地並置著。
紐瓦克博物館中國藝術媒體顧問周瑋女士特地在作品前考我,猜一猜,哪些是中國的,哪些不是中國的?
當然,這麼一提示,我和許多常看展覽的觀眾一樣,很快從中分辨出屬於中國的和不是中國的作品。不過,如果沒有提示,我會認為整個櫃子的所有陶瓷都是中國作品。因為粗略地看,它們外表都差不多。
展覽之中還有一個特別的部分,就是紐瓦克博物館代館長尤利西斯·格蘭特·迪亞茲(UlyssesGrantDietz)策劃的一個部分:中國藝術的影響(UnderChina’sInfluence)。
代館長迪亞茲是格蘭特將軍(1822~1885年,美國第18任總統)的後代,格蘭特將軍從總統位置退休之後,環球旅行的第一站就是中國,受到當時李鴻章的熱情接待。所以曼哈頓西邊220街格蘭特將軍墓園的後面,還有以李鴻章名義種下的兩株銀杏樹。
我在參展過程中未有機會和迪亞茲探討這個部分的特別意義。凱瑟琳主任告訴我,展廳中的“是否中國的?”和迪亞茲的展覽,都旨在向美國觀眾介紹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的關係和影響。這個展覽,為美國觀眾提供了一次近距離對比觀察的機會,以增加觀眾對中國藝術的了解。
捐贈者傑尼兄弟
本次特展,三分之一的藏品來自一對猶太兄弟:赫爾曼·傑尼和保羅·傑尼(HermanandPaulJaehne)。兄弟倆將家族收藏的最主要部分捐給了紐瓦克博物館,其3000件捐贈品佔據了紐瓦克博物館整個亞洲部藝術藏品的十分之一。
大哥赫爾曼曾在1900~1920年間在上海居住,弟弟保羅同期在東京居住,兄弟倆回到美國後帶回了很多中國藝術收藏品,只有很少部分出售。大多數藏品都捐贈給紐瓦克博物館。由於他們收藏的亞洲藝術藏品品質很高,數量也非常多,受到了紐瓦克克博物館董事約瑟夫·艾斯多(JosephS.Isdor)先生的關注,艾多斯先生主動與他們建立聯繫,從1931年開始,他們的藏品就不斷地被博物館展覽。
1932年,赫爾曼·傑尼成為紐瓦克博物館的董事。1938年,保羅·傑尼也成為該館的董事。此後的每年,他們一定會抽出一段時間到博物館,花費好幾個小時來處理和討論他們藏品的展覽和使用問題。
1931、1937和1942年,兄弟倆將他們豐富的亞洲藏品借給紐瓦克博物館進行專題展覽,其中部分藏品參加展覽的次數多得難以計算。
兩位傑尼先生非常低調,紐瓦克博物館能夠提供的關於兩人的資料很少,甚至連一張圖片都沒有。他們的捐贈不但使紐瓦克博物館成為美國亞洲藝術收藏的重要機構之一,也讓新澤西和美東居民有機會在美國欣賞到中國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