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新聞

文化部2013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 中國美術館聚焦“走向西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24 01:17:21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新聞發佈會現場

11月23日,文化部2013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正式啟動“20世紀中國美術之旅:走向西部——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

展覽現場

本展覽共將展出中國美術館館藏西部主題作品150余件,跨越國畫、油畫、版畫、雕塑、連環畫等各藝術門類,試圖從發現西部、高原陽光、尋源拓展三個章節來展現20世紀以來不同時期藝術家走向西部這一重要藝術現象,透過歷史敘述,勾畫出20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家發現西部、認識西部、表現西部的創作歷程,挖掘西部美術創作在20世紀中國藝術史中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展覽現場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在新聞發佈會現場説到:文化部積極推動國家藝術資源服務人民,持續組織“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收到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藏品展的生命在於新穎的學術主題,國家館的藏品量在全國位居首位,但需要投以研究,從中發掘反映20世紀中國美術重要現象又對當前美術創作有學術參照意義的作品。“走向西部”這個主題貫穿了20世紀中國美術的文化理想,幾代藝術家都在西部豐厚的人文歷史、多彩的民族生活和壯麗的大自然景色面前激揚起創作的感興,關於西部的美術作品擁有極為鮮明的中國氣派。

展覽現場

發現西部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全面抗戰爆發以後,隨著政治文化中心內遷,西南、西北分別成為抗戰和建國的重地。大批文化人隨之西遷,藝術家們經歷了動蕩時代下文化格局分流與聚合,內心經受震動並完成向現實的艱難轉型。有志的藝術家並沒有淹沒於時代的漩渦之中,他們將自己的藝術追求放在川、黔、甘、寧、青、新等廣闊的西部山水之間,深入那裏民族生活的現實,追尋傳統之源。

展覽現場

張大千、孫宗慰、常書鴻、董希文、司徒喬、韓樂然、潘潔滋、葉淺予…這些當年意氣風發的藝術名家一批批踏上了西行之路。這是一條面壁投荒之路,是一條艱難而又充滿奇遇的探索發現之路,也是一條中國藝術家成長之路……他們通過寫生或臨摹,都從中國傳統藝術中認識到具有東方和本土特徵的造型體系,特別是從藝術上“發現”了敦煌,也從民族地區的風土人情中獲得了嶄新的體驗,在作品中注入了活潑清新的氣息,給繪畫史留下了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和多民族的生活畫卷。藝術家從畫室走向廣闊的天地,以文化的自覺探索出一條具有民族本土風格的藝術道路。展覽中這些重要畫家都將有最精彩的作品呈現給觀眾。

展覽現場

高原陽光

新中國成立後的50、60年代,隨著進軍西藏、解放新疆,廢除農奴制,進行民主改革,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發生了歷史性巨變。美術創作上也涌現出一大批表現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偉大歷史變革和時代建設以及新型社會關係下西部人嶄新精神風貌的美術作品,它們構成西部美術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形態。

展覽現場

展覽中諸如黃胄、董希文、潘世勳、李煥民的作品都通過諸如當家作主、學習文化、修路、醫療、衛生等等情節的描繪,使人們感受到少數民族嶄新的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建設成就。畫家在真誠而樸素地描繪這些情節時,也在作品中透露出積極明朗的詩意化的主題性創作特徵,給畫面內容上注入了新的時代氣息。

尋源拓進

展覽現場

改革開放初期,美術家敏銳地意識到這一民族新生的契機,在強大的西方現代文化面前,反思傳統與當代、繼承與發展、本土與世界的命題,不約而同的將目光聚焦于西北,試圖從這裡找尋到民族文化之根。西部再次成為華夏民族上升時期振奮、陽剛、積極進取的精神象徵,成為本能回應西方中心主義衝擊的對應物,復興民族文化的力量源泉。展覽中以周韶華、丁方為代表的一系列藝術家作品弘揚了中華民族強勁的文化生命力,展示了民族文化根源對美術創作的激發與支撐,透溢著一種豪邁深沉的文化品格。

展覽現場

此期表現西部少數民族題材的創作也打破了前期的社會化敘事,呈現出從語言到觀念多向拓進的趨向。首先從形象、形式的美感突破,增強抒情性因素,減弱敘事性。其次,從情節的描繪轉而挖掘民族文化深層的東西,從現實性轉向精神性。通過獨特的個人化體驗捕捉民族心理性格與精神氣質,從而提升少數民族題材作品的文化品格。一部分畫家延續第一代畫家的路線,堅持深入西部民族地區生活創作,用平實、樸素的現實主義手法紀錄新的時代條件下少數民族生活的變化和他們的思想情感,將精神內涵的探求與表現高原人的激情與生命力融合為一體,以期將文化的力量熔鑄進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之中。

展覽現場

據悉,展覽將從明日起正式與公眾見面並將持續至明年1月9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